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寓言故事(新课标必读丛书)
789900000007

第7章 先秦寓言 (7)

有个老家仆,累得筋疲力尽,这姓尹的富人却仍然使唤他做很多事情。这老头白天干活累得半死,晚上却睡得很香。四肢舒展,精神放松,每天晚上都梦见自己做了一国之主,居于百姓之上,管理着国家大事,在宫殿里尽情享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比谁都快乐。等美梦醒来又继续做苦工。别人很同情他的劳苦,老头却说:“人活在世不过百年,白天黑夜各占一半。我白天做仆役,倒是很辛苦,可到了晚上我就做了国王,无拘无束,快乐无边,我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这姓尹的富人,白天全副身心都用在谋划和积攒家业上,弄得身心疲惫。到了夜晚,昏沉沉地躺在床上,夜夜都梦见自己给别人当苦役。奔波劳碌,什么活都要干;挨打受骂,事事都要忍。所以晚上他总睡不踏实,爱说胡话,呻吟嚎叫,一直折腾到天亮。他感到非常痛苦,就去向朋友讨教,看看有什么解决的好方法。朋友对他说:“你现在的地位已十分显赫,财富也多得用不完,别人根本没法比。你晚上做梦给别人当仆役,是因为安逸与劳苦的生活是相互依存,又相互转换的,这是普遍规律。你想醒时、梦里都过好日子,哪里能做得到呢?”富人听了朋友的话,便不再苛刻地役使仆人,同时也减轻了自己心理负担。睡不踏实的毛病也好了一些。

燕人还国选自《列子·周穆王》

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过晋国,同行者诳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愀然变容。指社曰:“此若里之社。”乃喟然而叹。指舍曰:“此若先人之庐。”乃涓然而泣,指垅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先绐若,此晋国耳。”其人大惭。乃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有个燕国人,在燕国出生,在楚国长大。等到年老之时,才重返故土。

在回国途中路过晋国时,同行的人有意戏弄他,指着晋国的城市说:“这就是你离别多年的燕国城镇。”燕国人一听,顿时伤感起来,现出凄怆的神色。

那人又指着一个土神庙说:“瞧,这就是你家乡的土神庙啊!”燕国人万分感慨,长叹了一声。那人又指着一栋房子说:“这是你的先辈们居住过的院落。”燕国人不胜悲伤,忍不住流出泪来。路过一片坟地,那人又指着一座坟说:“这就是你家的祖坟了。”这一回,燕国人哭得连声音都变了。

那人见他这副样子,突然哈哈大笑,对他说:“我先前说的话都是骗你的,这里还是晋国呢。”燕国人听了止住了哭泣,为自己的轻信感到万分羞愧。等真的到了燕国,见到燕国的城镇和寺庙,祖辈们的房舍和坟墓,燕国人反而没那么激动悲怆了。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达千万丈。它们原本坐落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那时,大山北面住着一位老人,人称“愚公”,年近九十。他的家门正对这两座大山。因为有高山阻塞,一家人出门要绕很远的路,十分不方便,于是愚公就召集全家人商量:“我和你们竭尽全力来铲平这两座大山,开出一条路来,通往豫州南部,直达汉水南面,怎么样?”家人都表示赞同,而他的老伴提出了疑问:“凭你这点力气,连魁父那样的小山丘也铲不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了,挖出来的土石,又该往哪里堆放呢?”大家商议说:“可以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或者隐土的北边去。”

于是,愚公就领着三个能挑担的子孙,凿石头,挖土块,用畚箕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小儿子,刚到换牙的年龄,也蹦蹦跳跳地跑来帮忙。因为路途遥远,到了冬夏换季的时候,他们才能往返一趟。

住在黄河河弯处的一个名叫智叟的老头知道了这件事,便来劝愚公:“你可真傻啊!凭你这把老骨头,剩的这点力气恐怕连山上的一把草都拔不掉,又怎么能铲除这么多土石呢?”愚公听了,长长叹了一口气,说:“你的思想实在是闭塞,简直到了一窍不通的地步,还不如孤儿寡母呢!你想,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添孙子。孙子又有儿子,这样子子孙孙,代代相传,是没有穷尽的。而这两座大山却不会再增高了,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河曲智叟被驳得无话可说。

后来,手握双蛇的山神听到愚公这番话,害怕他挖山不止,急忙把这件事报告了天帝。天帝被愚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真诚所感动,便派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州以东,一座放到雍州南部。

从此以后,自冀州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没有大山的阻隔了。

夸父追日选自《列子·汤问》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侵,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夸父是个巨人,没有估量自己的能力,一心只想追赶太阳。他一路追赶着,一直追到太阳落下去的地方。夸父这时感到非常口渴,来到黄河、渭水边饮水解渴。这里的水不够,他打算再到北方的大湖去喝水,可还没跑到那里就在路上渴死了。死前他抛下手杖,用自己的身体为它提供养料,使它长成了一片茂盛的桃林,绵延几千里。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吾以日始出时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去东方游说,路上遇见两个相互争辩的小孩。孔子就停下来问他们在争论什么问题。

其中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我们近;中午时离我们远。”另一个则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得远,中午时离得近。

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马车上的伞盖,而中午时只有圆盘那么大。这不正是离近了大、离远了小的道理吗?”另一个争辩道:“早上太阳刚出来时空气清凉,可到了中午,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离远了冷、靠近了热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他们的辩解,一时也不知道谁对谁错。两个小孩转而嘲笑他:“谁说你博学多闻的?”

