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大智慧
819500000011

第11章 老子智慧11

军机处还有一种职能,即充当最高统治者的秘书的角色,类似于情报局,有很强的保密性。军机处的由来,是在雍正七年(1729年)六月清政府平息准噶尔叛乱时产生的。雍正密授四位大臣统领有关军需事务,严守军报、军饷等军事机密,以致两年有余而不被外界所知,保持了工作的高效运转和战斗的最终胜利。

雍正对军机处管理得特别严密。他对军机大臣的要求也极为严格,要求他们时刻同自己保持联系,并留在皇帝最近的地方,以便随时召入宫中应付突发事件。军机处也会像飘移的帐篷一样随皇帝的行止而不断改变。皇帝走到哪里,军机处就设在哪里,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现场办公。雍正察颜观色、去伪存真地选用人才的方式方法,在当今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工作当中,并产生了不可低估的社会价值。

雍正的第二大特点是对军机处的印信管理得非常严密。印信是机构的符号和象征,是出门办事的护身符和通行证。军机处的印信由礼部负责铸造,并将其藏于军机处以外的地方,派专人负责管理。当需用印信时,必须报告皇上予以批准,然后才能由军机大臣凭牌开启印信,在众人的监视下使用,以便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

设立军机处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前每办一件事情,或者有关的奏折,要经过各个部门的周转,最后才能送达皇上。其中,扯皮、推诿、拖沓等官场陋习,使办事效率极为低下,保密性能也差,皇上的口谕无法贯穿始终。自从设立军机处以来,启动军机大臣,摆脱了官僚机构的独断专行,使雍正的口谕可以畅通无阻地到达每一个职能机构,从而把国家大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

设立军机处,将“生杀之权,操之自朕”的雍正推向了封建专制权力的顶峰。军机处由于在皇上的直接监视下开展工作,所以处处谨小慎微,自知自律,奉公守法,营造了一种清廉的官场形象。军机处的设置,保证了中央集权的顺利实施,维持了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统一,避免了社会动乱和民族分裂,推动了社会繁荣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无论正史还是野史的记载中,雍正都是一个喜欢秘密行事的皇帝,这也正是他高明智慧的一方面,故而在他死后的乾隆年间,才会出现康乾盛世的局面。

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事,若想取得最大限度的成功,首先不要过分暴露自己的意图和能力。惟有这样,事情办起来才不会出现众多人为的障碍和束缚,办起事来就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我们将会受到许多意想不到环节的人为阻挠,事情办起来就很难成功。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道德经》第七章【释义】

圣人把自己的位置放在最后,反而占先;把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自己反得保全。不正是由于不考虑自己吗?反而成全了自己。

老子“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的论述,堪称是人生智慧的经典。老子这句话所说的人生智慧就是:人们如果以无私的心去帮助别人,最终受益的将会是自己。

或许很多人无法理解这一智慧的现实意义与真实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生智慧却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生活,存在于少数能够看到这点的人身上。

美国南部的一个州,每年都举办南瓜品种大赛。有一个农夫的成绩相当优异,经常是首奖及优等奖的得主。他在得奖之后,毫不吝惜地将得奖的种子分送给街坊邻居。

有一位邻居很诧异地问他:“你的奖项得来不易,每季都看你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品种改良,为什么还这么慷慨地将种子送给我们呢?你难道不怕我们的南瓜品种因而超越你的吗?”

这位农夫回答:“我将种子分送给大家,帮助大家,其实也就是帮助我自己!”

原来,这位农夫所居住的城镇是典型的农村形态,家家户户的田地都毗邻相连。农夫将得奖的种子分送给邻居,邻居们就能改良他们的南瓜品种,也可以避免蜜蜂在传递花粉的过程中,将邻近的较差的品种转而传染自己,农夫才能够专心致力于品种的改良。相反,若农夫将得奖的种子私藏,则邻居们在南瓜品种的改良方面势必无法跟上,蜜蜂就容易将那些较差的品种传染给自己,他反而必须在防范外采花粉方面大费周折而疲于奔命。

由此可见,这位农夫大公无私的奉献,最终受益的还是他自己。

许多人做事情的时候喜欢将事情做绝(对于那些自认为没有利用价值的人来说),这就如同做生意“一锤子买卖”一样(从不给别人留下任何喘息的机会)。这样的人目光短浅,丝毫看不到其中的利害,以至于做人,人失败;做生意,生意亏本。

做人就应该将目光看得远一些,不把事情做绝,这样也是为自己留了条“后路”。

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广招天下宾客,不管宾客有无才能,他都一律以礼相待,奉为上宾。

有人劝孟尝君不要这样,说:“你志在求取贤人,帮助你建功立业,如今很多无才无德的人混了进来,骗吃骗喝,而你却视而不见?”

