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新管理口才学:实现成功管理的宝典
845800000035

第35章 振聋发聩 一呼百应 (3)

由于现代化社会的高度复杂性,一件事情往往要涉及很多方面、很多因素,仅凭决策者或计划制定者的能力显然是不够的。因此,领导者在进行部署性讲话时,一定要有群众观点,要能激发、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第四节 报告技巧

报告,是领导者就某一具体工作面向群众所作的一种大会讲话,用以号召群众、指导和推动工作。报告本属于广义的演讲,但因在领导口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把“报告”置于“演讲”之前作专门论述。

就报告的内容而言,报告可分为工作报告、动员报告、形势报告、纪念报告;就报告的作用而言,报告可分为指导性报告、总结汇报性报告、号召性报告。

工作报告,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在规模较大的重要会议上,向全体人员或会议代表口头汇报全面工作的报告,如各级党代会、人代会、职代会、教代会、团代会的工作报告。工作报告既有一般报告的性质,又有工作总结的特点,它是以工作报告形式出现的一种特殊样式的工作总结性讲话。工作报告又分为综合性工作报告和专题性工作报告。综合性工作报告,如200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专题性工作报告,如2004年3月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受国务院委托所作的《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动员报告,是领导者为了完成某项重大任务,在召开有关人员参加的动员大会上,为发动群众积极参与这项活动而作的讲话。比如2003年4月28日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坚决打赢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攻坚战》的报告。动员报告首先要讲明动员的目的和意图,要把即将开展的活动和要做的事情交代清楚,使响应者目标明确,有所依据,不致造成盲目行动;动员报告要着重讲明此项活动的意义、要求和具体做法,使大家充分理解,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动员报告的语言要热情洋溢,满怀信心,表示动员者的决心、希望和号召。

形势报告,是领导者面对一定范围的听众,就当前国际或国内的时事发展趋势所做的分析性讲话。比如,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题为《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形势报告。形势报告的目的是使听众认清当前时事发展趋势,以便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正确的对策。形势报告要求材料全面而翔实,分析正确而深刻,语言要准确客观,切忌片面和武断。

纪念报告,是管理者为了纪念革命运动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具有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包括杰出的政治活动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英雄人物等)而在相应的集会上所作的报告。比如,1912年10月10日,孙中山先生在上海寰球中国学生会武昌起义纪念会上的报告;又比如2003年12月26日,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大会上的报告。纪念报告要深刻分析纪念事件或纪念人物的历史意义,语言要能表现真挚强烈的感情。

指导性报告,是领导者为向工作人员指导某个方面(或全面性)工作,而在一定范围的会议上所作的指导性讲话。比如,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指导报告既然是向人们指导某个方面或全面性工作的,因此必须具有指导性,也就是说,在报告中一定要向人们讲明工作的方向、原则、政策和办法。指导报告的语言一定要鲜明准确,切不可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总结汇报性报告,即前面说及的工作报告;号召性报告,即前面说及的动员报告。

报告是用于总结工作、分析形势、展望未来、动员号召、指示引导、部署任务的讲话,比一般的演讲更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方针性和指导性。因此,在内容结构上也就比一般演讲的要求要严格。

作报告,首先要把报告的题目告诉听众。报告的题目一般有三种形式:(1)以表示报告性质的话为题目,如《政府工作报告》;(2)以直接揭示报告主旨的话为题目,如《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温家宝2004年2月2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究班的报告);(3)以表明报告人所代表的组织或机关的全称和报告性质的话组成题目,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报告是面对面进行的,有明确的报告对象,因此报告的开头一般都有称谓。报告的称谓根据报告对象的身份而定,要恰当合体,如称“各位同志”、“各位代表”、“各位委员”等。接着就是习惯用语,如“我受XXX委托,向大会作XXX报告,请予审议”。或者是:“现在我代表XXX,向XXX大会作工作报告。”比如,2003年3月5日,朱镕基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是这样开头的:“各位代表,本届政府1998年3月就职,任期即将结束。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报告过去五年的工作,对今年的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又比如,2004年3月8日,王兆国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的说明>报告》,是这样开头的:“各位代表:我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现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作说明。”

