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每天懂点孩子心理学2:8岁前,你可以帮助孩子获得好性格
827300000019

第19章 我的孩子不合群! (1)

并非每个孩子都是活泼开朗的,在我们身边,总是能看到一些孤僻、不太合群的孩子。他们并非不愿意和小朋友交往,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如何交往,或是因为他们在交往过程中存在一些心理障碍和误区,比如自闭、欺软怕硬、喜欢捣乱、容易和别人冲突等。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及时的引导必不可少。

宝宝孤僻度测试

孩子是不是孤僻、不合群,单从他是否愿意和小朋友交往这一点来判断不太客观正确,关键还要看能否交往得好。比如喜欢捣乱的孩子,尽管他也在和小朋友交往,但并不能说他没有性格孤僻的可能性。要想知道你家的孩子是否有孤僻、不合群的现象,需要更加立体的观察和测试。

1.你家孩子经常交往的朋友超过3个吗?

A.超过 B.不够

2.和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他会说很多话吗?

A.会的 B.不会

3.你家的孩子有“家里家外两个人”的现象吗?

A.没有 B.有的

4.你的孩子喜欢一个人玩吗?

A.不是 B.是的

5.在路上遇到小朋友,你的孩子会主动和他们打招呼吗?

A.会的 B.不会

6.你家孩子容易和别人吵架、打架吗?

A.不是 B.是的

7.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时,是否有“欺软怕硬”的现象出现?

A.不是 B.是的

8.看到别的小朋友玩耍,你的孩子是否经常会去“捣乱”?

A.不是 B.是的

现在,请统计你的选项以及测试结果:

“超级孤僻型”孩子:测试答案中,如果A选项只出现0~2次,就意味着你家孩子的孤僻心理已经比较严重了。或许你因为工作忙没有注意这一点,但事实就摆在眼前。如果再不及时进行引导,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情况出现,影响孩子以后的交际。

“普通孤僻型”孩子:测试答案中,如果A选项出现3~5次,说明你家的孩子有一定的孤僻心理,不过问题还不太严重。如果能够及时引导,情况会很快得到好转。

“非孤僻型”孩子:测试答案中,如果A选项出现达到6~8次,说明你家孩子没有孤僻的情况,他是一个个性开朗的孩子,就算身边的朋友不多、不善于言辞,但只要父母多带孩子出去见世面,让孩子多和小朋友交流,情况就会慢慢改变。

1.爱蹲角落的丹丹

——孩子不合群,父母怎么帮她

丹丹是个漂亮的小姑娘,在幼儿园上中班。

每天放学,妈妈都会问丹丹在幼儿园过得怎样,是不是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做游戏了。可是,丹丹听了,总是不愿意回答。刚开始,妈妈以为她只不过和小朋友闹矛盾了,也就没往心里去。可过了一段时间,妈妈开始怀疑了,难不成丹丹天天和小朋友闹矛盾?

晚上,妈妈打电话问了幼儿园的老师。老师说丹丹在幼儿园根本不和小朋友一起玩,只是一个人蹲在角落里看着。别人玩游戏,她也会笑,但就是不参与其中……

丹丹为什么会这样啊?

第二天,妈妈到幼儿园一看究竟。果然如老师所说。

当时,中班的小朋友都在一起玩过家家,气氛相当热烈。可丹丹却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看着,尽管小朋友一再邀请,可她就是不愿参加。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妈妈问老师。

“其实也没什么,丹丹就是有点孤僻,不太合群而已。”老师叹着气回答道。

案例深度解析

正如丹丹的老师所说,丹丹身上并没有多大的问题,只是性格有点孤僻,不太合群而已。

什么是不合群呢?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是一种退缩性行为。不合群的孩子性格孤僻,社会交往能力差,时间长了,心里有无能感,逐渐变得自卑,富有攻击性。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因孤僻而不合群的孩子。据调查结果显示,有90%性格孤僻的人不愿意和别人交往,之所以如此,都是由于父母的“不闻不问”。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存在“性格孤僻”的问题,也不知道到底该如何和伙伴交往。直到长大成年,这些孩子也没有在人际交往上“开窍”。

不合群的孩子,表现也不尽相同。3岁之前,最典型的表现是不愿意别人碰自己、拿自己的玩具、吃自己的食物等。3岁之后的表现有:爱蹲角落、出门不说话、喜欢一个人玩、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和别人打招呼、爱捣乱、容易和别人产生冲突等。

为什么孩子会有孤僻的性格呢?

