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山水的启迪:中国古代散文的人文情怀
845700000009

第9章 关注杜会 针砭时政 (1)

《国语》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料汇编。全书共21卷,分别记述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周、鲁、齐、晋、郑、延、吴、越八国史事,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因以记言为主,故名为《国语》。旧说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苏成。其成书年于年代大约在战国初年或稍后。《国语》保存的史料比较丰富,反映的思想也比较复杂。但书中“重民”、“尚礼”、“崇德”的思想比较突出,基本上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倾向。《国语》记言精练、生动、真切,且能于记言中刻画人物形象,富于文学色彩。其文学价值虽不及《左传》但它自具持色,对后代散大也有很大影响。

邵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1]。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2]!”王得卫巫,使监谤者[3],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4]。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5]。”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6]。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7]。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8],瞽献典[9],史献书[10],师箴[11],瞍赋[12],朦诵[13],百工谏[14],庶人传语[15],近臣尽规,亲戚补察[16]。瞽、史教海[17],耆、艾修之[18],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19]。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20],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宜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21],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2]。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23],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24]?”

王弗听[25]。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26]。

[1] 厉王:周厉王,名胡,夷王之子,前878~前842年在位。虐:残暴。国人:西周、春秋时对居住于国都的人的通称,属于统治阶级,有参与议论国事的权利。谤(bang):公开指责他人过失。

[2] 邵公:一作“召公”,即邵穆公,名虎,周的卿士。堪:经受。命:指周厉王暴虐的政令。这句说:人民受不了暴虐的政令。

[3] 卫巫:卫国的巫师。巫:以侍奉鬼神为职业的人。监:监视。

[4] 以目:指用眼睛示意。这两句说:国人在路上相遇,没有谁敢讲话,只是互相用眼睛示意而已。意即敢怒而不敢言。

[5] 弭(mi):遏止。弭谤:遏止谤言。乃:竟,居然。

[6] 是:此,指“弭谤”的做法。障:筑堤防水。这里是阻挡、堵塞的意思。甚:厉害,严重。壅(yong) :堵塞。溃(kui):水冲破堤坝,即决口。川壅而溃:河流被堵塞不通,就要决口泛滥。民亦如之:指民众的舆论也像这样。

[7] 为川者:治水的人。为:治理。决:疏浚水道,排除阻塞。导:通,流通。宣:通,畅达。这里有开导的意思。宜之使言:开导人民,让他们大胆讲话。

[8] 听政:处理政事。公卿至于列士:周王室官职分为公、卿、大夫、士各级。士是下层官员,有上士、中士、下士三个等级,故称“列士”。诗:指从民间采得的讽谏的诗。

(9) 瞽:无目的盲者,这里指乐师。曲:乐曲。古代以瞽者为乐官。因其所献乐典多采自民间,故能反映民意。

(10〕史:史官。书:古代典籍。这句说:史官献古代文献于王,使他了解往古政治,作为借鉴。

(11〕师:少师。低于太师的乐官。箴(zhen):含有规诫意义的文辞,即箴言。

(12) 瞍(sou):没有眸子的盲人。赋:不歌而诵,即有一定音节腔调的朗诵,指朗诵公卿列士所献的诗。

[13] 朦(meng):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讽诵,指讽诵那些箴谏之语。

[14] 百工:各种手工艺者,即各色工匠。一说,百工为古代官的总称,即百官。

[15] 庶人:平民百姓。庶人地位低贱,自己对政事的意见不能直接上达,只能间接地通过他人传达给国王,故说“庶人传语”。

[16] 近臣:指国王身边的近侍。尽规:尽意规谏。一说“尽”同“进”,即进献规谏之语。亲戚:指父兄子弟等。补:弥补国王的过失。察:监督国王的行为。

[17] 警、史教诲:乐师、史官各尽其职用乐曲、文献对国王进行教诲。

[18] 耆(qi)艾:年六十称“耆”,五十称“艾”,合为老年人的通称。这里指国王的师傅及朝廷元老。修之:警戒国王。一说“修”为“修治整理”,“之”指代替、史的教诲。

[19] 斟酌:反复衡量,考虑取舍,再加实行。是以:因此。不悖(bei):指不违背情理。悖:违背,冲突。

[20] 犹:如。其:指土地。原:宽广平坦的土地。隰(xi):低下潮湿的土地。衍:低下平坦的土地。沃:有水流灌溉的土地。

[21] 宣言:发表言论。善:好,兴盛。败:坏,衰败。兴:起。行善而备败:推行那些人民认为好的,防备那些人民认为坏的。

[22] 阜:增多,丰厚。这句说:这才是用来增加财富、器物、衣服、食品的好办法啊。

[23] 虑:考虑,深思熟虑。成:成熟,完善。行:这里有自然流露和传布开来的意思。

[24] 与:助,指赞助者。几何:多少。其与能几何:那么赞助者能有几个呢?一说“与”为语气词,无实义。“几何”指多少时间,意为不久,句意为“那么能维持多久呢”。

[25] 弗听:不听劝谏。

[26] 流:放逐。彘(zhi):晋地,在今山西省霍县东北。厉王被流放到彘,是在前842年;据此推算,邵公谏饵谤之事当在前845年。

解读

选自《国语?周语上》,标题依普通选本。本文记邵穆公劝诫周厉王止谤的一番议论,提出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卓越见解,反映了西周末年厉王以刑杀为威,施行暴政,压制国人批评,终于被愤怒的国人所驱逐的历史教训。文章有比喻,有例证,有议论,有恳劝,富于文采和说服力。结构谨严,情辞恳切;语言简明传神,寥寥几笔便活画出厉王这个昏君残暴而愚蠢的丑恶形象。堪称《国语》中一篇出色的佳作。

话题

1.消除人民非议的正确途径是什么?