薛谭学歌选自《列子·汤问》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跟随秦国著名歌手秦青学习唱歌。薛谭急于求成,还没等把秦青的技艺都学完,就自以为掌握了所有唱歌的技巧和本领,便向老师告辞回家。秦青没有挽留,在城外为他饯行。临别时,秦青双手轻轻打着拍子,唱了一曲十分动听的歌。那歌声激越高亢,林间的木叶仿佛受到了振动,天上的行云也驻足聆听这美妙的歌声。

薛谭听得如痴如醉,他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浅薄,连忙向老师道歉请求原谅,希望能回去继续学习。此后,薛谭再没有提过回家的事情了。

韩娥善歌选自《列子·汤问》

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百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善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

从前,韩国的歌唱家娥向东到齐国去,路上带的口粮不够了,在经过齐国的雍门时,卖唱乞讨食物。等她离开后,歌声绕着那雍门的中梁,三日不断,这一带居住的人还以为她没走呢。

娥途中住进了一家旅店,旅店的人欺辱她,娥因此放声哀哭,乡里的男女老幼无不因此而悲伤垂泪,三天都吃不下饭。大家赶忙把她追回。娥回来后,又放声歌唱。全乡人听了,都情不自禁地欢喜跳跃,拍手舞蹈,忘记了先前的悲伤。于是大家给了她很多钱财,送她上路了。

高山流水选自《列子·汤问》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弹奏时,心中想到的是一座高山,钟子期听到琴声,便会说:“弹得真好啊!这琴声表现的是一座像泰山般雄壮的高山!”伯牙弹奏时,心中想着流水,钟子期便会说:“弹得真好啊!琴声表现的是一条浩荡奔腾的江河!”无论伯牙弹琴时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体会到。

纪昌学射选自《列子·汤问》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到眥,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甘蝇是古代一位有名的神箭手。只要他一拉弓搭箭,射野兽,野兽登时毙命,射飞鸟,飞鸟顷刻落地。甘蝇的学生叫飞卫,因为勤学苦练,箭术渐渐超过了老师。

有个名叫纪昌的人,慕名来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对他说:“你首先要学会不眨眼睛。这样才能去学射箭。”纪昌回到家中,仰面躺在妻子的织布机下面,两眼死死盯住一上一下快速移动的踏脚板。这样过了两年,这时即便拿尖锥子朝他的眼睛刺去,他也能不眨眼。

纪昌马上又找到飞卫,告诉他这个好消息。飞卫说:“光练到这一步还不够,还要练出一副好眼力。看极小的东西你能看得很大,模糊的东西你能看得一清二楚。练到了这个境界,你再来找我吧。”

纪昌回到家中,用一根极细的牛尾巴毛拴住了一只虱子,挂在窗口。每天面朝南面,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看了十多天,那虱子在纪昌眼里,仿佛真的变大了一些;三年以后,这只虱子在纪昌看来,大得仿佛像车轮一样。此时再看其他的东西,简直都像看巨大的山丘似的,异常清晰。于是,他用燕国牛角装饰的强弓,搭上北方蓬竹做的利箭,向虱子射去,正好射穿虱子的中心,悬挂虱子的牛尾巴毛却没有碰断。

纪昌把这情况报告了飞卫,飞卫高兴得跳起来,拍着胸脯激动地说:“射箭的奥妙,你已经学到了!”

造父习御选自《列子·汤问》

造父之师曰泰豆氏。造父之始从习御也,执礼甚卑,泰豆三年不告。造父执礼愈谨,乃告之曰:“古诗言:‘良弓之子,必先为箕;良冶之子,必先为裘。’汝先观吾趣。趣如吾,然后六辔可持,六马可御。”造父曰:“唯命所从。”泰豆乃立木为涂,仅可容足;计步而置,履之而行。趣步往还,无跌失也。造父学之,三日尽其巧。泰豆叹曰:“子何其敏也!得之捷乎!凡所御者,亦如此也。曩汝之行,得之于足,应之于心。推于御也,齐辑乎辔衔之际,而急缓乎唇吻之和,正度乎胸臆之中,而执节乎掌握之间。内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矩,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诚得其术也,得之于衔,应之于辔;得之于辔,应之于手;得之于手,应之于心。则不以目视,不以策驱,心闲体正,六辔不乱,而二十四蹄所投无差;回旋进退,莫不中节。然后舆轮之外可使无余辙,马蹄之外可使无余地;未尝觉山谷之崄,原隰之夷,视之一也。吾术穷矣,汝其识之!”

造父是古时著名的驾车高手。他的师傅名叫泰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