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星条旗下的美国梦
847900000032

第32章 战争带来的是什么 (1)

纵观人类历史,军事扩张能够很快摧毁对方抵抗力,达到“摧城拔寨”的目的。美国时常运用军事扩张的利剑,在击溃敌国抵抗的同时,再用美国式文明解除其占领国家的心理抵抗,达到控其形驭其心的目的。当今的美国,有如群龙之首,一手执箭镞,一手挥橄榄,在世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国的军事仅用强大来形容远远不够,它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美军作战能力的提升不能简单地看做是升级换代,而是国家战略的利益调整。

“战争在美国历史上是始终存在的。”战争史专家米利特和马斯洛斯金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一个事实:军事是这个超级大国的基础之基础。

『 一 拓域开疆

近代史上,诸多大国在国际舞台上纷纷亮相,你方唱罢我登场,荷兰、西班牙、法国、英国、苏联,从巅峰跌入低谷,从繁荣转而衰败。然而,只有美国几经风雨,力挺不倒,而成为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

美国的历史不过两百多年,但短短的时间内,却成就了世界上最成功的国家。追根溯源,美国人审时度势、先自强后图强,这一战略方针给美国带来了空前的繁荣。权以十九世纪后期为例,美国的迅速崛起自然引起欧洲列强的不安,“美国威胁论”甚嚣尘上,甚至出现联合对抗美国的呼声。此时的美国并没有强自出头,而是明智地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一边避免与当时的霸主国英国发生冲突,一边埋头解决国内问题。然而一旦羽翼丰满后,美国并不拒绝、并且乐意争霸全球。美、西战争,可以说是美国小试牛刀的一战。美国人拿西班牙开刀,它要向全球表明,美利坚合众国有实力跻身列强的宴席,要求从中分得自己的一杯羹。可以说,只要是列强国,有了实力后便会寻找机会,急不可耐地在世界舞台上表现自己。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便是实例,但最终坐上全球霸主宝座的,却是美国。

当然,美国的成功并非一味地依赖战争,因为世界上有许多军事强国,一味地依靠武力总难如愿。拿破仑率领的军队摧枯拉朽,横扫欧洲大陆,何等辉煌,然而最终呢?默默地在圣赫勒那小岛上结束生命!战争之神不是上帝,但战争之神却是上帝手中的利剑。战争在美国人心目中,不过是一种手段,他们追求的是目的,是永久的开疆拓土。战争给美国带来了机会,可贵的是美国人把握住了机会,也造就了今天的美国。纵观美国的扩张史,美国人倚仗过战争,但是也借助过其他手段,例如购买等。

独立战争时期的美国仅有13个殖民地州,面积狭小。但是到十九世纪中晚期后,美国国土便开始从东部大西洋沿岸,向西部延伸,横跨美洲大陆,直抵加利福尼亚、俄勒冈、华盛顿等西部海岸,贯通了东西海岸。到1898年,美国的面积就扩张到50个州,940万平方公里。

美国在十九世纪的领土扩张,并非仅仅靠武力,而是巧妙地利用国际形势,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的。其中就包括购买(1803年路易斯安那购买案、1867年阿拉斯加购买案),移民和战争(1846~1848年美、墨战争,以及对印第安人的战争)等手段。当然,美国能够拓疆扩域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源于自强。

(一)忍辱负重,固疆保国

在美国初创期间,美国的国策是充分利用国际形势及列强之间的矛盾,实现美国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当美国的安全受到威胁时,当自身力量不足时,美国也会采取一些退让政策,以确保得来不易的和平发展机会。

美国独立后,根据《 巴黎和约 》规定,英国“将尽速从合众国每一个据点、地区和港口撤走一切陆军、驻军和军舰”①。然而1793年底,英国政府通知美国说,英国政府打算无限期地占据着美国西北边境的七八个军事据点,目的非常清楚:一、继续与印第安人进行收益颇丰的皮货贸易;二、支持印第安人对抗美国,使之成为美国与英属加拿大之间的缓冲力量;三、煽动、鼓励美国国内分裂分子的离心活动。虽然这些据点不过是美国边境上少数几个孤立的堡垒,但是它们决非癣疥之疾,而是附骨之蛆,心腹之患。

再有,英国加强打击美国的力度,限制美国同西印度群岛贸易,禁止美国船只的海运业,从而沉重地打击了美国经济。1789年法国革命爆发后,法国因担心法属西印度群岛的食品供应被英国海军切断,同意进一步向美国开放法属西印度群岛的港口。当然,美国商人因此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然而却诱发了英国的过激反应。1793年6月8日,根据英国的“议会命令”,获得授权的英国海军可以截获所有驶往法国港口的中立国船只,只要它们装载有食品。11月6日,英国又授权海军“制止并扣留所有运载法属殖民地产品或携带食品及其他物资供这些殖民地使用的一切船只”②。这样做不仅是伤害、而且被视做是对美国的制裁。自英、法开战以来,一度兴旺起来的美国海上运输又部分陷于瘫痪。

