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别急,我家孩子也曾是中等生
825200000030

第30章 起跑线上比什么 (3)

听了这句话,忍了他一早上的我终于忍不住了,走到他房间,看见姥姥站在床头给他捡衣服,眼圈红红的,而路路正自己在衣柜里翻。“宋路路!”我叫他,“你给姥姥道歉!你说的是什么话!姥姥辛辛苦苦给你准备早饭、衣服,洗漱用具都给你摆好了,连声谢谢都没有,还在这里埋怨?你起晚了怪谁?姥姥住的是女儿家,还轮不到你来说住不住!”路路满脸不服气的样子,一边穿自己翻出来的衣服,一边嘟囔着说:“谁叫姥姥给我穿这件衣服的,丑死了!”看见我真生气了,姥姥赶紧过来劝我:“他一个孩子,说的是气话。我没事。”一边又对路路说:“快点吃饭,今天让爸爸送你,不堵车就迟到不了。”结果路路连答应一声也都没有,就出去让爸爸去送他。路路爸看见时间确实有些晚了,也没和孩子计较,给他拿了两片面包、一盒牛奶让他在车上吃,就出门了。

孩子出门上学去了,老人表面上看起来也平静了,但是我却无法平静下来。我不断审视自己的教育过程,自认为对孩子教育尽心尽力,但孩子怎么就成这样了?想了一天,晚上下班回来,家人都在,祖孙两人和什么事没发生一样,又在一起有说有笑的,路路更和没事人一样要求姥姥给他洗梨吃。

我不动声色换衣服,问路路:“宋路路,你给姥姥道歉了吗?”路路嗫嚅着回答:“没有。”然后我便不说话,也不理他。路路蹭过来喊我妈妈,我还是不想理他,我要让他自己认识到错误,并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路路爸此时也说路路应该给姥姥道歉,路路见我们都说他,只好撇着嘴,委屈地走到厨房跟姥姥说了对不起,说完了还走到我面前,小声地说:“我和姥姥说了对不起了。”我稍微缓和一点儿气色,问他:“你知道错在哪了吗?”“我不该跟姥姥发脾气!”

“还有呢?”

“不该跟姥姥说‘以后别住我们家了’的话。”

看来他对问题认识得还比较清楚,但我却并不打算就这样结束。我对他说,鉴于他现在的表现,从明天早上起,他的衣服、书包……早上起来的一切事我们都不管了,他要自己管理,我还在他面前让路路爸把电话借给他当闹铃用。我说完后,看见他脸色有些慌乱,撇着嘴就要哭的样子,但最终没哭,硬着嘴巴说:“不管就不管。”说完就气呼呼地进自己房间,把房门关上了。

路路进房间后,路路爸和从厨房拎着铲子出来的姥姥就小声责问我,问我这是做什么。我只好给他们解释,路路这么大年纪的孩子应该有一些独立意识,不能总是这么依着、赖着,路路爸和姥姥只好答应我看看情况再说。如果第二天早上不行,可能还得回到以前。晚上,路路爸出面指导路路应该什么时候装书包,怎么准备衣服,并给他定了5个手机闹钟叫他明早起床。

当天晚上吃饭时,路路气呼呼地也不和我说话。第二天早上,我们三个大人都早早地醒来,竖起耳朵听路路房间的闹铃。结果闹铃响到第三次,才听见他房间有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在起来了,我们三个大人都松了一口气。不过,他虽然起来了,但是由于没有人提醒着,他做什么都是磨磨蹭蹭的,结果“自立”第一天就以迟到而告终。回家后,又把我埋怨了一顿,还说我不喜欢他了,他跟姥姥更亲了。

那段日子,我和路路总是像冷着面的两个人,他心里埋怨我,又故意和我争一口气,而我也不想让步,让他再退回去过那种“逍遥”日子。于是,我们冷战了快一个星期,而在这一个星期中,路路因为迟到被老师批评了5次,我和路路爸还被老师各批评了一次。正所谓有所怕就有所顾忌,路路在被老师点名批评一个星期后,终于在第二个星期能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了。他能够很快地自己整理自己的事情,不再迟到后,反而不那么“记仇”了。那天他没迟到,晚上放学回家还跑到我面前炫耀了一番。当然,我也很高兴,并且快速地表扬了他。从那天起,我们的冷战才结束。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过热”的举动,而大多数父母或祖父母都会以“孩子还小,不懂事,等长大了就好了”来安慰自己,殊不知这种“等待”就是对孩子行为的最大默认和放纵。不教育孩子,只等待他们“变”好是不可能的。小孩子又是聪明的,他们很懂得“恃宠而骄”,做错事或者过于依赖父母,而父母没有及时纠正,他们就会把这些当做理所当然,有时候甚至会“压”你一头,觉得“爸爸妈妈不会惩罚我的,姥姥或爷爷会保护我的”,于是他们做起错事来更有恃无恐。所以说,不管父母多么疼孩子、爱孩子,在适当的时候还是应该“冷”下来,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虽然疼你、爱你,但并不想娇宠你。

