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大智慧
819500000012

第12章 老子智慧12

某单位有两个年轻人住单位的集体公寓。两人也许都在恋爱阶段,经常很晚才回宿舍。其中一个后半夜回来了,总是一边敲门一边呵斥值班老人。老人够忍的了,三更半夜地爬起来为他服务。一次,老人刚准备开门,门外的年轻人嫌老人动作慢,大声骂道:“我当你睡死了,叫了半天不见动静。”老人家听见了,收起钥匙转身回屋睡觉去了。年轻人叫嚷了半天,老人就是不搭理,只好在外面转到天亮。另一个年轻人就有礼貌多了,每每经过门口,一定向老人打个招呼问声好;无论有多么要紧的事,到了门口都一定下车点点头;晚上回来,无论早晚,总是轻轻地叩门,“大爷大爷”甜甜地叫。值班老人象预知他回来似的,很快就笑吟吟地快步把门打开。因为工作关系,这个年轻人有段时间每天都要很晚才回来。他首先想到的是老人家的睡眠,就和他商量:“我天天打搅您,实在不好意思。如果能给我配把钥匙,晚上就不会打搅您老的好梦了,不知您是否同意?”值班老人一听乐了,谢谢说个不停,很快就给这个年轻人配好了新钥匙。

每个人的人格平等,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同等的尊重。尊重他人意味着尊重他人平等的人格,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要求,是每个人应有的对待他人的态度和方式。不因人们先天或后天的差异而区别对待,惟有这样我们才能受到别人的尊敬。

人生路漫漫,世间存百态,世象有纷繁,每个人在生命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因而,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也迥然不同。但不管怎样,面对生活,我们在待人接物方面都应摆正心中的天平。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释义】

搓揉陶土制造器皿,中间要保留空间,才有盛物的功能。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老子认为:“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事实上正如老子所说,物品只有保留一定的空间,才能发挥它们的作用。

人又何尝不是呢?人若想发展也同样需要留出足够的空间才行。

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地向日本明治时代著名禅师南隐问禅,南隐只是以茶相待,却不说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客的杯子,直到杯满,还是继续注入。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

“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呢?”

心太满,什么东西都进不去;心不满,才有足够的装填空间。

弓如果时刻保持张开的状态,那么等到使用它的时候就不会将箭射得很远,人的内心一旦被装得过满,就不会在人生之路上有大的作为了。给自己的内心留出足够大的空间,我们才能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李博生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作为国宝级礼品,由国家领导人赠送给尊贵的外宾。他的玛瑙作品《无量寿佛》曾获百花奖的金杯奖,是顶级作品。入行45年了,他说自己的工作是完善玉石,去除玉石瑕疵。

李博生告诉记者:“人要活得有激情,就要为自己找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1958年,李博生到玉雕厂工作。第一次进厂,他看到的是好几位玉雕师光着膀子汗流浃背地打磨原石的场面。他于是知道了,做玉雕不光是雕刻那么简单,他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让自己做到最好。琢玉三年,他出师了,好几位高级工围着他的考级作品作评判。看见评委们频频点头,他充满自信。可是分数打出来了,评委们只给了他99分。他很不服气,问评委“为什么要扣掉1分,明明可以打100分的”。评委们没有跟他争执,只是微笑着不停地点头。最后,一位高级技师对他说:“你别自以为是了,他们扣掉你一分,是为了你的明天;还差一分,你还有前进的余地;要是给你100分,你就走到头了,你还有发展吗?你的明天因此也就完了!”

李博生恍然大悟。从此,他不再满足自己。虽然前辈大师们的作品的影子已在他心里生了根,但他并不限于那些框框,而是执著地走更加艰辛的探索与创作之路。30岁的时候,他进入了顶级玉雕大师的行列。

永远都不要给自己的人生打上满分,顶多打到99分就可以了,否则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99分的人生,就如同是一个永远都装不满的箩筐,因为装不满,我们才能往里面装进去更多的东西,人生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随时需要知识、咨询,不断吸取养分,所以心一定要空,也就是所谓的虚怀若谷。这样就能吸收无尽的知识资源,容纳各种有益的意见,从而使自己丰富起来。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释义】