孟尝君回答说:“我只不过破费些钱财,可赶走他们,他们就会与我为仇了,谁知道会有什么祸事发生呢?”

孟尝君这样仁义,可有人还是不领情。一个宾客竟勾搭上了他的一位小老婆,暗地里私通。这是男人都难以接受的事,孟尝君知道后却十分平静。他不主张惩治那个宾客,反而为他开脱说:“男人喜爱美色,这是人之常情。要怪,也要怪我的小妾淫荡无耻了。如果她遵守妇道,这种事就不会发生了。”

孟尝君的手下人又气又怒,坚持要把那个宾客治罪。他们说:“你讲仁义,原谅他人的过错,所以他们才会胆子越来越大。如今这种无耻的事都出来了,再不严办,我们都没脸待下去。你三番两次替坏人说话,你到底为了什么呢?”

孟尝君说:“为了我自己啊!我树大招风,说不上哪一天就会大难临头,到了那时,只有我的仁义才会救我。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今天给人留条活路,他日人家才会卖力帮我。这也是我不咄咄逼人的原因。”

一年之后,孟尝君又推荐那个宾客到卫国为官。那个宾客感动万分,日思夜想报答孟尝君的恩情。

后来,齐国和卫国关系恶化,卫国国君想要联合其他诸侯攻打齐国。这时,那个宾客冒死进谏,他对卫国国君说:“我并没有什么才能,多亏孟尝君的推荐,这才被大王器重。大王和齐国交战违背盟约,也不会占什么便宜,不该草率。大王如果坚持攻打齐国,我就死在大王的面前。”

在那位宾客的努力下,齐国避免了战祸,度过了危机。孟尝君受过多次挫折,都依赖他的宾客之力一一化解。他关心别人,为他人着想,结果受惠最多的还是他自己。这就是他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

许多人求功心切,为了自己的目的损人利己,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快快有成,其实他们大错特错了。成功需要别人相助,灾难更需要他人援手,没有朋友便会死路一条。如果一个人极端自私,人们自会处处和他过不去,拆他的台,这样的人绝不会有大成就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不要总想学会如何去得,而是要学会如何去舍。懂得了付出才会懂得取得,有付出才能有回报,没有无回报的付出,同样也没有无付出的回报,付出越大,回报越大。为人为己也是如此,只有为别人着想,别人才会反过来帮助自己。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释义】

圣人以自然、平等的观念(道)去看待天下一切现象。

由于个人差异,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同样存在着差异,这样的差异就使一些人的内心天平失去了平衡:在自认为毫无利用价值、地位低下的人面前,他们显得高人一头,对于这些人总是不屑一顾,甚至有些人还略带鄙视。

在某些城市里,总有些人自认为是“城里人”,对于那些进城务工的农村人或者外地人,横挑鼻子竖挑眼,生怕他们侵犯到自己的利益,动不动就来一句“乡下人怎么怎么样,外地人怎么怎么样”。其实这些人又比他们强多少呢?这些人充其量属于“小市民”阶级,他们有的生活甚至还不如个别的外来务工人员。

老子认为“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他觉得有修养、有成就的人,对待一切人事物,都采取平等之心,不存区别之心。回顾中国历史,就不难发现确有这样一位伟人——周恩来。

在倡导“求同存异”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阐述了新中国外交的一个原则立场: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他在这次会议的政治委员会会议上发言说:“我们重视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是一个大国,容易对小国不尊重……由于历史的传统,大国容易对小国忽视和不尊重,因此我们经常检讨自己。到会的各国代表中如果有任何人觉得中国代表团对任何一国代表不尊重,请指出来,我们愿意接受意见并改正。”

周恩来终身信守了“平等待人”这一诺言。这是他同外国人士经常谈到的一个主题。特别是对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朋友们,他时常虚心地询问他们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意见,是否发现我们有大国沙文主义的错误。直到他病重住院期间,最后几次会见外宾时,仍然不倦地说明中国永远不称霸的方针。

周恩来在国际交往中平等待人的态度,受到了国际舆论普遍称赞。他对小国的尊重和体谅,尤其鲜明地体现了新中国平等待人的风格。1954年,许多国家派代表团参加我国建国5周年庆祝活动。在分配接待任务时,剩下欧洲一个小国外长率领的代表团无人负责。周恩来便自告奋勇负责接待。他说,我们是大国,但不能歧视小国。我们应该尊重别国的民族感情。这件事对外事工作者是一次深刻的教育,令人至今难忘。

周总理的一生都是以“平等待人”为人生准则的,怪不得周总理在逝世这么多年之后,还有这么多人缅怀他、想念他。

人人都有面子,人人同样都要面子。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同样信奉“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人生信条。故而在待人处事上,应该抱着尊重每个人的态度,不要因为工作分工不同而轻视或鄙视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