书城教材教辅别笑,我是高考零分作文(第3季)
767200000011

第11章 【2009·四川卷:熟悉】

以“熟悉”为题写一篇作文。

〖零分作文〗

熟 悉

马加爵事件时,警察曾审问过一个同马加爵相识据说还很熟的同学。下面是审讯经过:

警察:你是不是跟马加爵很熟悉?

同学:熟是熟,但是不悉。

警察:熟悉就是熟悉,什么熟是熟,悉是悉。

同学:非也,非也。熟就是熟,悉就是悉,不能混同。

警察:你再跟我饶舌,看我把你抓起来。看到墙上的字没有?

同学:看到了,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所以我很坦白啊。熟就是熟,悉就是悉。这就是坦白啊。

警察(有些发怒):我看你是成心捣乱,看来不给你点儿颜色看看你是不知道法律的严肃性。

同学:可是我很严肃啊。我都不敢活泼。虽然我们校训里严肃和活泼是连在一起的。

警察:我再问你一次,你是不是同马加爵很熟悉?

同学:我说过了。熟是熟,但是真的不悉啊。

警察:看来你是学小品的啦。

同学:不是,学中文的,古汉语的。

警察:难怪像个出土文物。我再问你最后一次,你是不是跟马加爵很熟悉?

同学:警察叔叔,我们是讲究原则的,做学问先做人,首先要严谨,一是一,二是二,熟是熟,悉是悉,不能混同的。

警察:你,你,你……

同学:警察叔叔,您别生气。听我说,熟这个字,是上下结构,上面又是左右结构。先说上面的左右结构,一点一横象征是器皿,准确说是烹饪器皿,下面是口,证明是指大家在一起吃饭。再下面是子字,指的是男人,右边的丸字,是象征肉食,下面的四点,就更明确是指火。总体就是大家特指男人经常在一起吃饭,大家就熟了,当然你也可以认为这就是说的酒肉朋友。

警察很无奈的表情,点燃了一支烟。

同学:能不能也给我一支啊?

警察扔了一支烟给同学。

同学深吸了一口:悉嘛,就简单多了,上面是个来字,只不过去掉了出头,为什么去掉出头部分呢?因为中国人含蓄,虽然来而不往非礼也,但是不能算计得那么清楚,否则就很小家子气了。所以去掉很明显的出头部分,比较含蓄,符合我们国人的做人原则。至于下面的心就不用多说了,指的当然就是来往要用心了。可是我跟马加爵只是在一起吃饭,没有用心来往过,所以我只能说是熟是熟,悉倒是不悉了。

此时只听“咕咚”一声,警察倒地,口吐白沫:马加爵杀人用刀,你杀人用嘴,I服了you了。

〖满分作文〗

熟 悉

智者无为,庸人自缚。心若无异,万法一如。

——《信心铭》(僧璨大法师)

我们惊叹太白清新飘逸的诗句,那是因为他熟悉中华的经典;我们欣赏朗朗悠扬婉转的琴声,那是因为他熟悉黑白的键盘;我们感叹哥白尼的发现,那是因为他熟悉浩瀚的宇宙。

真正的智者不是博而不精的涉猎,那样只会庸人自扰。当心无旁骛地对一个领域深入研究,达到无人能及的熟悉,在熟悉中,万物法度便清晰简单。

中国自古就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训诫。当百遍的“咀嚼”之后,才会熟悉文中意旨;当百遍的“消化”之后,熟悉才会让其义自见。

西方哲学家也说过“知道得越多,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越多”。熟悉会让人明白很多道理,熟悉才会让人了解万物的法度。

当司马迁熟悉中华历史,才有了《史记》的不朽;当李时珍熟悉百草千方,才有了《本草纲目》的伟大;当纪晓岚熟悉经史子集,才有了《四库全书》的浩瀚。熟悉造就了华夏的辉煌,缔造了民族的昌盛,成就了伟人的不朽。

心无旁骛地研究,才有了无人能及的熟悉,才造就了千古流传的功绩。冷僻枯燥的文字没有阻止住他钻研的脚步,孤独凄凉的大漠没有停止住他探访的脚步,冷嘲热讽的眼光没有动摇他追寻的心灵。当对西域一种即将失传的文字达到无人能及的熟悉时,人们毫不吝惜地把“国学大师”的称号赠与了季羡林先生。

如果没有对文字的熟悉,他不会有巨大的成就;如果没有对汗牛充栋的经典的熟悉,他不会有深刻的认知;如果没有对华夏典籍的熟悉,他不会有真知灼见的眼光;如果没有……

没有那么多如果,熟悉成就了这位伟大的国学大师。而他熟悉的秘诀,就在于心无旁骛地钻研。心无异,行才正,思才深。

成功其实很简单,就是达到无人能及的熟悉。熟悉,一把通向成功的钥匙,一架登上成功的阶梯。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七天七夜的心无异,才成就了佛祖的大彻大悟。僧璨大师对佛法的熟悉,才有了“智者无为,庸人自缚。心若无异,万法一如”的劝世良言。

熟悉,万法一如。

P K

〖零分作文〗

靠谱指数:8.6

感情真挚指数:8.7

文采飞扬指数:8.9

内容创新指数:10

好看好玩指数:9.3

观点雷人指数:9.9

写作潜力指数:9.8

〖满分作文〗

靠谱指数:9.5

感情真挚指数:5.3

文采飞扬指数:6.7

内容创新指数:4.3

好看好玩指数:0

观点雷人指数:2.1

写作潜力指数:5.0

综合评价:零分作文取材新颖、构思非常巧妙,语言幽默风趣,人物形象塑造得也很生动,在结构上也无瑕疵,得零分,冤大了。

满分作文切合题意,说理清晰,语言通顺,通过事例层层深入,将熟悉与成功的关系说得“有理有据”,只是,到文末的时候,道理就有些牵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