2.在现代社会,应怎样对待人民的言论?

3.厉王未纳谏是否也有邵公表达上的原因?

相关资料索引

1.《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2.邬国义《国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3.来可泓《国语直解》,复旦大学,2000年

4.熊宪光《<国语>风格,南北异趣》,《史学史研究》1994年第3期

《左传》

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古文》。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历史著作。左丘明生平不详,司马迁称他为“失明”的“鲁君子”。他出身于鲁国贵族.是鲁国很有修养的瞽史,大约与孔子同时或稍前。现在一般认为,《左传》作者实难确指。此书大约是战国初年或稍后的口人根据各国史料笠理润色编幕而成.与《国语》之成书同时或稍后。

《左传》是一部以《春秋》为纲的编年史,但其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比《春秋》增多27年。它相当详备完整地记载了春秋列国政治、外交、经济、军事和大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及有关人物的首论、活动,形象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它明确地提出了民为神之主的见解,表达了民为邦之本的观点,主要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倾向,重民意,轻君位,反映了社会大变革时代的进步思潮。书中既表达了进步的哲学观点和政治观点,也杂有儒家的保守观点和宿命论等消极、落后成分。

《左传》叙事简明生动,工巧严谨,富于故事性.很有文采。它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刻画人物形象也有一定特色。其记官则委婉含蓄,典美博奥;尤其所记外文辞令,婉而不晦,显而不露。唐代刘知几在《史通?杂说上》中赞其“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左传》在史学上和文学上,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子产不毁乡校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1]。然明谓子产曰[2]:“毁乡校,何如[3]?”子产曰:“何为[4]?夫人朝夕退而游焉[5],以议执政之善否[6]。其所善者[7],吾则行之;其所恶者[8],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9],不闻作威以防怨[10]。岂不遽止[11]?然犹防川[12]:大决所犯[13],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14];不如小决使道[15],不如吾闻而药之也[16]。”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17],小人实不才[18]。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19]?”

仲尼闻是语也[20],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1] 游:指游玩聚会。论:议论。执政:执掌政权的人。这里指执政的得

[2] 然明:郑大夫,姓鬷(zong),名蔑,字然明。

[3] 何如:如何,怎么样?

[4] 何为:为何,为什么?

[5]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人们早晚工作完毕后到那里游玩聚会。

[6] 议:议论,评议。善否(pi):好坏。

[7] 其所善者:他们认为好的。

[8] 其所恶者:他们所厌恶的。

[9] 忠善:忠于为善,即诚心努力做好事。损怨:减少怨谤。

[10] 作威:指滥用权力耍威风。防怨:防止怨谤。

[11] 岂:难道。遽止:很快地制止。此言用强硬手段不是不能很快地制止舆论。

[12] 然犹防川:但是那就像用堤坝堵河流一样。

[13] 决:堤防溃决。大决:即洪水冲破大口子。犯:危害。

[14] 克:能。

[15] 小决:放开一道小口子。道:同“导”,疏导。不如小决使道:倒不如放开一道小口子让水流疏导通畅。

[16] 药:用作动词,即当作治病的药石。之:指郑人的议论、意见。

[17] 今而后:从今以后。吾子:对子产的尊称,相当于“您”。信:实在,的确。可事:可以成就大事。一说可以事奉。

[18] 小人:然明自谦。不才:没有才能。

[19] 行此:这样做下去。其:语气词,表推断。赖:依赖,依靠。岂唯:岂只,哪里只是。二三臣:泛指复数,做官的人们。这几句说:如果照这样做下去,郑国真是有依靠了,岂止是我们这些做官的有了依靠呢?

[20] 仲尼:孔子的字。是语:这些话。按:这里所记孔子的评语,当是后来发的议论或系作者假托之言,因当时孔子仅十岁。解读

选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标题依普通选本。“乡校”是地方上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子产作为一个开明政治家,不赞成毁掉乡校。本文记他对此发表的一番议论。他尊重民众舆论,允许人民议论时政,主张对民众舆论采取疏导的方法,反对使用压制的手段,并要求根据民众意见制订和修改施政措施。这无疑是“民本”思想的体现,反映了统治阶级在人民强大的反抗力量面前不得不作出妥协和让步的现实。文章叙事记言简要完整,议论说理中巧用比喻,生动而富于说服力。

话题

1.子产不毁乡校的逻辑是什么?

2.仲尼所说的“仁”在这里指的是什么?

3.与厉王比较,子产对人民议论的态度有何进步性?

相关资料索引

子产治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