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别急,我家孩子也曾是中等生
825200000026

第26章 好成绩不是逼出来的 (6)

家有中等生小提示

孩子在学习中对难题的偏执是可以通过温言劝导而改变的,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接受事物也很快,可是因为没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容易走入自己设置的死胡同和心理怪圈。对已喜欢和难题较劲的孩子,可以试图让他们跳过难题先做别的题目。路路的习题册上每道题前都有星星标志,星星越多,表示难度越大,可以规定孩子先做星星数量少和中等的题目,等这些题目全部做完了,再去做星星数量比较多的习题。这样在平时的作业练习中,就会让孩子习惯这种“跳着题目做”的方式,让他们渐渐适应,不要因为中途的一道难题而卡在那,耽误了整个学习计划。

正面强化兴趣

俗语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这话运用在小孩子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小孩子刚出生后,除了坠落会感觉到危险外,对生活中的大多数成人以为危险的境况,并不觉得危险。比如对小动物和某些昆虫。可是,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为什么们他会对这些东西产生恐惧感呢?原因就是父母的观念或习惯影响了孩子,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也扼杀了孩子的兴趣。

小区里都是年轻人,这两年做妈妈的人很多,每到下午5点以后,院子里到处都是孩子的吵闹声和嬉笑声。星期六的下午,路路去踢球了还没有回来,我独自一人在小区门口的小公园里乘凉。公园里一群2~5岁的小毛头,有的坐在宝宝车里,有的满地跑,我坐在长椅上看着跑来跑去的孩子们,觉得很有意思。

忽然,听见一声尖厉的哭叫,一眼看过去是一个看起来大概3岁的小男孩,正被不知是奶奶,还是姥姥拉着,奶奶或姥姥一边拉着,还一边念叨着:“唉哟,这是蚂蚁,蚂蚁咬人的。”孩子可能真的被吓着了,发出了一声尖厉的哭声。老人一边拉着孩子向长椅走来,一边哄孩子:“别哭了,别哭了,蚂蚁虽然咬人,你不碰它它不咬你。来,喝点水。”孩子哭了两声,转身又发现了新的稀奇事,又蹲在那里看去了,偶尔回头和奶奶或姥姥说一两句。

生活中是不是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对小狗很感兴趣,看见邻居牵了一条小狗,忍不住想要伸手摸一摸,妈妈在旁边马上拦着,喊:“别摸,咬你的。”然后拉着孩子走得远远的。地上有一个小小的纽扣或钥匙环,孩子刚想捡起来,妈妈马上跑过来拉起孩子:“别捡,脏。”于是,孩子很害怕狗,长大后,很可能除了钱,即使地上有再美丽的东西,也不会注意,因为那很脏。这就是父母给孩子灌输的思想。父母可能并不是有意的,但是这些“小狗可怕,会咬人”“地上东西很脏”,以及其他一些父母潜移默化教导的生活准则,都会深深地根植于孩子的大脑内,他们可能会对小狗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然后对地上的东西产生一种“脏”的感觉,而在他们的天赋里,说不准有成为动物学家的可能,只是在摸小狗、抓蚂蚁的一刹那,家人就泯灭了他们这种可能性。就像公园里那个小男孩一样,以后他可能见到蚂蚁就觉得害怕,有时候可能还会对蚂蚁产生愤怒,用脚踩死它们。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路路小时候。那时候,路路也刚刚3岁,就像公园里那个小男孩一样。有一次,我带他到公园里玩,他在看蒲公英花的时候,发现了这种“小虫子”。一开始他还有点害怕,是那种对不熟悉或陌生事物的有点好奇,又有点害怕的感觉,他叫我:“妈妈!妈妈!这是什么?”我指给他看,告诉他这是蚂蚁,并和他说蚂蚁很勤劳,每天要不辞辛苦地劳作,才能有饭吃。“哦。”他一边答应我,一边蹲下来仔细地看那只在蒲公英旁边快速爬的蚂蚁。

