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山水的启迪:中国古代散文的人文情怀
845700000008

第8章 感悟自然 悯怀人生 (7)

人们对竹的喜爱由审美延伸至宗教崇拜。竹,具有了送子与延寿的幻化力量。从北魏时起,在今浙江、山东等省的部分山区开始盛行“夏种树,冬种竹”的诞辰礼俗;南北朝时,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及珠江流域有了“竹迷日”(又称“竹醉日”)这一既有栽竹生产习俗又有竹崇拜和以竹求子等内容的节日。这是民间由“如竹苞矣”的旺盛生命力引发的竹崇拜。早期道教天师道也把竹作为一种崇拜对象,陈寅恪先生指出:“天师道对于竹之为物,极称赏其功用。”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竹被视为本民族源出的植物加以祭祀。晋人常璩所撰《华阳国志?南中志》云:“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狄,氏以竹为姓。捐所破竹于野,成竹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竹被视为与本民族有“血缘”关系,因而是一种“图腾”。 〔节选自何明《中国竹文化小史》,《寻根》1999年第2期)

更多链接:

1.杨宇明《竹崇拜探秘》,《竹子研究汇刊》2002年第3期

2.褚斌杰《白居易的人生观》,《文学遗产》1995年第5期

3. http://scjs. iok. cn/zhishi/zatan/zatan0024. htm(竹与中国文化)

欧阳修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出身寒微,刻苦自励,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曾任谏官、主考官、按察使及知州等职,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军政要职。早年主张革新政治。因直言敢谏,屡遭贬谪。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批评。

欧阳修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长等大家皆出其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均成就卓著,是北宋诗文革新的倡导者。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

杂说

夏六月,暑雨既止,欧阳子坐于树间,仰视天与月星行度,见星有殒者[1]。夜既久,露下,闻草间蚯蚓之声益急。其感于耳目者,有动乎其中,作《杂说》。

蚯蚓,食土而饮泉。其为生也,简而易足。然仰其穴而鸣,若号若呼,若啸若歌,其亦有所求邪?抑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2]?苦其生之陋而自悲其不幸邪?将自喜其生而鸣其类邪?岂其时至气作,不自知其所以然而不能自止者邪?何其聒然而不止也[3]!吾于是乎有感。

星殒于地,腥矿顽丑,化为恶石。其昭然在上而万物仰之者,精气之聚尔;及其毙也,瓦砾之不若也。

人之死,骨肉臭腐,蝼蚁之食尔[4]。其贵乎万物者,亦精气也。其精气不夺于物,则蕴而为思虑,发而为事业,著而为文章,昭乎百世之上而仰乎百世之下,非如星之精气随其毙而灭也。可不贵哉!而生也利欲以昏耗之[5],死也臭腐而弃之,而惑者方曰[6]:足乎利欲所以厚我身。吾于是乎有感。

天西行,日月五星皆东行[7]。日一岁而一周;月疾于日,一月而一周;天又疾于月,一日而一周;星有迟有速,有逆有顺。是四者,各自行而若不相为谋,其动而不劳,运而不已,自古以来,未尝一刻息也。是何为哉?夫四者,所以相须而成昼夜、四时、寒暑者也[8]。一刻而息,则四时不得其平,万物不得其生,盖其所任者重矣。

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万世之所治,万物之所利,故曰“自强不息”[9],又曰“死而后已”者[10],其知所任矣。然则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吾于是乎有感。

[1] 殒:通“陨”,坠落。

[2] 抑:表转折,相当于“或者”、“还是”。

[3] 聒噪(guo)然:喧嚷的样子。

[4] 蝼蚁:蝼蛄和蚂蚁。此泛指昆虫。

[5] 昏耗之:指污染损耗精气。

[6] 惑者:糊涂的人。

[7] 五星:指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

[8] 相须而成:犹言相辅相成。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9] 自强不息:语出《易·乾》:“《象》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0] 死而后已:语出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解读

古人往往上观于天,俯察于地,启发心智,感悟人生。本文便是欧阳修于雨后之夏夜坐于树间,眼观天有星陨,耳闻草间有蚯蚓之声,于是感悟生发,悯怀人生而作。文前小序,简要说明写作缘由。“杂说”三章,其一由蚯蚓之声(实为古人错觉)引发对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的思索。其二由星之陨落感悟人之死亡,说明人生的意义唯在事业、文章之不朽。其三由天地日月五星之运行不息,感悟人生理想实现的途径,应当“自强不息”,“死而后已”。文章由感悟自然到悯怀人生,皆缘物起兴,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言浅意深。

话题

1.作者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什么?

