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每天懂点孩子心理学2:8岁前,你可以帮助孩子获得好性格
827300000013

第13章 家有敏感儿 (3)

五一劳动节之前,幼儿园老师要求孩子9:00之前到校,而五一之后则要求8:30到校。以前天天一直8:45左右到,现在时间改了之后,我们就叮嘱他早上要早点儿起床,不然就要迟到。

5月4日早上7点半,我们把他叫醒。没想到他醒来看了钟,就开始咧嘴哭。

“为什么哭?哪不舒服?”

“我怕迟到!”

“只要你动作快一点,就不会迟到。”

可他还是在哭,早饭也没好好吃。到了幼儿园没迟到才停止哭泣。

最让我们头痛的是,他经常为担心迟到哭泣。

“孩子这是怎么了?怎么办?”

我咨询了儿科专家才明白,天天属于“杞人忧天”式敏感。要想克服这种敏感,就一定要把孩子担心的事情给孩子解释明白。比如早上起床的时候,不要简单地告诉孩子不会迟到,而是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不会迟到。

一天,天天又开始担心迟到了。我就对他说:“儿子,妈妈肯定你不会迟到,如果你不信,我现在就把你的时间分配一下。你洗脸刷牙,5分钟够了吗?”

天天看了看我,点了点头。

“吃早饭,20分钟够了吗?”天天又点了点头。

“从家里到幼儿园,20分钟够了吗?”天天想了想,又点了点头。

“那么,现在我们花了多少时间了?总共45分钟,可是现在离迟到还有一小时,这说明你还能早到幼儿园15分钟,你还害怕什么呢?”

在我的解释下,天天竟然没有哭闹。看来,这个方法真管用。后来,再遇到类似问题,我还是用这种“彻底解释”的方法让他远离“杞人忧天”式敏感。半年之后,天天再也不是那个“杞人忧天”的小男孩了。

4.疑神疑鬼的晴晴

——孩子太警觉,父母怎样引导?

晴晴很喜欢玩“竹蜻蜓”,两片叶子一根柄、放在手上一搓就会往上飞。因为家里高度有限,妈妈就带晴晴到附近的公园里玩。妈妈希望通过这个游戏,能提高孩子交际能力,所以,妈妈每次都鼓励晴晴邀请小朋友一起玩。

可晴晴却不愿和别人分享,也不喜欢别人碰她的“竹蜻蜓”。只要别人一碰,她就会哇哇大哭。刚开始妈妈还觉得可能是晴晴太自私,喜欢一个人玩。可经过了那次“抢玩具”事件后,才发现事情根本没那么简单。

那天,晴晴妈照例带晴晴去公园玩“竹蜻蜓”。晴晴却把“竹蜻蜓”卡在了树上。妈妈以为晴晴肯定会哭,可晴晴非常冷静,开始指挥妈妈去拿棍子“营救”自己的玩具。

就在晴晴妈准备拿棍子的时候,旁边一个打羽毛球的小伙子主动跑了过来,对她说:“小朋友,我帮你拿下来好不好?”可晴晴听了却大哭起来。最后,那小伙子把玩具弄下来还给晴晴,晴晴才停止了哭泣。

这孩子是怎么了?刚才还好好的,怎么哭了?

回到家,晴晴妈越想越不对劲,就问晴晴:“为什么那个叔叔帮你拿玩具的时候,你要哭啊?”

“他不是在帮我拿玩具,而是要玩我的玩具。”晴晴想了一会儿,又说,“他不是要玩我的玩具,是要抢走我的玩具。”说完,晴晴跑进自己的房间,把“竹蜻蜓”紧紧抱在怀里,生怕那个叔叔出现把它抢走。

“这孩子,别人好心帮忙,你却觉得别人有企图心,真是一个小白眼狼。”晴晴妈心里想道。

晴晴真是一个“白眼狼”吗?