我也蹲下来,和路路一起看那只正为食物奔忙的蚂蚁。路路有一大堆的问题问我,什么蚂蚁怎么找食物了?它要怎么搬回家?它爸爸妈妈怎么不和它一起……那天下午我们花了半个多小时来看那只蚂蚁如何寻找食物,并且如何回家。为了让路路尽快看到蚂蚁如何寻找食物,如何搬运食物,我还故意把路路最喜欢吃的面包掰了一小块放到那只蚂蚁面前,并要求路路不准动手,只能用目光“护送”蚂蚁回家。那只蚂蚁果然“上当”,它先是试图自己搬,结果没办法搬动,它就返回了一段路程,又爬到面包旁边,一会儿,一只只蚂蚁就沿着它的路线到达了面包旁边。那么多只蚂蚁,东咬下一块,西咬下一块,或抬,或自己搬,大概只用了15分钟左右,就搬干净了。路路对这个过程惊奇不已。他一直跟着那群搬着食物的蚂蚁走,直到蚂蚁们拖着面包到了蚂蚁洞门口。

到了蚂蚁洞口,路路又发现了新大陆,洞口的蚂蚁非常忙碌,出出进进。在洞口不远处有一只蚂蚁正吃力地搬运一颗米粒回来。可能是那颗米太沉了,那只蚂蚁左转一下,右拖一下,依然无法把那颗米拖回去。路路看了半天,决定帮一下这只蚂蚁的忙,他捡起了这颗米,放到蚂蚁的洞口,然后又用小木棍把那只蚂蚁也“搬运”过来。原本他以为那只蚂蚁会很高兴的,结果那只蚂蚁没头没脑地快速往外爬,路路一直不甘心,用小木棍“搬运”了好几次,那只蚂蚁最终回到了洞里,但那颗米却再也没搬。

这次看蚂蚁的经历让路路对蚂蚁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从那以后,只要我带他到公园里玩,他肯定要去看看蚂蚁。有的时候,他在家无聊了,也会说一句:“妈妈,咱们下楼去看蚂蚁吧。”他调皮、哭泣的时候,只要说一句:“走,带你到楼下看蚂蚁。”他就会立即止住哭声,乖乖地下楼去。后来,随着他慢慢长大,他对很多动物都感兴趣,公园里“唧唧喳喳”叫着的小鸟,树丛里的毛毛虫,下雨天就会冒出来的蚯蚓和蜗牛,还有春天池塘里的蝌蚪……有很多其他孩子觉得可怕、脏、恶心的动物,路路都觉得很有趣。

到现在,路路对动物,尤其是小昆虫感兴趣,我觉得都得益于他小时候看蚂蚁的经历。路路和其他的男孩相比,更爱护动物,对一般的动物都不太害怕。更值得我欣慰的一点是,路路对生物非常感兴趣,而且他的自然和生物知识要比其他同学们多很多。

俗语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在出生后,除了天生对坠落感比较敏感外,对生活中各种事物似乎并没有明确的恐惧感。有科学实验也证明,在实验室里养育的猴子不会怕蛇,但是当这只猴子看了野生猴子遇见蛇的反应的录像后,就会表现出与野生猴子一样的怕蛇行为,这表明同类对认识的影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也符合这种规律。原本对某个事物并不害怕,但是爸爸妈妈害怕,或者家中其他照顾他的人害怕,就会诱导孩子对该事物产生恐惧感。

恐惧感对孩子的成长有非常大的影响。恐惧的情绪规范人的行为,这种情绪会左右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因恐惧而从心里拒绝接受某些事物。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在损害孩子的兴趣。孩子出生时对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好奇的,而在这些好奇中可能隐藏着他先天的天赋和兴趣,但是父母或者周围亲密人的一些做法,让孩子对某些事物或场景产生恐惧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孩子的兴趣选择范围,也有可能抹杀了孩子兴趣的萌芽。因此,当孩子表现出对某种事物或场景感兴趣时,先不要拉着孩子,告诉他“危险”,不如先让他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告诉他要注意的事项。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你的一时忍受,换来孩子一生的兴趣所在。

家有中等生小提示

兴趣是人一生最大的动力,它对中等生的鼓励效果更是清晰可见,因为身为父母保护好或者挖掘出中等生的兴趣、爱好非常重要。

当幼小的孩子开始对某种事物或情景感兴趣时,先不要忙着拉开孩子,告诉孩子危险,孩子体会危险的机会还有很多。不妨先让孩子接触,在他们接触的过程中,再提醒孩子该注意的事项。

父母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将自己恐惧、害怕的心理传递给孩子。

引导孩子去观察、研究所谓的“令人害怕的”东西,比如妈妈都会怕的小虫子等,并鼓励他们自己观察。当他们自己观察后,爸爸妈妈要及时鼓励或表扬,以对孩子形成正面的强化。

我家的“十万个为什么”

