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大智慧
819500000026

第26章 老子智慧26

参与这次进士举的知贡举后来都得到了提拔,只有陈之茂因未顺承秦桧之意,遭贬官。

这些只是秦桧私心未果的事例,然而他栽赃陷害岳飞,最后却使他遗臭万年。

社会中的一些现象不得不令我们反思:为什么弟兄反目为仇;为什么一些拥有众多儿女的老人被赶逐大街;为什么有些政府官员被撤职查办;为什么有许多工厂破产倒闭……这都是私心在里面的原因。总是想多拥有、多霸占点儿,结果常常是一无所获。

有句老话是这样说的“人算不如天算。”不管你信不信这句话,这句话还是有它的道理。尤其是针对那些私心过重,为一己之私而不择手段的人。面对这样或那样看似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边的诱惑,我们不要失去应有的理智。8取长补短,完善自我【原典】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释义】

天地运作的道理,是取多余的去补不足的。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世界上各种事物都是这样,从不同的角度看,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惟有互相取长补短,才会互相取益,各显其才。长处和短处每个人都有,关键在于如何看待。

老子看待长处与短处这个问题上这样认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他觉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人生的处世之道。下面这则寓言故事,我们就不难感受到老子的这一人生智慧了。

一天,上帝对一个盲人、一个跛子以及两个壮汉说:“你们沿着这条路一起出发,谁先把幸福之门打开,我将满足他的任何愿望。”上帝说着就一声令下,比赛正式开始。

只见两个壮汉拔腿就跑,其速度快如风驰电掣。而盲人因眼疾,只能一步步试探性地前进,跛子虽明确目标,也只能缓缓前进。

历经无数次的坎坷摸索之后,盲人和跛子达成了共识,即盲人背起跛子充当双腿,跛子给盲人充当双眼,两人取长补短,一步步向幸福之门迈近。

眼看着两个壮汉临近终点,一个壮汉突然停下将另一个壮汉狠狠地推倒在地,而后自己又向前跑去。被推倒的人又迅速爬起来追上前者,一脚踢在对方的后腿上。两人厮打起来,他们谁都不允许对方推开幸福之门。

就在他们纠缠在一起时,盲人和跛子赶了上来。两个壮汉因为互相阻挠,都没注意到周围事物的变化。盲人和跛子因为互相弥补了自己的缺陷,慢慢地走到了前面。在幸福之门前面,他们并没有互相抛弃,而是彼此示意了一下,共同打开了幸福之门。

有人以自己的长处为满足点,终日骄傲无比、自以为是。对于他人的短处,总是冷嘲热讽,结果既害了自己又害了别人。长处是我们应该加以发扬的,但却不能骄傲;短处是我们应该加以克服的,但却不可因此而掩饰。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有出色的观察能力,但不擅长于理论研究,结果得出了很多错误的结论。后来,第谷请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做助手。虽然开普勒在观察方面不如第谷,但他很有理论研究方面的才华。他们互相合作,终于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定律”。显然,在他们两者中,只要有一个不存在,那么就不会有这样伟大的天文发现,也正因为他们的密切配合,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在天文学领域做出卓越的贡献。

俗话说:“人无完人。”人毕竟不是“神”,是活生生的有着缺点和长处的结合体。尤其是在科学文化发达的今天,分工很细,现代化建设需要有各种各样的专门人才。而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我们每个人又不可能什么都学,什么都懂。因此人与人之间,所长和所短差距很大。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既要谦虚谨慎,时时正视自己的短处,又要不断看到别人的长处,不能因别人有缺点或短处就紧盯着别人不放,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

老子的智慧告诉我们,在人生中应该多一些取长补短。广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身的缺点,是对待长处、短处的正确方法,也是达到让人进步的必备条件。

端正我们的态度,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身边人的优点,并用这些人的优点来点亮自己的人生,我们的人生才能更光彩夺目。9藏身暗处以观“明”【原典】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六章【释义】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人死后身体却变得僵硬。草木在活的时候是柔嫩脆弱的,死后则变得枯槁。所以坚强跟死亡是同一种类型,柔弱与生存是同一种类型。因此,兵力强大反易被消灭,树木强大反易被摧折。强大的容易居于下风,柔弱的则常常居于上风。

老子认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的原因,就是因为锋芒过露。他认为“强大处下”,而“柔弱处上”。同样,为人处事应该善于隐匿自己的锋芒,才能让自己永远不落“下风”。