2.作者眼中的“君子”应该其有怎样的品性?

3.这三章杂说有何内在逻辑联系?

相关资料索引

欧阳修散文的语言美

一、委婉含蓄,一唱三叹,具有情韵美

读欧阳修的散文,往往会被他那精湛的语言艺术所吸引,使人好似桃源探胜,乐而忘返;如吸香茗,口齿生津。究其原因,他的散文语言所具有的这种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擅长于运用一唱三叹、委婉含蓄的语言形式,以烘托渲染出特定的氛围,透露和引发出自己美好的情怀,从而使他的散文语言呈现出情韵动人的特色。

二、质朴生动,纯真自然,具有朴素美

欧公的散文语言,朴而不俗,淡而见巧;振自然之声响,传天籁之清音;往往造语平常,却能光彩照人。如脍炙人口的名作 《泷冈阡表》,就是以情深意切、描写细腻、语言朴素纯真而见长。作者生动地写出了自己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依靠母亲辛勤抚育成人,以及他父亲为官处世、宅心仁厚、表里如一的态度;并真切地说明了自己为官做宰能不苟合于世,完全有赖父亲的遗训和母亲的教诲。文章读来情味醇浓,生动感人,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是朴素挚情的文字。

三、句式多样,灵活变化,具有错综美

注重语言形式的灵活多变,是欧阳修散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艺术特色。他善于通过多样化的句式,把叙事、写景、议论和抒情熔于一炉,从而使文章活泼多姿、神采飞扬,显示出一种错综、参差的美。他的这种错综有致的美体现在:讲究句式的散整交替,长短结合,奇偶相配;不呆板、不凝滞,富有变化。

四、探索人生,倾吐诗情,具有哲理美

当我们漫步于欧阳修散文语言的百花园中,尽情观赏,采花逐蝶时,最引人珍爱,最撩人情趣的大概要算那散发着浓郁的哲理芳香的“鲜花”了。的确,欧阳修散文语言,往往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在哲理光辉的折射下,我们看到:既有对历史教训的总结,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感慨;时而探索人生的意义,时而设计未来的事业。 (缪向勇《论欧阳修散文的语言美》,《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更多链接:

1.《欧阳修散文全集》,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年

2.刘若愚《欧阳修研究》,商务印书馆,1989年

3.刘德清《欧阳修论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4. http://www. bookhome. net/lishi/zhuanji/zglddr/014. html(卫道巨擘韩愈)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嘉礼二年(1057)进士。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外放杭州、密州、涂州、湖州为地方官。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被政敌以讪谤新政罪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后被贬谪到黄州为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执政,被召入京,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等职,并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绍圣元年(1094),新党再起,又被贬到夏州(今属广东)、儋州(今属海南)。建中靖国元年(1101)徽宗即位后赦还。病故于常州。

苏轼是北宋天才卓绝的文学家、艺术家,其诗、文、词、书法、绘画者都成就卓著,光耀后世。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彪炳文学丈册。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传世。

丈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1],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2],以至于剑拔十寻者[3],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4],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5],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6],少纵则逝矣[7]。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8]而临事忽焉丧之[9],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10],以遗与可曰[11]:“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12];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13]。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14],足相蹑于其[15],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16]。及与可自洋州还[17],而余为徐州[18],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19]。”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20]。”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21]。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22],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23]”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24],斤斧何曾赦箨龙[25]。料得清贫馋太守[26],渭滨千亩在胸中[27]。”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28],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29],曝书画[30],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31]。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32],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1] 萌:苗芽。