成绩中等,就需要从其他方面找补,相信家有中等生的父母都有过这种想法。如果孩子成绩中等,就让孩子能力强、体育好、品德好、人缘好……总要在一方面表现出色,这是平衡中等生心理和家有中等生父母心理的重要方面。然而,父母良好的期望却似乎总与教育孩子的方法相反。

路路在小区里有一个绰号叫“十万个为什么”,这个绰号是路路小时候得到的,直到现在小区里的爷爷奶奶们开玩笑的时候,依然会说:“哎呀,你家的‘十万个为什么’来啦。”而路路听到这样的话会笑一笑,因为这个绰号会让他想起他小时候。

那时候路路五六岁,正是讨人嫌的年龄,每天追在大人屁股后面问“为什么”,有的时候他问的“为什么”并不是因为他想知道什么,而是因为好玩。看着你目瞪口呆的表情,或者对他的问题那么惊奇的表情,他就躲到一边哈哈大笑。有的时候,他还会不分场合地问尴尬的问题,比如“屁股是不是叫肛门呀?”“为什么女孩撒尿是蹲着的?”常常让我和路路爸闹个大红脸,小区里的邻居也都怕路路问这些问题,所以一见他有发“人来疯”的迹象,就赶紧委婉地和我们告辞。尽管如此,仍然有躲避不及的时候,被路路“逮住”,谁都不知道他会问出什么问题出来。由于路路的问题,让大人既尴尬,又觉得好笑,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由于他总是问问题,就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十万个为什么”。

不管路路的问题如何令人尴尬,也不管路路的问题多么的无聊,我和路路爸都一直主张“有问必答”,而且我们的脸上从来不会显露“不好意思”或其他的神情,尽管当路路当着别人的面问一些尴尬问题时,我们的血压可能都升高了,但还得强压着内心的尴尬,然后表情和蔼、亲切地回答儿子的问题。对他那些故意找“麻烦”的问题,我们都反问一句:“你说呢?”然后表情不变,也不与他深究,不到一个月,他就不会问那些问题了。当然,他对问问题的兴趣并没有减少,天文地理、生物自然,各种其他疑惑的问题可能都问遍了,其中有些问题非常简单,有些问题我们回答不了,只好带着他一起查书、查资料,有些问题现在科学也没给出确切答案,我们只好告诉他:“我们也不知道。”

路路五六岁时表现出来的非常讨喜的“聪明”,我和路路爸一直都以为这孩子以后上学成绩问题肯定不用我们操心,结果呢,从上小学开始一直到五年级都是中等生。直到六年级了,成绩才有突飞猛进的提高,让我和路路爸放心了一点儿。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一段喜欢问问题的阶段,这是他们对世界本源最初的好奇和兴趣,父母要保护好。孩子的个性虽然会受到父母基因的影响,但后天的环境或父母能否给孩子安全感会成为影响孩子性格的重要因素。简单说来,孩子喜不喜欢问问题,性格是活泼开朗还是聪慧内向,完全取决于父母后天对孩子的态度。如果孩子问了一个问题,爸爸妈妈都以忙为借口不回答,或者敷衍,或者不耐烦地说“你长大就知道了”,几次下来,孩子问问题的积极性被完全打消了。以后,孩子可能会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而这些兴趣中可能包含着各种问题,但他们绝对不会再去问父母了,时间长了兴趣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动力,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也有可能因负累太多问题而被孩子放弃。所以千万不能小看孩子问问题这件小事。

小孩子喜欢问这个、问那个,其实是一件好事,表明孩子从小聪明好学。一开始,孩子可能喜欢问重复的问题,爸妈要准备好足够的耐心来回答这些问题。然后随着孩子长大,他们问的问题会越来越有深度,有些时候爸妈可能无法立刻回答,这时不要简单回答一句“我也不知道”就完了,最好是和孩子一起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孩子对答案的印象更深。

父母这样做,不只是扩大了孩子的知识面,满足了孩子的求知欲,而且保护了孩子对问题的兴趣,这对挖掘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事,扩大孩子选择的宽度非常有益。

教育孩子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面对他们的问题的时候,不烦不躁,认真对待,及时给他们想要的回答,培养他们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心和兴趣,让他们在问题的世界中获得知识,是他们进一步认识这个世界最为关键的一步。

家有中等生小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