能成大事的人在做事之前,都将真实的自己置身于暗处(将才能、智慧隐藏起来),旨在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这样所有人的内外情形就都真实地展现在自己眼前,这件事自然能成。

古代就有许多人深知老子的这一哲学,并将之发展光大。楚庄王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举动,正是悟透了老子的这一智慧而为的。

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即位伊始,便受到内外的瞩目,因为他的祖父、父亲两代国王都很有作为。楚国上下希望他能继承父、祖遗志,开疆拓土,使楚国更加强盛。而邻近的小国则是战战兢兢,危不自安,甚至连中原的大国秦、晋也都密切注意楚国的动向。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楚庄王即位后,根本不理国政,每日里不是在宫中听音乐、饮美酒,与妃妾们寻欢作乐,便是率领卫士于深山大泽打猎,一副标准的荒淫无度的国王形象。

楚国的大臣们自然不甘心楚国前两代国王奋斗的成果就此毁灭,纷纷入宫劝谏。楚庄王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后来听得烦了,干脆在王宫外立一道牌子,上写:敢入谏者死。严令之下,楚国的大臣们大概觉得还是保命要紧,真的没人敢再劝谏了。

楚庄王日以继夜,荒淫不已,一连持续了三年。国王不理朝政,下面自然乱作一团:权臣们借机树党争权,谄谀小人们则逢迎拍马,捞取官职,贪官们更是浑水摸鱼,中饱私囊。楚国的政治一下子陷入了混乱无序的状态,而忠臣贤良只有扼腕叹息的份儿了。

楚国的大夫伍举实在忍不住了,他决定入宫进谏。不过他也不愿意拿自己的头往刀刃上撞,于是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

他入宫见到楚王时,楚庄王正左搂郑姬,右拥越女,一边喝着美酒,一边听乐师们奏乐。见到伍举,楚庄王问道:“大夫是想喝美酒,还是要听音乐?”

伍举笑道:“臣既不想喝酒,也不想听音乐,而是听人们说大王智慧过人,所以想请大王猜个谜语。”

楚庄王知道伍举是要借机进谏,但既然伍举没明说,自己也不点破。伍举便说道:“在楚国的一座高山上,停落一只大鸟,它羽毛五彩缤纷,异常华丽,可是三年来它既不鸣叫,也不飞走,臣实在不明白其中的原因。”

楚庄王沉思片刻,说道:“这不是一只平凡的鸟,它三年不鸣,是在积蓄自己的力量;三年不飞,是等待看清方向。这只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你去吧。你的意思我都明白了。”

伍举听完楚庄王的解释后异常兴奋,他出宫后告诉自己的好友、同是楚国大夫的苏从,国王是很有头脑的人,他是在等待时机,而绝不是一个沉溺酒色的荒淫君主,看来楚国还是大有希望。

几个月过去了,楚庄王不但没有丝毫改变,反而更加荒淫无度。苏从感到受了骗,他全无顾忌,舍身直闯王宫,直言进谏:“您身为国王,不理国政,只知道享受声色犬马之乐,却不知道乐在眼前,忧在不远,不久就会民众叛于内,敌国攻于外,楚国离灭亡不远了。”

楚庄王勃然大怒,拔出长剑,指着苏从的鼻尖,厉声叱道:“大夫不知道寡人的禁令吗?难道你不怕死吗?”

苏从凛然正色道:“假如我的死能让君王悔悟,能让楚国富强,我的死就是值得的。”

楚庄王看了苏从半晌,忽然扔下长剑,双手抱住苏从,感慨道:“我等的就是大夫这样忠于国家、不怕死的栋梁。”他挥手斥退歌男舞女,与苏从谈论起楚国的政务。苏从这才惊异地发现:国王对国家上下的了解比自己还要多。

楚庄王随后发布一系列政令,把那些权臣政客、谄谀小人、贪官和不称职的官员该杀的杀,该罢职的罢职;把那些包括伍举、苏从在内的忠于国家、有才能、刚直不阿的人提拔上来。一番洗涤振刷后,楚国的政治从贪浊混乱一下子变成清明而富有活力。

楚庄王待国内基础巩固后,不仅继续开疆拓土,平定了周围附属小国的背叛,而且挺进中原,夺得了霸主地位,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