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星条旗下的美国梦
847900000022

第22章 本色性情 (1)

『 一 美国人

用怎样的语言来形容美国人呢?精力充沛,富有激情,办事主动,独立性强,不乏勇气和冒险精神,好胜不服输,自立而不屈。

美国人四海为家,常换工作。换言之,美国人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工作。据统计,平均每五户美国人中就有一家三年迁居一次。显然,这便是他们追求新奇、寻找新的就业机会、获得新成功的性格。所以,一个普通美国人一生平均换四次工作。

美国人热情友好,开朗大方,易于接近。即使初次结交,美国人也会对你侃侃而谈,甚至滔滔不绝,使你毫无拘束之感。走在城市大街上,倘若你对陌生人无意间多看了几眼,他也许会向你微笑着点头致意,或者热情地招呼一声“哈啰”。

美国人性喜自由,无拘无束,会拿自己和下属开涮,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爱国心。“9·11”事件发生后,家家户户争挂国旗,举国上下团结一心,爱国之情空前高涨。

美国人富足,90%左右的人都过得不错,其生活水平名列世界前茅。

美国早期历史造就了他们善于在逆境中不气馁、看准目标、孜孜以求的性格。西部运动的磨砺,更给了他们坚毅与果敢的精神。“做事占理”,“师出有名”也成为他们自己解决困难的一种方式。

笔者记得曾读到描绘美国人的这么一篇文章:

一个英国人、一个法国人和一个美国人落到一群强盗手中。强盗头子心血来潮,允许他们被处死前做最后一件事。英国人最后的心愿是写遗嘱,强盗给他提供了桌椅和纸笔。法国人希望在死前再和女朋友亲热一番。美国人却说他别的不想,只想强盗头子在自己屁股上猛踢一脚。强盗头子大为奇异,哈哈一乐,兜屁股一脚,以满足美国人的愿望。没想到,美国人在挨踢一脚后,翻身取出藏在身上的枪,将强盗尽数击毙。英国人和法国人大为纳闷:“既然你身上带有武器,为什么不反抗,乖乖做了俘虏呢?”

“他们又没伤害我,我凭什么平白无故地杀人呢?我之所以要强盗踢我一脚,就是要取得报复的道义资格!”

(一)性格特点

穿着随和 如果按照正常的礼节,出席正式场合通常对礼节有所要求。诸如着装正式,言谈得体,坐有坐相,站有站姿。然而美国人却以不拘礼节而著称。其体现主要有几个方面:一、着装随便。一般来讲,除了有要求的正式场合外,美国人穿着比较随和,不太讲究。大多是纯棉的T恤、衬衫、牛仔裤,宽松舒适的休闲装、运动鞋等。总之,怎么舒服怎么穿,尤其是大学生。男生简单地穿上T恤衫、套上短裤。女学生也穿得有个性,通常喜欢短衣,并不介意露出肚皮和后腰。

但在美国的政府机关和公司部门,男士必须西装革履,女士套装套裙。如果参加宴会、出席正式的社交场合,男士应穿上西装、燕尾服,女士则须穿礼服、化淡妆。美国人对西服套装和休闲西装的搭配也有相应的要求。西服套装上下必须同色,同时还要考虑搭配皮鞋、领带或领结。休闲西服通常较为简单,对裤子搭配没有太多要求,通常为纯棉休闲裤。场合如果不太正式的话,甚至可以搭配牛仔裤,领带没有要求。概言之,正式场合穿着正规,有好些要求,例如参加红白喜事,应着黑色或素色的衣服。

