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大智慧
819500000021

第21章 老子智慧21

刘秀到河北的初期,因为王朗割据势力的猖獗,处境一度比较艰难。在饶阳无蒌亭,天气寒冷,人又疲劳,冯异献上豆粥,刘秀喝了饥寒俱解。渡过滹沱河,在南宫遇到大雨,刘秀在道路旁的农舍里避雨烤火,冯异又送上麦饭。后来刘秀消灭了王郎,封冯异为应侯。

可是冯异却从来不居功、不骄傲。每到宿营地许多将领坐在一起谈论自己的功劳,冯异却常常一个人站在大树底下不声不响,所以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

在刘秀麾下的众将之中,冯异治军有方,爱护士卒,深得部属拥戴,因此,士兵都愿意在他的手下作战。

后来冯异为刘秀建立了更大的功勋,打败赤眉军,平定关中地区,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员。有人上奏章说,冯异专制关中,威权太重,百姓归心,称他“咸阳王”。刘秀把奏章给冯异看,冯异感到恐惧,上书请罪。刘秀说:“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可见刘秀对他十分信任。

后来冯异到洛阳朝见,刘秀对其他大臣介绍说,这是我起兵时候的主簿,为我披荆斩棘平定了关中。又下诏书说:“仓卒无蒌亭豆粥,滹沱河麦饭,厚意久不报。”说明刘秀一直记着他的情意。

而冯异则一如既往谦虚不伐其功,他学管仲对齐桓公说的话,说道,臣希望国家(指刘秀)不要忘掉河北时的艰难,小臣我不敢忘记在巾车乡受的恩惠。后来平定西北时冯异病死在军中。

冯异从不以功自居,坚守旧有的正道,是始终保荣华平安的一个原因。所以,在下者对在上者,切忌以功自居,“无成”才能有成,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

“功劳”被别人传播出来是金子,被自己卖弄出来就成了黄土。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老子这一智慧:有了功劳要善于隐藏,不张扬不卖弄。惟有不居功,才能给别人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才能更能突出自己的功劳、受到重用。相反,如果稍有功劳就自吹自擂,一方面显得自己素质低下,另一方面也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成为公众眼中的“烦人”。11傲气常戒助成功【原典】

不自矜,故长。——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释义】

不骄傲、傲慢,所以能够进步。

老子的“不自矜,故长”,就是告诫人们只要戒除傲气,一定可以进步、可以成功。

傲气,一是盛气凌人、傲慢自负、自我感觉良好,也许某一方面高人一等、优人一招、先人一步,或者并无过人之处,只是虚张声势、故弄玄虚罢了。不管属于哪一种类型,都是过高地评价自己,蔑视别人,习惯仰面朝天、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若问此人为何这般德性?是自负,自以为了不起,自高自大,盈气于内,形态于表,大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气势,不可一世的表现用来傲视别人。因此,傲气会使人陷入困境,进而导致失败,这方面的教训简直太多、也太深刻了。

杨修为什么会招来杀身之祸?还不是因为他自恃才高、傲气太盛。他的傲气惹恼了曹操,日积月累,最终因“鸡肋”命丧黄泉。

闯王李自成率大军驰骋疆场,转战东西,其气势之浩大如排山倒海,不可遏止,可为什么最终也会惨遭失败呢?还不是因为傲气。闯王率大军进驻北京城后,张灯结彩,天天过年,结果傲气磨钝了起义军的锐气,使起义功败垂成,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有傲气的人大都从个人着眼,一切从个人出发,张扬自己、无视他人,以一己之私傲视万物于脚下。这时的傲气就成为羁绊个人发展、破坏群体关系的一剂毒药,它所导致的是一种惟我独尊、目空一切、自高自大的自恋情结。相行而生的是一种排斥他人、拒绝合作、蔑视群体、崇尚个人的排他情结,从而形成一种自恋自娱的狭隘的个人空间。

与此同时,自傲也是令人失败的根源所在。《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大意失荆州”一节,与其说是关羽大意,还不如说是关羽的自傲来得更确切。

逊曰:“某奉吴侯命,敬探子明贵恙。”蒙曰:“贱躯偶病,何劳探问。”逊曰:“吴侯以重任付公,公不乘时而动,空怀郁结,何也?”蒙目视陆逊,良久不语。逊又曰:“愚有小方,能治将军之疾,未审可用否?”蒙乃屏退左右而问曰:“伯言良方,乞早赐教。”逊笑曰:“子明之疾,不过因荆州兵马整肃,沿江有烽火台之备耳。予有一计,令沿江守吏不能举火,荆州之兵束手归降,可乎?”蒙惊谢曰:“伯言之语,如见我肺腑,愿闻良策。”陆逊曰:“云长倚恃英雄,自料无敌,所虑者唯将军耳。将军乘此机会,托疾辞职,以陆口之任让之他人。使他人卑辞赞美关公,以骄其心,彼必尽撤荆州之兵以向樊城。若荆州无备,用一旅之师,别出奇计以袭之,则荆州在掌握之中矣。”蒙大喜曰:“真良策也。”由是蒙托病不起,上书辞职。