家有中等生小提示

孩子成绩中等,做父母的更不能把注意力都放在成绩上,而是要让孩子更加全面地发展。尤其是小学生,性格、心理都处在一个觉醒期和定型期,父母更要注意这方面的培养。

孩子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孩子会有碰撞、矛盾,而以父母几十年的人生阅历,在纠正孩子错误的行为时,孩子很可能会“顽固”地坚持,这时父母最好表现出坚定的否定,甚至可以冷一冷孩子,让他们平静一下。

冷处理不能以伤害孩子心理为前提。即使是冷处理,也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爱他的,但是对于他的这种做法非常不赞同。

在冷处理时,一定要先和家中的大人们做好沟通,让大家平静地对待。否则妈妈冷处理,姥姥爱护,不仅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可能还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

给孩子一个英雄去崇拜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先是通过模仿来认识世界,并学习处理各种事情,而最早给孩子施加这种模仿影响力的人就是父母。所以生活中经常流传着“爸妈很能干,孩子很能干”“爸妈比较勤劳,孩子也很勤快”的经验之谈。如果想要让孩子成为优秀的人,那么父母有这种想法时,就要先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在家庭教育中,这也是一种策略。

我从没想到过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会有这么深,当路路当着所有亲朋好友的面说“因为我爸爸也很能干”的时候,我看见路路爸的表情有些不自然,他应该也被孩子这样的话感动了。

那是路路上六年级的时候了,路路虽然还没有摆脱中等生的“帽子”,但是在学习或者各方面表现俨然与三、四年级时不同了,他变得很有自信,对待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事情也懂得要自己做了。又是一年春节时,我和路路爸带着路路回老家,老父老母自然是嘘寒问暖,然后又问了一下各个孙子、外孙的学习情况。与堂兄、堂妹相比,尽管路路的成绩依然很“逊”,但是他表现出的精神头儿和各种品质却深受老父老母的喜欢。

春节大家都回来,家里难得这么热闹,准备丰盛的午饭必不可少,年轻一辈的我们也终于有了尽孝的机会,大家就让路路的爷爷奶奶休息,自己在厨房忙活,准备各种食物。大人们在忙,小家伙们也没有闲着。路路的爷爷养了一池塘鱼,大冬天的池塘都冻住了,为了让池塘的鱼不缺氧,路路爷爷每天都要在冻住的冰块上凿几个洞,给鱼透气。路路和他的小堂哥、小堂妹回来以后,这件事根本用不到爷爷插手了。他们回来的第一天,就都跟着路路爷爷去鱼塘,说是要帮爷爷凿冰,但是谁都能看出来,他们只是对冬天的鱼塘非常好奇。兄妹三个拿着棍子、锤子等工具,唱着歌跟着爷爷去了。

快到中午时,祖孙四个回来了,还没有进门就听几个小家伙大喊:“我们抓到鱼啦!”高兴、兴奋劲儿溢于言表。不一会儿,几个小家伙就拎着两三条一斤多重的鲢鱼跑进了厨房,一个个脸被冻得通红,却丝毫掩盖不了他们脸上的兴奋。路路拎着鱼跑到我面前,着急地炫耀:“妈,我抓了两条鲢鱼!还凿了一个冰窟窿!”房间里下棋的男人们听说抓鱼回来了,也都过来看,厨房顿时一片赞叹声。不一会儿,路路爷爷收拾好工具,也进房间了,冲着我们说:“路路还真不错,挺有方法,挺能干!”爷爷的话刚说完,路路马上接嘴说:“因为我爸爸也很能干呀!”说完还看看爸爸,大家看他这样,都忍不住半开玩笑地说:“哎呀,还挺会表扬人!”厨房里一片节日的热闹,我和路路爸都来不及体会这难得的表扬。

午饭后,大家要打扑克,我便借口让路路带我去看看鱼塘,几个小家伙听说我要去池塘,也争先恐后地说要去。于是,我这个孩子王就带着3个半大不大的孩子们向鱼塘走去。路上孩子们自然会将上午的丰功伟绩细述一遍,什么怎么凿冰了,路路和爷爷又是怎么抓到鱼的,他们做得有多么神奇啦,而路路呢,则主要向我讲述怎么抓鱼,要如何把钓线从冰窟窿里垂下去,又要怎么做才能钓到鱼。

我问路路:“这都是谁教你的?”路路回答:“爷爷教我的。”“那爷爷夸你能干的时候,你怎么想起爸爸了呢?”