主体部分,是报告的主要部分。报告的主体部分,通常要讲下列内容:(1)概述基本情况,分析当前形势;(2)总结经验、教训,分清主流、支流;(3)阐明指导思想,明确今后任务;(4)提出工作要求。比如,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主体部分就讲了以下内容:一、一年来工作回顾;二、2004年主要任务;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报告的结尾,是报告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应是硬栽上去的尾巴。报告的结尾,一般有两种处理办法:一种是自然结尾,即报告讲到第几个问题,就用那个问题的最后段落作为整个报告的结尾。这种结尾方式用得较多。因为报告在讲每个问题时已经说得很透彻了,结尾没有必要再重复叙述。比如,2004年3月8日,王兆国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的说明>报告》的结尾就是自然结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和以上说明,请审议。”另一种是号召性结尾,即报告讲到最后,要进行概括,并展示光辉的前景,号召和鼓舞人们去奋斗。号召性结尾多用祈使句。比如,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的结尾就是号召性结尾:“新的一年,政府工作任务相当繁重,我们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而光荣。全国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和必胜的信心。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能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

领导者在运用报告口才艺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吃透上头,咬准下头

领导者作报告,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吃透上头”和“咬准下头”。

所谓吃透上头,就是要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精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精神,是领导者从事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领导者要作出有思想性、理论性、政策性,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有指导意义的报告,就必须反复学习、理解消化上级的指示精神。只有把中央或上级的指示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提出贯彻执行指示精神的具体意见和办法。

所谓咬准下头,就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全面具体地掌握情况。领导者作报告,总是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领导者在报告前要亲自下去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弄清群众的呼声和要求,然后把得到的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认真分析,按照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形成系统的条理性的意见。

二、主题鲜明,层次清晰

主题就是报告的中心思想,是使内容材料组织成为有机整体的核心。内容的取舍,论证的方式,艺术的调度,都由主题所决定。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说:“那些偶像穿戴和装饰得看起来很华丽,但是,可惜!它们是没有心的。”这话形象地说明了主题的重要。报告的主题必须鲜明突出,不然听众就会不得要领。

层次是安排报告内容的逻辑次序,也就是报告内容的划分和表现次序。报告的层次表现为报告的意义段、逻辑段、结构段等部分。层次的划分与安排,具体地展示报告的结构,体现报告者的思路,直接关系到结构安排的优劣成败。因此,报告的层次必须清晰。对于内容比较多,比较复杂的报告,可以分出小标题来讲。

三、简明扼要,实事求是

管理是注重效率的,领导者作报告也应注重效率,应力求把报告讲得简明扼要。群众最讨厌听又长又臭的报告,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所批判的那种“王大娘的裹脚”,群众是深恶痛绝的。报告的语言要简洁,不要说与报告宗旨、报告内容、报告对象无关或关系不大的话,不要乱用和堆砌形容词,在遣词造句上要“厉行节约”,要惜语如金。一个词能概括的不用两个词,三句话能交代的不用五句话。

报告还应实事求是,不讲空话、套话,不胡诌瞎吹。无论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还是对今后任务的提出,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成绩和有利因素不夸大,对缺点和不利因素不遮掩。提出的措施、办法要切实可行。管理者的报告唯有实事求是,才能为群众所乐听,为群众所接受。因为:只有真理才能征服人,只有真情才能打动人,只有真话才能赢得人。

第五节 演讲技巧 (1)

演讲,作为一种发表意见、阐述事理、抒发情感,从而感召听众的社会活动形式,在管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领导者必须掌握演讲的语言艺术,以取得成功的演讲效果。

演讲,又称“讲演”或“演说”。“演说”一词,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很早就出现过。如《尚书》的《疏》中有这样的话:“自初一曰五行,至威用六极,皆是禹所次第而叙之,下文更将此九类而演说之。”又如《北史?熊安生传》:“公正于是问所疑,安生皆为一演说,咸究其根本。”再如《红楼梦》:“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根据以上引文,“演说”一词,在我国古代是“阐述”的意思。

“演”的本义是“长流”,《说文解字》说:“演,长流也。”从“长流”这一本义引申为“推演”,然后再引申为“演释”、“阐述”,后来又引申出“表演”的意义。

对于演讲(演说)概念的理解,在关于演讲的论著中,有的偏重于“讲”(“说”),有的偏重于“演”。

偏重于“讲”“说”)来理解“演讲”(“演说”)概念的,认为演讲(演说)就是讲话(说话),“凡讲话就都是演讲”。我们把对“演讲”(“演说”)的这种泛义的解释,称之为最广义的演讲概念。这种完全排斥了“演”的意义来理解“演讲”的概念,混淆了当众阐述事理的谈话与日常的寒暄、聊天的界限,不利于演讲这一语言艺术的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