[2] 蜩(tiao)腹蛇蚹(fu) :蜘:蝉。蜡:蛇腹下横鳞。此用以形容竹初生时形状。

[3]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4] 成竹:指完整的竹子形象。

[5] 振笔直遂:挥笔一气呵成。振:挥动。遂:完成。

[6] 兔起鹊落:兔子跃起,鹰隼(sun)俯冲而下,喻动作敏捷。鹘(hu):猛禽,又名集。

[7] 少纵则逝:稍有放任,(灵感)就消失了。

[8] 平居:平时。自视了然:自以为明白。

[9] 忽焉丧之:忽然丧失。

[10]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

[11] 遗(wei):赠送。

[12] “庖丁”句:参见前《庖丁解牛》。

[13] “轮扁”句:典出《庄子?天道》。斫(zhuo,砍削)轮的工匠名扁,一次在堂下斫轮,说读书堂上的齐桓公所读为古人之糟粕,并以斫轮技艺为喻,说明真正精妙的技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连儿子也不能传授。

[14] 缣(jian)素:白色细绢,古人用来作画。

[15] 足相蹑(nie):犹言脚跟脚。

[16] 口实:话柄。

[17] 洋州:今陕西洋县。文与可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知洋州,十年(1077)冬回京师。

[18] 余为徐州:苏轼曾于熙宁十年(1077)至元丰二年(1079)任徐州知州。

[19] 萃:聚集。

[20] 鹅溪:在四川盐亭县北,以产绢著名,列为贡品。扫取:指挥笔作画。寒梢:指竹。竹耐寒,故称。

[21] 匹:古一匹合四十尺,万尺则合二百五十匹。

[22] 实:坐实,指为之辩说。

(23〕许:这样。

(24〕汉川:汉水,流经洋县。蓬:蓬草。

(25〕斤:斧子一类工具。赦:放过。箨(tuo)龙:竹笋。箨:竹笋一层一层的外皮。

(26) 馋太守:戏指时任知州(相当于汉代太守)的文与可。

(27〕在胸中:既言其吃竹笋,又谓其作画胸有成竹,一语双关。

[28] 元丰:宋神宗年号。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陈州:今河南淮阳。

[29] 湖州:今属浙江。苏轼于元丰二年四月到湖州任知州。

[30] 曝(pu):晾晒。

[31] 废卷:放下画卷。

[32] “车过腹痛”之语:参见前曹操《祀故太尉桥玄文》。

解读

文与可即文同,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人,为苏轼表亲。历任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知洋州、湖州。工诗文绘画,擅墨竹,人称“湖州竹派”。著有《丹渊集》。筼筜[yun dang)谷,地名,在洋州,因盛产筼筜(竿粗节长的大竹)而得名。偃竹:呈仰斜之势的竹子。

本文既是一篇绘画题记,又是一篇悼亡之作。它记叙了文与可的画论、画技和人品,并在抒发对亡友的怀念之情中,表达了作者的文艺观点。文章以“画竹”为线索贯串始终,时而议论,时而叙事,无拘无束,信笔挥洒。由“画竹”的叙写,引出对画竹人的怀念,渗透了作者的深挚伤悼之情。这是一篇写法新颖、打破常规的散文名作。文章既有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对亡友的怀念,对已故艺术家的痛惜,也有对艺术规律的揭示。汹涌着情感的波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话题

1.作者认为进行艺术创作应有怎样的准备?

2.文与可的人品与他的画技及所画之物有何内在联系?