了解常道则能包容一切,能包容才会公正平等;做事能公正平等才能成为首领,成为首领才能合乎自然;合乎自然就合乎道,合乎道就能长久,终身没有危难。

老子在“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这句话的论述中,肯定了包容是做事公正、周全、终身没有危险的前提条件。可见,老子给予了包容这一人生智慧多么高的评价。

当一粒河沙侵入蚌的体内,挥之不走,驱之不去,让一个不折不扣的磨难成为其身体的一部分,对于蚌来说,生命有着太多的无可奈何。世事总不相同,蚌不是像树一样,用时间、用毅力去消灭它身上的瘤子,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磨练它、关爱它,用生命的能量去温暖它,直到把它磨出珍珠的光华。难怪有些珠宝加工大师看着珍珠的华贵、感受珠子的温润时,说能从它的光辉中感觉到生命的律动。

从人类历史来看,“包容”总是和繁荣、昌盛、进步联系在一起,而偏执、独断、专制总是和战争、不幸、灾难联系在一起。“百家争鸣”,乃有战国的学术繁荣;“独尊儒术”,乃有刘汉以后的文化衰颓。大唐对异域文化的兼收并蓄,遂有盛唐文明辉耀千古;满清在外来文明前的闭关自守,终致近世中国的积贫积弱。

从人们琐碎的生活来看,“包容”总是与家庭和睦、幸福联系在一起的。而夫妻间的相互不谅解、猜疑,总是和家庭破碎联系到一起。

某个城市的一对中年夫妇,家里有一个正在上中学的孩子,一家人原本生活得和和美美,他们经常有说有笑地一起散步。

曾几何时,这种和谐美满的气氛消失了。夫妇俩开始频繁吵架,经常演奏着与生活不和谐的“战争交响乐”:家具的碰撞声、瓷器的碎裂声、男人的谩骂声、女人的嚎啕声、孩子的啜泣声,八音齐奏,此起彼伏。

后来,男的带着孩子离开了,只剩了女人一个人。女人整个儿变了,整天阴着脸,不哭不笑,似痴似呆,看了令人心碎。

缺少了“包容”的家庭终将导致解体。“包容”,归根结底,根源于爱和理解。只有心中有爱,我们才能以同情的态度对待他人,才会充分尊重他人的立场和见解。只有爱,才能消除彼此的敌视、猜忌、误解,让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和谐共存。而爱的荒芜和消亡,将使最亲密的人彼此伤害、仇视以至兵戈相向。

包容不仅是家庭和睦的润滑剂,更是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古今成大事业者,必有大胸襟,学会包容,能把胜利也“包容”过来。

公子小白尽弃前嫌,任管仲为相,终成春秋首霸;诸葛亮更是以宽广胸怀赢得孟获和少数民族的信服。

林肯对政敌也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

一位哲人曾说过:“不要追求财富,因为你不会永远拥有它,只有朋友才能伴你走完一生。”所以朋友很重要,但是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也会经常发生矛盾,惟有“包容”才能让朋友之间建立更加牢固的友谊。

不久以前,曾经看到了一部关于鲁迅先生的书,上面这样写道:

“鲁迅先生写了很多批评那种柔软而中性化的作家的文章,因为他认为在那种战争年代,文人的义务便是激励和警醒那些愚昧、沉睡的民众。在他批评的人中便包括郭沫若先生。而郭先生也并不示弱,同样写了文章来回击鲁迅。一时间,这文人的战争硝烟四起……”

文章又写道:“……鲁迅逝世时,上海滩云集了大批的学生、工人,还有从各地赶来的文人学者。这些中国知识分子很多都受过鲁迅文章的批评,然而他们无不表示了巨大的悲痛。其间尤数郭沫若最为突出,他一连写出几篇文章,说道:‘我与周先生吵了一辈子架,然而我们是一辈子的朋友。’”

这是两位多么伟大的人啊!他们用最伟大的胸怀包容对方。这种包容使他们能够求同存异,冷静地看待对方,欣赏对方高尚的人格,在大方向一致下团结起来。

每一个生物体,都是一个依赖“包容”创建起来的和谐的、有机的组织。从最低等的原始生物到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任何生物体都由许多不同的物质成分、不同的元素“包容”而成。生物体要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转,要维持其作为生命的存在,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包容”。如果组成这个生物体的物质成分闹起“分裂”,等待这个生物体的就只有解体和死亡。“包容”是生命的根本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