案例深度解析

别人好心好意帮助,晴晴却认定别人“别有用心”,这是孩子对周遭“过于警觉”的一种心理反应,或者说是因为孩子防范意识过重。

通常,防范意识过重的孩子比较内向,心理负担重,不愿信任别人,很难找到知心的小伙伴。这既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又影响孩子的交际能力的发展。因而,如果家有这样的孩子,父母就要多加注意了。

孩子为什么防范意识过重呢?究其原因,乃是孩子“权属意识”的觉醒。心理学家研究发现,90%的孩子在5个月之后就已经有了明显的“权属意识”,即知道哪个玩具是自己的,哪个玩具是别人的。如果有人拿走了自己的玩具,就会以哭闹、纠缠的方式表示抗议。孩子3岁之后,这种“权属意识”进一步加强,总是高度警惕别人侵犯自己的权益。如,当他人对自己的玩具感兴趣时,就会抱紧玩具,远离他,甚至“冤枉好人”。就像案例中的晴晴一样。

造成孩子“过度警觉”的原因只有“权属意识”过强吗?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负面模仿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之间猜忌重重,总是不够信任对方,并把这种猜忌表现出来,孩子就会受到负面影响,并进行模仿。时间长了,孩子必然会猜忌别人,特别是离开父母,独自与他人相处时。

(2)父母教养方式不当。

为了避免孩子受到伤害,一些父母开始教育孩子,要他提高警觉意识,如,不要与陌生人说话。毫无疑问,这样的教育是有必要的,只是很多父母没有把握好“度”,没有明确地告诉孩子何时应该接受他人的帮助,何时要拒绝他人的靠近。这种过度、模糊的教育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一刀切”的思想,认为主动靠近自己的人都不是好人。

(3)“创伤延续”效应。

或许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曾经遭受过类似的心理创伤,比如有人借帮助孩子的名义抢夺孩子的玩具。而再次遇到类似情况时,孩子就会把这种创伤的记忆延续下来,嫁接到眼前的这个人身上,产生警惕性的行为。

心理学家支招

孩子有防范意识,是一件好事,可如果防范意识过重,就会影响孩子的社会交际能力的发展。要知道,婴幼儿时期正是孩子社会交际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父母如果过度强调社会的黑暗性,无限度提高孩子的警觉意识,就会使得孩子过度警觉。如,父母老是对孩子说“如果他没有企图为什么要帮助我啊”“他肯定不是个傻瓜,不会无缘无故帮助我”“我的玩具这么好,他肯定喜欢上了,想要抢走”等。时间长了,别人是坏人的意识就会在很多孩子的脑子中生根发芽。

孩子需要健康成长,需要更多的心理阳光。父母在向孩子灌输防范意识的同时,应该告诉孩子,世界上有好人与坏人之分,而且还要让孩子知道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否则总是冤枉好人,会让孩子的心理越来越阴暗,影响他身心的健康发育和社会交际能力的发展。

当你发现孩子已经有这种苗头的时候,应该加以控制和引导,保障孩子的心理健康。下面的几种方法可以酌情使用。

(1)积极环境效应。

如果你认为孩子生活在一种猜忌的环境氛围下,你就应该努力改变这种状况,给孩子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效应。和家人坦诚交流、有一说一,远比无尽的猜测和“别有用心”地询问好得多。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内心的正确的判断体系建立。

(2)提高孩子观察人的能力。

父母要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有好人有坏人,并教孩子如何区分好人和坏人,如何通过别人言行举止来辨别他人的意图是好是坏。与其帮着孩子辨别,不如教孩子自己辨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在这里同样适用。还要告诉孩子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特别是陌生人的小恩小惠。但如果父母在场,就不要怕。

(3)爱抚效应。

孩子因为之前受过类似的伤害而产生了过度警觉的心理,这是可以理解的。不过,父母不能听之任之,让这种心理继续蔓延下去,要进行及时的“安慰止痛”。如,孩子情绪失落时,抚摸孩子的肩膀,并告诉孩子:“那个伤害你的人并不能代表所有的人。”“那个小朋友抢你的玩具,并不代表所有的小朋友都会抢你的玩具。”只要孩子能够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是有区别的,就意味着你已经成功了一半。