3.此文是怎样将绘画题记和悼亡文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相关资料索引

1.《苏轼散文全集》,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年

2.李福顺《苏轼论书画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3.崔承运《论苏轼的艺术哲学——以文学散文为中心》《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6期

4.杨胜宽《试论苏轼的艺术追求与人格境界的统一》,《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2期

郑燮

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兴化(今属江苏)人。家贫,性落拓不羁。产颖悟,有奇才,常放言高谈,褒贬人物,因而得狂名。“康熙秀才,雍正壬子(1732)举人,乾隆丙辰(1736)进士”(《板桥自叙》)。初为山东范县令,继调潍县,勤修吏治,被视为循史(奉职守法的官吏)。后因赈济灾民得罪豪绅去职。为官十二年,颇有政声。晚年归居扬州,以卖书画可为生。

郑燮善诗文,工书画,为“扬州八怪”之一。尤擅长给兰、竹、石,精妙不凡。其书法自成一格,号 “六分半书”,人争宝之。著有《郑板桥全集》。

画竹题记二则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1],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2],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3]。独画云乎哉!

画竹之法,不贵拘泥成局,要在会心人得神[4],所以梅道人能超最上乘也[5]。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6]。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7],是其品也。竹其有知,必能谓余为解人;石也有灵,亦当为余首肯。

甲申秋杪[8],归自邗江[9],居杏花楼。对雨独酌,醉后研墨拈管,挥此一幅,留赠主人。

[1] 倏(su):迅速,忽然。

[2] 意在笔先:指创作的艺术构思在下笔之前。

[3] 化机:自然的机运。

[4] 得神:领悟其精神。

[5] 梅道人:即元代画家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嘉兴人。工诗,善画山水竹石。著有《梅花道人遗墨》。

[6] 生:即性,指生性。

[7] 色相:佛教用语,谓事物的外貌形象。

[8] 甲申:乾隆二十九年(1764)。杪(miao):末。

[9] 邗(han)江:江苏江都的古称。

解读

这二则画竹题记选自《郑板桥集》的《题画》及《补遗》。文章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感悟和对艺术规律的思索。其一总结了眼中之竹与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在创作中的关系,阐述了由外界自然物触发内心感悟,经艺术构思而成胸中之竹,但落笔成画之竹又非胸中之竹,而表现了法则之外的意趣。其二说明画竹之要“品”,体现画家的创作个性。在作者笔下,竹不独是物,而且是被赋予人格、显示人文精神的一种诗意存在。

话题

1.自然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之间有何区别?

2.文章是怎样将枯燥的创作法则与生动的创作意趣结合在一起的?

3.文章第二部分的排比句在表达上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相关资料索引

郑板桥的文艺创作观

“胸有成竹”可以说是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云:“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晁补之《鸡肋集·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胸有成竹”指在下笔前,艺术家头脑中必须形成作品的大致轮廓,要求作者必须对所写之物进行审美过滤,形成渗透了作者主观情感、思想的艺术形象,“胸有成竹”突出强调构思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郑板桥赞同这一观点。他认为“意在笔先,定则也”,定则即是文艺创作的一般规律、普遍规律。然后,他又进一步指出了“胸中之竹”与“眼中之竹”、“手中之竹”的不同。“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板桥题画?竹》),“眼中之竹”是未经作者思想评价、感情过滤的自然景物在头脑中的映象。“手中之竹”是通过作者艺术实践物化了的自然美、社会美的形象。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形象地概括了一切艺术创作全过程的三个主要环节。

可贵的是,郑板桥在“胸有成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 “胸无成竹”的命题。他在《板桥题画?竹》(之一)中云:“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胸有成竹”强调艺术构思,强调“意在笔先”,而“胸无成竹”除此之外,更强调平时的“生活积累”,强调艺术创作中的“意”外之“趣”和“法”外之“趣”。“胸无成竹”是创作的至高境界,并非一般人都能企及。郑板桥为什么能在“胸无成竹”的情况下做到“随手写去,自尔成局”,且“神理具足”呢?这正是他“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来夜间思”,对所画之物象烂熟于心的结果。

(钱荣贵《郑板桥创作思想论略》,《南通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更多链接:

1.《郑板桥全集》,齐鲁书社,1985年

2.周积寅《郑板桥书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3.降大任,高有奎《板桥画竹与典型化规律》,《晋阳学刊》1994年第6期

4. http: //www. loweb. com/mingrl/bq/shcj. htm(扬州名人录·郑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