“遗传嘛!”路路笑着回答我,然后他又接着说,“爸爸就是很能干嘛。”

“你怎么知道爸爸能干的?”

“我就是知道啊。上次爸爸公司的那个钻井的问题还不是爸爸解决的?还有,家里修马桶、水龙头,洗空调,不都是爸爸自己干嘛!”原来我们一直以为家里油瓶倒了都不会扶的路路,看不见父母的辛苦,谁知他都知道,而且不仅知道,还都记在了心上。

以前我们一直讨论不能对孩子说“我替你做”“别动,我来”,但是父母们好像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做这些事之前,首先是孩子看到父母所做的。虽然父母并没有说“瞧我怎么做”,但在生活中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孩子“瞧,爸爸妈妈怎么做”的思维。当孩子看到了爸爸妈妈怎么做之后,内在的好奇心会鼓励他们去尝试,这时候父母才要考虑哪些行为是鼓励孩子,而哪些行为是阻碍孩子的。

我和路路爸并没有刻意为路路树立“能干”的榜样,只是我们这代人成长在贫苦的家庭,日日夜夜看着父辈们努力想让家人过好一点的身影上,学会了勤劳、努力、克服困难的品质。而如今,路路也在我们的身上看到了这点。这种家庭环境潜移默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当你想让孩子成长为某种样子时,自己最好先变成那种样子。

当然,有的时候可能因为时机或者其他一些原因,使得父母自己的梦想没有办法实现,那么就尽量让孩子在自己的身上看到优秀的品质。父母的身上天生会有一些优秀的品质,可能很勤劳,也可能很勇敢,这些天生的优秀品质,要尽量让孩子意识到。父母的一些好的习惯,如果想要让孩子学习,不妨也使用这个手段,在生活中有意无意地让孩子注意到这点,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孩子。

家有中等生小提示

3~6岁时,孩子在对父母的崇拜中成长。但随着年纪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明确,他们对父母的崇拜越来越淡,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中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觉醒,他们开始反叛。因此,对于父母来说,如果想要让孩子学习到想让他学的,那么在他们13岁前,通过告诉他们怎么做等方式进行教育,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13岁后,“说教”则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父母可以通过“身教”来影响孩子。在这里需要提醒父母的是,尽管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需要不同的教育策略,但并不是只有一种策略。父母需要根据孩子成长的特点,在各种策略中选择一种策略作为主导,比如13岁后,父母对孩子要“少说多做”,取得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教孩子别滥用自由

教育书籍和教育专家都提醒父母们要给孩子自由。当孩子刚上幼儿园时,每天大哭,回家后撒泼、耍赖是分离焦虑症,父母要容忍、宽慰,结果越容忍、宽慰,情况越严重。当孩子上小学了,不爱写作业,每天就爱在野外跑,可能孩子对野外更感兴趣,父母不加限制,结果孩子变成了一个野孩子,再也没有办法收心。是否要一味地给予孩子自由?可能只有孩子的父母才知道。

路路小的时候,我看过很多家教方面的书,几乎每本书都会谈及孩子的自由问题,而每本书无一例外地会告诉我,一定要给孩子自由,充分享受自由的孩子会自己成长,而充分享受自由的孩子也会更独立。对于这样的观点,当时的我深信不疑,对小时候的路路一再纵容。

路路3岁时去幼儿园,刚开始几天去幼儿园时哭哭闹闹,家人和老师都认为是幼儿分离焦虑症,一致让路路释放、宣泄情感,所以就让他哭,我们一直本着容忍、宽慰的态度,结果情况不仅没好转,三天后还急转直下。回家后乱发脾气,动辄说人“讨厌”,不如意还会大声哭闹,甚至打人,那时我和路路姥姥准备将“关爱”教育一路执行下去,让路路自由释放心里的不满,结果情况越来越糟。10天后,路路爸实在忍不了了,拉着他进了小房间,关门、关窗,然后一一列数了路路最近的劣迹,并做好了路路哭到喘不过气的准备。我和姥姥埋怨他的做法,说要好好地教育他。最后路路爸列数“罪状”不到5分钟,路路就承认错误,说以后再也不赖了。他爸爸也没再折磨人,好言好语放出,此后上幼儿园大有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