心理专家认为,孩子之所以孤僻,是因为他很容易受到一些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以下几点:

(1)不良环境的效应。

现代城市里,孩子居住环境闭塞,缺少玩伴,而父母往往在忙于工作,邻里之间不常进行交往……每天和孩子相伴的不是爷爷奶奶,就是一堆冷冰冰的玩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不爱说话、不愿意和别人交往,甚至性格孤僻。

(2)教养方式不当。

父母都不愿自己的孩子吃亏,比如他和小朋友闹矛盾时,父母就会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自己才不会吃亏、遇见什么样的小朋友不要和他交往、学会保护自己的玩具、零食等。父母的出发点是帮孩子远离危险,却不知这样也会让孩子变得孤僻、不爱与人交往。

(3)“斥责效应”的影响。

在孩子与小朋友的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些小“纠纷”。比如弄坏了小朋友的玩具、弄疼了对方、偷吃了零食、弄脏了衣服等。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很可能会斥责孩子,责令孩子下一次不许再这样。事实上,孩子遭到斥责后,就会对人际交往产生一种恐惧心理,不知道该如何和小朋友交往。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不合群。

心理学家支招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性格孤僻、不合群,一定要多加注意,因为这是一种不良心理与行为。

如果你家孩子已经出现了性格孤僻、不合群的现象,你就应该注意了。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如带着孩子去拜访亲朋好友,让孩子体会到和别人交往是件愉快的事。也可以创造一些条件,让自己的孩子和伙伴们一起玩耍,比如主动邀请小朋友到家里做客,并带着孩子热情招待小伙伴,鼓励孩子把糖果、玩具拿出来和伙伴分享。

当然,除了以上这两个方法之外,或许还需要一些小技巧:

(1)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很多孩子之所以不合群,就是不懂得与他人合作。此时,父母可以通过做游戏,如,让孩子多玩一些需要多人才能完成的游戏,如丢沙包、传球等。鼓励孩子与别人合作完成游戏。不仅能增加他与别人交往的机会,也能让孩子明白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2)大度意识的培养。

如果你觉得自己孩子产生孤僻的原因是受到“吃亏意识”的影响,可以通过培养孩子大度意识来进行纠正。比如有了新的玩具、图书、食物,可以让孩子请自己的同伴先享受。当孩子与伙伴发生争吵时,要教孩子多多理解他人,不要只是偏袒他。

(3)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

对于爱捣乱、爱逞能、惹是生非的孩子,父母要教育他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相信赖,彼此尊重。如果他们出现“不团结”“不合作”的行为,父母要适当纠正。慢慢地,孩子就会融入集体之中。

(4)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

有些孩子不懂得怎么和别人交往。这时,父母应该特意为他们安排交往的环境,手把手地教他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的方法。比如,用什么样的动作来参加活动、和小朋友交往时该说什么样的话等。千万不能因他“不会”或“不懂”而将其弃之一边。

他山之石

母亲姓名:程云

职业:卖场销售员

女儿姓名:甜甜,4岁

女儿甜甜是个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的小姑娘。她喜欢画画,经常一个人静静地画,不和别人说话。

刚开始我们以为小女孩都是这样的,也就没去注意,甚至还向我的朋友炫耀我生了一个小淑女。可我渐渐就发现事情有点不对劲了。甜甜不爱说话并不是“小淑女”的表现,而是她性格比较孤僻、不合群。而之所以有这个发现,源于一次“专家会”。

“专家会”开始之前,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都在尽情地玩耍。因为有父母的陪伴,他们玩得特别欢。我也忙着和小朋友的父母聊天,甜甜则在旁边玩积木。有几个小朋友想和她一起玩,却都被她拒绝了。后来一个小男孩非要和她玩,甜甜竟然哇哇大哭起来。

这一幕正好被儿童专家看在眼里。儿童专家观察了一会儿甜甜,告诉我:“你家甜甜不是害羞,而是不合群、性格孤僻。”