他山之石

父亲姓名:陈焘

职业:饭店厨师

儿子姓名:可可,4岁

儿子可可4周岁,非常聪明可爱,同事都非常喜欢和他玩,有这样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我的内心充满了自豪。

可最近我发现,可可没以前那么爱笑、爱和别人玩了,而且明显地对别人有戒心。别人明明想要抱他或者帮助他,他却觉得别人是要伤害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咨询了儿童心理医生。心理医生问我:“孩子是不是曾经被‘欺骗’?”在医生的提醒下,我想起了一件事情。

那天在饭店里,可可很想吃一道菜,可是菜很烫。这时,负责配菜的同事小王说:“可可,叔叔帮你盛一碗先晾着好不好?”

可可高兴地点了点头。可小王盛了之后却没有端给他,而是放到了比较高的地方,故意让可可够不着。服务员小张也“趁火打劫”,把剩下的大碗也端走了……

他们只是要逗可可玩,并不是不让他吃。但可可不懂啊,就不干了,一直哭闹。可能也正是这一次,让他体会到了“欺骗”的感觉,所以产生了过度警觉的敏感心理。

心理医生告诉我:“要想改变孩子的这种心理,最重要的是要给予孩子安慰,告诉他如何辨别哪些是坏人,哪些是好人。什么情况下别人是和他闹着玩,什么情况下是真的要抢他的东西。”

后来,我就告诉可可,上次小王叔叔和小张阿姨把菜端走是跟他闹着玩的,而不是真的不让他吃,他们之所以跟你玩,是喜欢你。

可可对我的话有点不理解:“他们喜欢我,为什么还不让我吃?”

“他们是在跟你闹着玩啊。就像你和邻居小弟弟闹着玩,把他的玩具藏起来一样。”

可可想了很长时间,终于点了点头。后来,我又利用看电视、读儿童书的机会,向他灌输“好人”“坏人”的概念,告诉他该如何区分。现在可可已经走出了过度警觉的阴影,能够和别人和谐地相处了。

我那个聪明、可爱、爱笑的可可又回来了。

5.娇娇总担心他人说坏话

——如何对待猜疑型宝宝

娇娇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姑娘,尽管只有3岁大,但已经很懂事了,平时还会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爸爸说不买的玩具她也不吵着要,妈妈说不能多吃的零食她坚决不多吃,甚至在爸爸妈妈吵架的时候,她还会安慰妈妈。

在别人的眼里,娇娇的父母应该非常幸福了,可是娇娇的父母却知道,娇娇的听话很可能是对周遭事务“过于敏感”的一种表现,因为她总是担心他人说她的坏话。为了不让别人说她坏话,她就努力扮演一个“乖孩子”的角色。

如果周围的人说话大声一点,娇娇就会觉得他们是在生自己的气,或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不应该影响别人;如果周围人都笑了,她就会觉得别人在笑她,尽管不会当众哭出来,但情绪明显会受到影响,甚至整天都会闷闷不乐。

记得有一次在超市,旁边两个人不知道在说什么,咯咯笑个不停。正好那会儿娇娇和父母经过那里,当时娇娇的眼神就不对了,觉得那两个人是在笑话她。

“妈妈,是不是我穿的衣服不好看?”

“不是!”

……

“妈妈,我要回家!”娇娇很快就吵着要回家。从那天以后,她竟不太愿意去超市了。而且似乎对别人说话的声音大小、笑声更加敏感了。遇到这种情况,她就想着回家,钻进自己的小卧室不出来。

为什么娇娇这么小,就这么多疑呢?

案例深度解析

人见人爱、平常很懂事的娇娇却总是担心别人说她坏话,以至于不愿和别人接触、不愿外出、不愿和小朋友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