近来,美国的白领人士也有上班穿休闲装的趋势。在许多高科技公司里,老板和员工都喜欢穿T恤、牛仔裤,有时还能看到“白领丽人”竟然穿拖鞋上班。

礼仪随和 美国人在称呼上较为随便,通常用先生(Mr?郾)、女士(Ms)、小姐(Miss)互相称呼,至于对方是官员,经理,还是其他什么头衔,都考虑不多。在美国人心目中,呼其家姓显得过于郑重。所以,双方一旦熟悉起来,都会热情地晓谕对方直呼其名,比如,比尔·克林顿,他会说“别叫什么克林顿先生了,叫我比尔好了。”其实这是一种示好的表示,表示对话人愿意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追根溯源,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时期,等级观念相当淡薄,既没什么王公贵族、又没见过王室成员,所以美国人更加注重现实。如果非要区分高低贵贱不可,或许唯一的标准便在于当事人本身是否取得过成就。这可能成为美国人礼仪随和的习惯。上下级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师生之间都很随意,并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相遇相见,多数情况也不会称呼对方头衔,相遇而过,遥遥打个招呼,类似“嗨”之类的。当然,如果在特别场合,也可加上对方的职业或头衔。如某某将军,某某博士,某某教授、主教等。美国有家刊物曾专就称呼问题在150种行业中作过调查,结果发现他们之中85%的称呼是直呼其名。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在客观上拉近了相互间的距离。应受尊敬的人不仅不会受到伤害,或许能获得更多的尊敬。由于文化使然,美国人讲话从不绕弯子,直奔主题,答话时通常就是些“yes”(对)“no”(不对),语言简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再有,他们的话语中不会婉转含蓄,自然也不会给人敷衍的感觉。

美国人性喜交流,不愿意离群索居。大家在一起,侃侃而谈。如果聊天中稍许出现冷场的现象,立即有人无话找话,填补“空白”。他们“神侃”时也会关注所有在场的人。如果发现有人没有加入大家的谈话,便会有人予以询问关心,嘘寒问暖,是否要他们帮忙。当然,这些人如若真不想讲话,那可能是表示他不赞同你的看法,担心出语争执有伤和气。

在美国,特别讲究个人利益的神圣,即使身为父母,也较少干预子女们的发展。所以,美国人在交谈中基本不会涉及个人信息,尤忌探询对方年龄、婚姻状况、个人收入及宗教信仰等。

(二)美国人宽容

宽容是一种大度,一种需要长期磨炼的成熟性格。宽容是一种品德,代表着一个人的胸怀。在人生的道路上,你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人顶撞你,或者令你不快,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情令你反感、恼火。如何处理呢?是针锋相对还是宽容待之?当然,理性时的人大多会选择谅解与宽容,因为好处是明显的,可以换来信任和友谊。然而,说起来容易,要做到实在很难!

美国人讲求宽容,好像已有口皆碑。或许因为美国社会是移民大融合使然,美国社会通行着五颜六色的风俗习惯。在美国,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保持自己的民族习俗与礼仪。譬如,犹太人可以庆祝他们的宗教节日,中国人可以过他们的传统节日,基督教徒更能够欢度圣诞节和复活节。在唐人街,美国华人可以用汉语生活和工作;同样,阿拉伯人也可以按自己的方式从事各种活动。

美国人的宽容或许源自“美国梦”吧!狭义地讲,“美国梦”是个人通过自我奋斗而获得成功的梦想。有了“美国梦”的远大目标,人类可以包容,容易产生共鸣的力量。譬如:美国一些著名高等学府,追求知名度也是某种形式的美国梦。为此,学校喜欢吸收一些名人或成功者。无论是那些在著名杂志上发表过文章的人或是在国际赛事中的夺牌者,只要他们愿意上大学求知或者接受名誉头衔,学校非常乐意专门为他们量身定做。这些人因其影响力而回报学校,实现“今日你以学校为荣,明日学校以你为荣”的互助效果。

美国的比尔·盖茨便是一个很好的实例。早在1977年,比尔·盖茨还没有获得本科学位,便创业心切,主动从哈佛大学退学出来。由于他的微软帝国与他的品牌甚至超过了早年的亨利·福特的汽车王国,所以盖茨先生在走出校门三十二年后,获得了哈佛大学给予的很高礼遇:授予“名誉博士”。当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福特也被崇拜为“民族英雄”,也拥有许多高等学府的名誉工程学博士、名誉法学博士等学术头衔,尽管他从未进过校门。

美国人的宽容或许因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众所周知,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都能够在美国人口中找到自己的代表,即使那些曾与美国有过交战史的国家。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共处,早已突破了文化的鸿沟,加之联邦法律明文禁止基于种族、信仰或性别的歧视,所以美国才可能成为世界各地受压制的人梦寐以求的地方。没有歧视,自然换来宽容。宽容或许初始时指对待移民,随着社会的进步,内容也更为宽泛。现在宽容已经流行于社会,已经深入人心。