“怎么会是这样?”对于专家的结论,我很惊讶。但之后,我还是在专家的建议下开始帮助孩子,如,给孩子布置任务。

我要求甜甜把小朋友画完的画收集回家让我看。然后我给她指点哪里好,哪里不好。当然,甜甜要想收集这些画,必须经过小朋友的同意,这样一来,她和小朋友交流的机会就多了。再后来,我要求她和小朋友合画一幅画,让她和小朋友合作。

起初,甜甜不愿意做,但在我和老师的鼓励下,她总算开始行动。现在,曾经孤僻的甜甜已经能和小伙伴打成一片了。我看到了我活泼开朗的女儿。

2.一出门就不说话

——警惕孩子的选择性缄默症

虎子长得很壮,尽管只有5岁,却十分懂事,经常提醒妈妈做菜之前要记得洗菜,经常要求爸爸在家不能抽烟、看完电视要关掉电源。

妈妈为自己能有这样一个“能干”“懂事”的孩子而欣慰。

遗憾的是,虎子在家像个小大人,可一出门,却完全换了个人。无论是在幼儿园吃饭,还是在公园里和小朋友一起玩,他和家里的“小大人”做派完全不同。他宁可独处一隅,也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相当孤僻、不合群。

记得有一次,妈妈带他去阿姨家玩,出门前就问虎子:“见到阿姨、姨父,你该说什么啊?”

“要跟他们问好,说阿姨好、姨父好,见到小弟弟也要问好,还要跟他玩。不抢他的玩具……”虎子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

“对,虎子真乖。”

到了阿姨家。一开门,阿姨和姨父就对虎子说:“虎子好,快进来吧。”

“虎子,你该跟阿姨、姨父说什么啊?来之前我还问你了呢,你回答得可好了,还记得吗?”妈妈问虎子。

虎子一声不吭,低着头,小脸涨得通红。妈妈再三追问,虎子却还是一声不吭,最后竟然哭了起来。

“哎呀,行了,别为难虎子了,快进来吧。”虎子阿姨看不过去了,主动为虎子解围。

“哎,这孩子一出门就成了大姑娘,羞羞答答的。”妈妈很是无奈。

为什么虎子会这样呢?

案例深度解析

虎子在家喜欢说话,而且也说得很好,但出门就什么话都不说,喜欢用点头或者摇头来表示“同意”或者“不同意”。表面上看,这是孩子比较害羞、内向,但实际上,这却是“儿童选择性缄默症”典型表现。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经获得语言能力的儿童,因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引发的某种行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是一种心理障碍,较多地出现在3~5岁的孩子身上,一般女孩身上更常见。

有这种心理障碍的孩子多表现为在一定场合下讲话,而在另一种场合就不讲话,喜欢用做手势、点头、摇头等动作来表示自己的意见,或用“是”“不是”“要”“不要”等最简单的单词来回答问题。学会写字之后,偶尔也会用写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有的孩子只对家人讲话,对陌生人就不讲话;有的孩子正好相反,在家里不讲话而在幼儿园里讲话、和自己的父母不讲话而和陌生人讲话……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受到“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影响呢?有以下几种原因:

(1)个性的影响。

很多父母也把“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成因归为孩子胆小、不够大方。事实上,“儿童选择性缄默症”也与其他个性有关,如敏感、胆小、害羞、孤僻、脆弱、依赖性强等。孩子如果受到这些性格特征的影响,也容易患“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2)负面环境效应。

孩子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或见了一个陌生人,很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特别是当父母要求他“打招呼”“听话”“懂礼貌”的时候,这种紧张的情绪会增加,甚至因为父母“不许哭”的命令而不敢发泄,压抑在心里。久而久之,也就变得孤僻、不爱说话了。

(3)有过情感挫折经历。

有些孩子之所以有“儿童选择性缄默症”,可能是因为早年有些不好的感情经历,比如父母经常吵架或分居、离异等。这些原因都有可能刺激孩子的心理,让他们变得孤僻、不爱说话。

心理学家支招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孩子患有“儿童选择性缄默症”。如果带这类孩子去医院检查就会发现,他们的发音器官、听觉器官都无器质性损害,智力发育也无异常。所以,这种病症不是生理疾病,而是心理障碍。

由于选择性缄默的成因比较复杂,因而,父母不能对孩子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如带孩子去人多的场合,强迫他和人打招呼。这样会使孩子的紧张情绪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反抗心理”。

那么,当孩子出现“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时候,父母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引导,才是正确有效的呢?心理专家给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1)爱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