陆逊回见孙权。孙权乃召吕蒙还建业养病。蒙至,入见权。权问曰:“陆口之任,昔周公瑾荐鲁子敬以自代,后子敬又荐卿自代,今卿亦须荐一才望兼隆者代卿为妙。”蒙曰:“若用望重之人,云长必然防备。陆逊意思深长,而未有远名,非云长所忌。若即用以代臣之任,必有所济。”权大喜,即日拜陆逊为偏将军、右都督,代蒙守陆口。逊谢曰:“某年幼无学,恐不堪重任。”权曰:“子明保卿,必不差错。卿无得推辞。”逊乃拜授印绶。连夜往陆口,交割马步水三军已毕,即修书一封,具名马、异锦、酒礼等物,遣使赍送樊城见关公。

时公正将息箭疮,按兵不动。忽报:“江东陆口守将吕蒙病危,孙权取回调理。近拜陆逊为将,代吕蒙守陆口。今逊差人赍书具礼,特来拜见。”关公召入,指来使而言曰:“仲谋见识短浅,用此孺子为将。”来使伏地告曰:“陆将军呈书备礼,一来与君侯作贺,二来求两家和好。幸乞笑留。”公拆书视之,书词极其卑谨。关公览毕,仰面大笑,令左右收了礼物,发付使者回去。使者回见陆逊曰:“关公欣喜,无复有忧江东之意。”逊大喜,密遣人探得关公果然撤荆州大半兵赴樊城听调,只待箭疮痊合,便欲进兵。

吕蒙正是抓住了关羽的这个“傲”,才故意称病让陆逊顶替位置迷惑关羽。结果关羽果然中计,撤走了防守东吴一方的兵马,降低了对东吴兵马的预防,才使得吕蒙偷袭成功,丢掉了赖以保身的荆州,落了个败走麦城、兵败被杀的悲惨结局。

意大利哲学家阿奎那将“骄傲”列为人的七种罪之首。毛泽东也曾专门撰文强调中国共产党人需“戒骄戒躁”。这都是从一定意义上说明骄傲的思想万万要不得。因此,我们也只有遵循老子“不自矜,故长”的智慧,摒除傲气、,才能使自己在人生的舞台上更加成功。

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有句名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前半句很明确地告诫我们:人不可恃才傲物、孤芳自赏,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而应该尊重别人,不要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那样根本无法提高自己,只能让自己在自傲自负中一天天堕落下去。12就事论事,挣脱思想枷锁【原典】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二章【释义】

若遇事来临时,只凭自己的感觉、记忆、印象及价值观来决定行为,而不能就事论事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去行为,则生活必然终生受挫,也无法真正地解决问题。

许多已经成形的思想或理念,在行动中常常支配着我们的行动,使我们的头脑逐渐懒惰起来,不愿意跳出固定思维模式,用一种更为合适或者简洁的方法去思考、去行事。

老子说:“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意即凭借自身的感觉、记忆为行动指导、不能客观对待事情,便很难解决问题。惟有一种“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客观态度,挣脱思想枷锁的束缚,才能就事论事将问题解决掉。

一位犹太大师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的弟子们来到他的病床前同他诀别。弟子们都站在大师的床前,最聪明的学生站在大师的头部,最笨的学生就排到了大师的脚边。大师渐渐地只剩下一口气了。这时最优秀的学生俯下身,轻声地问大师:“先生,在您即将离开我们的最后时刻,能否请您以简洁的语言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大师积攒了一点力气,从枕头上微微抬起头来,喘息着说道:“人生就像一条河。”

第一位弟子转向第二聪明的弟子,轻声说:“先生说了,人生就像一条河。向下传。”第二聪明的弟子又转向下一位弟子说:“先生说了,人生就像一条河。向下传。”这样,大师的箴言就在弟子们中间一个接着一个地传下去,一直传到床脚边那个最笨的弟子。他开口说:“先生为什么说人生像一条河?他是什么意思呢?”

他的问题被传回去:“那个笨蛋想知道,先生为什么说人生像一条河?”

最优秀的弟子压住了这个问题。他说:“我不想用这样的问题去打扰先生。道理很清楚:河水深沉,人生意义深邃;河流曲折回转,人生坎坷多变;河水时清时浊,人生时明时暗。把这些话传给那个笨蛋。”

这个答案在弟子们中间一个接着一个地传下去,最后传给了那个笨弟子。但是他还是坚持问:“听着,我不想知道那个所谓聪明的家伙认为先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想知道先生自己是什么意思。‘人生像一条河’,先生说这句话,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

这个笨弟子的问题又被传回去了。

那个最聪明的学生极不耐烦地再俯下身去,对弥留之际的犹太大师说:“先生,请原谅,咱们班上最笨的学生要我请教您:‘您说人生就像一条河,到底是什么意思?’”

学识渊博的大师使出最后一点力气,抬起头说:“那好,人生不像一条河。”说完,他双肩一耸,去世了。

真理与空言之间有时真的没有太多的差异。假设这位犹太大师在回答那位笨学生的“傻”问题之前死去,他的那句“人生就像一条河”也许就会被演绎成一套深奥的人生哲学。他那些忠实的门生会走遍世界,传播他的智慧。有人也会为此写出很多著作,发表很多感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