追根溯源,美国人的宽容或许还与勇于开拓有关。当年的西进洪流多么壮观,多么动人。那些拓荒者为了追梦,或徒步跋涉,或骑马坐车,拉家带口,从东到西不停地迁徙,一路追逐着机遇与梦想。在迁徙过程中,他们抑或帮助他人,抑或接受他人的帮助。在生活中,他们也会接触到不同的民族,了解到不同的习俗,相互交流与影响自然促成了美国人的开放型理念,催生了美国人的宽容性格。

早在南北战争结束之后,北方并没有以胜利者的霸道给失败者扣上种种帽子如“叛乱”、“卖国”、“分裂”,予以镇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林肯与后任的约翰逊总统均采取善待南方的政策。而南方人呢,在悼念阵亡将士时,也没忘了北方的烈士。时任总统克林顿绯闻缠身,他的花边破事儿闹得满城风雨、沸沸扬扬,差点没受到国会的弹劾。然而,就这么一位人物,并没有因此受到人身攻击与责骂、歧视。他离开白宫后,反而成了明星,四处演讲挣钱,出书立传,就连助夫人参加总统竞选也出足了风头。他的“污点”好似被人们忘记似的。

2007年4月16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恶性枪击惨案。凶手韩国人赵承熙夺去了32个无辜大学生的生命。按常理,这人罪恶之大,影响之恶劣,不仅令其家人为之惶惶,就连在韩裔同胞也深感不安,说不定还会波及亚洲其他国家的人。因为在美国人眼里,黄皮肤的外表似乎没有什么区别。

然而,美国人此时则表现出令人折服的宽容。极其悲痛中的人们仍旧能维持理性的思维:虑及社会没尽到责任。倘若赵承熙在社会中得到及时的关怀,或许可以避免这场悲剧。在4月20日的悼念仪式上,丧钟敲响了33声,气球放飞了33个。众所周知,这场惨案的遇难者总共为32人。还有一人是谁呢?

美国人在送别受害者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事件的肇事者。他们送别的逝者中还有凶手赵承熙。

在美国人眼里,他既是加害于人的凶手,也是受害者。如果他及时得到社会、家庭的关心,心理缺陷得以救治,悲剧能发生吗?美国人并没有将仇恨强加给赵承熙个人,而是给予更多的理解,理性的宽容。所以,在悼念活动中,校方也把他当做一个“人”而不是“恶魔”,彰显出非同寻常的人性关怀。

时任总统布什和夫人劳拉出席了悼念仪式。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内,他们同全校悲痛的师生站在一起,没有套话、没有指责、没有夸夸其谈,只有简单、诚朴、平静。表现出美国人的理性和人性关怀。他们没有简单的指责,而是从人性的角度来反思这次事件。结果不仅仅令人感动,而且更令人钦佩。

(三)个人主义

西方的个人主义发源于古希腊智者学派,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在启蒙运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人人都有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支配着美国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而美国文化因其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实力,无可争议地又影响着世界各国文化。所以,谈论美国的个人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从根上探讨美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个人主义最早起源于西方,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法文版《 论美国的民主 》一书中创造了“个人主义”一词。简言之,美国特有的历史文化造就了美国人特有的个人主义情结,极大地影响着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理论上讲,个人主义是一种对某些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行为总的态度、倾向和信念。个人主义主张一切价值均以人为中心,声言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不过是达到个人目的的环境;一切个人在某种意义上说,道义上是平等的。

美国人崇尚个性,讲究个人奋斗。许多成功人士的“美国梦”,都可以解读为个人主义的奋斗史。个人主义以人的价值为主体,提出了个人自由的社会哲学。在自由竞争的社会中,地大物博、人口稀少是自然给美国人的赐予,没有等级制度的包袱,是美国的人文优势。这些都成为滋生个人主义的沃土。在蛮荒的西部,人人都为生存而搏,哪顾得上什么宗教统治、特权意识?早年,亨利·福特一贫如洗,最后则成就了汽车王国。林肯总统,不过是个小小百姓,也荣登总统宝座。比尔·盖茨甚至大学尚未毕业,却占领了软件产业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