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贺享雍文集(第一卷)
846000000009

第9章 (1)

文英回到家里,天已经傍黑,父亲和大哥收工后,顺路到菜地里打猪草,还没回来。母亲和大嫂在厨房里忙着,文义在里屋辅导九岁的侄女小梅做功课。文富从玉秀家回来,心情大概有点不好,躲在楼上的房里没出来。文英一脚跨进灶屋,风风火火地大声问:“妈,今晚煮啥好吃的?”

田淑珍大娘白了她一眼,在媳妇面前,故意没好气地说:“你这号懒人,啥也不给你吃!你到哪里野了一天?”

文英自知理亏,也不和母亲争辩,换上一副正经的神情回答:“妈,我哪也没去呀!在城里碰到了一个老同学,几年没见了,说话说话间,时间就过去了。有啥活儿,明天我补起来不行……”

正说着,外面突然有人喊中明老汉的名字。文英探头一看,原来是支书毛开国带着乡政府的刘副乡长、民政干部老陈、妇女干部小吴,朝家里走来了。

文英忙对田淑珍大娘说了一句:“妈,乡干部来了,快去把门关上!”

田淑珍大娘听了,没好气地说:“你又说什么傻话?!”

文英故意扮出一张鬼脸,举起手指一字一句地对田淑珍大娘说:“真的,妈,防盗、防火、防干部呢!”

田淑珍大娘没理女儿,丢下手中的菜刀,在围裙上擦了擦手,笑着迎出去。她没见过这么多领导干部,也不知天都快黑了,他们来干什么,一时显得有点手忙脚乱。毛开国见了,说:“你不用忙,我们找你当家的,说几句话!”

田淑珍大娘听了,忙回答说:“他爹还没回来,文义在屋里。”说着,朝屋里喊了两声。文义手里握着小梅的数学课本,走了出来。小吴一见,忙打招呼说:“好哇,老同学,好久没见你了!”小吴很年轻,一张圆乎乎的脸上,洋溢着一种姑娘的热情。她和文义是高中时的同班同学,毕业后,碰上县里从农村优秀青年中招聘乡镇干部,她的一位姑爷在县委组织部当科长,就那么招聘上来了,分在乡里做妇女干事。

文义有点儿嫉妒这位老同学,听了她的话,就故意开玩笑地说:“你是领导,我是老百姓,咋会经常见面?”

小吴听了,却认了真,老老实实地说:“可不能那样说。我们的工作离不开你们的大力支持呢!”她和陈民政是这个村的包村干部。

文义笑了笑,说:“好嘛,愿意随时为你效劳!”

听了这话,大家都笑了起来。

笑完,毛开国才正经地说话了,脸上没有好颜色:“刘乡长来,主要是问问你们家今年的合同定购粮,啥时完成?乡上规定二十号前要全面完成。”

文义见毛开国没好脸色,心里也有点不高兴,就说:“原来又是催粮催款来了!我爹说了,明上午把欠下的两千斤稻谷拉到粮站去卖。既然你们今晚不辞辛苦来催,那就等两天再说吧!”

刘副乡长听了,不满意地瞪了文义一眼。他三十八九岁年纪,人长得干瘦,但很精神。他从部队下来,到这个乡任副乡长已满三届,仍然没动过窝,听说他在争取代替周书记的位置。

文义没理他,民政干部老陈却把文义的话当了真。他右手捂着胸口,说:“那咋能行,年轻人?你家是种田大户,还指望你家带头呢,千万别这样。”老陈五十六岁了,人很和善,当了许多年的民政干部,大家都叫他陈民政。他患有胃病,老用手捂着胸口,脸色蜡黄蜡黄的。

田淑珍大娘在一旁听了他们的话,忙瞪了文义一眼,对干部们说:“你们别信他的话,他是乱说。我们明天就把粮拉去卖!”

陈民政这才放下心来,说:“那好,这就定了!”

说完,一干人起身要往外走。小吴主动向文义伸出手:“今后上街了,别忘了来坐坐。”

文义很感动,也伸出手,和小吴握了握。可他却一语双关地说:“你也要多下乡来,莫只是催粮催款了,才记起我们!”

一番话,把小吴说得脸红了。刘副乡长又不满地回头瞪了文义一眼。走出大门,毛开国才附在刘副乡长耳边说:“佘家这小子是刺头,厉害!”

刘副乡长阴沉着脸,没说什么。

第二天,中明老汉一家起得很早。快到白露了,晚上的露气很重,不时从睡意蒙眬的树木、竹叶上,落下点点滴滴的露珠。东边天际一团红光不断地涌动,慢慢地,从淡淡的雾霭里就升起了一轮耀眼的太阳。佘家父子们在太阳还没有升起来以前,就把两千斤稻谷用麻袋装好,用尼龙绳扎住袋口,又把它们一袋袋扛到屋后的机耕道上,装上板车,系好车绳。一切收拾停当,才回家吃早饭。

吃过早饭,中明老汉和文富拉起板车刚要走,一些出早工的人路过这里。文全见了:“二叔,你硬是积极呢!”

中明老汉将车绊搭在肩上,回答文全说:“迟早是要卖的,省得当干部的跑路。”

文全说:“他不来催粮催款,你还见不到这些干部的人影子!”

另一个年轻人也附和佘文全说:“就要让他们跑跑路!他们拿了工资,不跑路干啥?”

中明老汉一弓腰,车轱辘缓缓动了。拉出了几步,中明老汉才回头对先前说话的小伙子说:“你娃儿呀,人心是一样,为啥要麻烦人家干部多跑路?”

小伙子讨了个没趣,过了一阵,才讥讽地回答说:“就你老人家是好人!”

中明老汉听了,也不计较,和文富拉着车走了。家里那条叫“花脸”的黑狗,跟在他们车旁跑来跑去。中明老汉喝了一声,花脸不跳了,蹲在地上恋恋不舍地望着他们。直到他们走远了,花脸才摇着尾巴回去。

父子俩拉着车,一时谁也没说话,只有车轮和车轴的摩擦声,在身后响着。走了一阵,中明老汉打破了沉默,问文富:“昨天你对老丈人,提没提彩礼的事?”

“没提!”过了一阵,文富才瓮声瓮气地回答。

“咋没提?”中明老汉不解地追问了一句。

文富又沉吟了半晌,才说:“人家还要等两年呢!”接着,就把昨天去老丈人家的情况,对父亲说了一遍。

中明老汉听完,立即气咻咻地叫了起来:“还要等两年,他这是啥意思?”

文富说:“不晓得。”

中明老汉说:“他们是不是想退婚?”

文富说:“我看没那个意思!我估计他们家要修房子,她爹怕是想把玉秀留在家里,等房子修成后才让结婚。”

中明老汉听了,觉得有些道理,停了停,又把话题转到彩礼上来。因为这是老汉的一块心病。文富见父亲又说到这事,便有些不愉快地回答说:“过多过少,别人前头有个标准,我们一家人也兴不起规矩。”

中明老汉听了这话,略微有些不高兴,说:“虽说一家人兴不起规矩,但八匹篾条扯不到一样齐。我们这个家,过去是下了滩的。庄稼到户虽说好一些了,但也只是一家的肚皮不再唱空城计。加上原来欠账太多,所以也没啥子积蓄,没兴起家业。前年转包了二十多亩地,多打了几万斤粮食,但接着一修房子,把一点老本又用光了。这次给你打家具,也还借了一点钱,虽然不多,总还是欠着别人的账,还指望卖了这谷子还。外人都认为我们家好,跟过去的大财主似的,我们也不好意思说自己不好。实际上,只是一个名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