此时的美、英关系不仅降到了冰点,而且接近战争的边缘。英国的做法在美引起了极大的愤怒。数千民众高唱爱国歌曲,自愿修筑防御工事,要求对英作战。众议院通过了《 中止同英国一切商业来往的议案 》,不少人主张扩充后备军以防不测。“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现象已经出现在美国上空。

的确,造成这种困境的责任应归咎于英国。但是别人欺侮了你,是因为联邦政府成立不到六年,能否再承受一场战争的磨难。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人忧虑地关注着形势的发展。与英国开战关系到国计民生,他们的担忧不无道理。从经济上讲,美国根本无法摆脱对英国的依赖。1790年,美国出口商品中的46%输往英国,进口商品有90%来自英国。

基于这种考虑,联邦党人力劝华盛顿在准备防御的同时,不能放弃争取和平的最后努力。1794年,华盛顿派遣他的首席大法官约翰·杰伊赴伦敦与英国政府谈判,希望避免美、英之间再次爆发战争。1795年,杰伊带回了一份条约,内容主要有:一、承认英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继续征收关税的权力;二、英国可以征募美国水手;三、美国就独立战争前的债务对英国债权人作出补偿;四、作为回报,英国同意将美国商人对被征收货物的赔偿请求提交仲裁,并遵守1783年《 巴黎和约 》中关于从美国西部边疆据点中撤军的规定。这便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 杰伊条约 》。

美国在条约上向英国作出重大让步,自然遭到美国民众和反对党的强烈反对。汉密尔顿坚持认为,既然美国需要和平,那么有必要在贸易问题上作适当的妥协。华盛顿以自己的崇高威望成功地使《 杰伊条约 》在众议院获得通过,确保了联邦政府在政治上和外交上的权威性。

在外交上,《 杰伊条约 》最早确立了美国的中立政策,是孤立外交政策的根源。事实表明,美国在《 杰伊条约 》上“得”大于“失”。当美国面临战争与和平的时候,他们选择了和平。新生的合众国因此赢得了十八年的和平发展时期。正因为这十八年的积蓄力量,才有在第二次对英战争(1812~1814)中的放手一搏。何况,《 杰伊条约 》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一向趾高气扬的宗主国英国居然与美国坐在同一张谈判桌前,签约本身就意味着美国的胜利,意味着美国的地位已经相当重要,重要到令宗主国在谈判中都要作出让步。当然,如果没有英、法战争的外部因素,或许英国也无须签订什么条约来安抚美国,更不会作出实质性让步。

美国人就是美国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谈,实用务实,能屈能伸!

(二)善择时机,钱可拓疆

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刚刚成立的美国很快就走上了领土扩张的道路,除了战争,金钱成为美国获取领土最常用的手段。

1800年,法国的拿破仑上台执政,他用武力从西班牙手中夺下了北美路易斯安那地区。路易斯安那是美国中南部的一个州。北连阿肯色州,西接得克萨斯州,东邻密西西比州,南临墨西哥湾,面积12万5千多平方公里。密西西比河流贯东部,河两岸为宽广的冲积平原,巴吞鲁日以南为河口三角洲,约占全州面积的三分之一。如此天然资源,加之不愿与强大的法国为邻,美国始终在想法获得这片土地。

当然,美国人能够审时度势,英、法这两个殖民列强可谓老冤家,在北美为了殖民地都快撕破脸皮了。法国虽然占有了路易斯安那,但英国的虎视眈眈有如芒刺在背。正是看到这一点,1803年1月,美国总统杰斐逊总统任命门罗为总统特使,出使法国,同法国谈判购买密西西比河口包括新奥尔良地区的事宜。因为西班牙封锁了美国人在密西西比河的航运,并根据《 圣·伊尔德丰索秘密条约 》要将路易斯安那交还给法国。接着,西班牙的地方长官又撤回了新奥尔良的“保管权”,美国国内不安的情绪日益见涨,已经传出将诉之战争的说法。正因如此,杰斐逊总统决定采取和平方式解决问题。他派遣门罗赴法,授权在一千万美元限度之内购买新奥尔良和东西佛罗里达。

事实上,当时的拿破仑已经有苦难言。他派往海地的两万军队全军覆没,急需要资金重整旗鼓。再说,拿破仑也有战略思考。如果他开罪了美国,后者势必与英国结盟,共同对付法国。那么,英国夺下路易斯安那地区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与其让夙敌英国得手,倒不如大大方方地卖给美国。从战略角度上讲,出卖了这个地区,既获得了急需的资金,腾出手来全力控制欧洲,又避免了英国的觊觎。

法国于4月1日突然提出愿意出售整个路易斯安那。当时门罗面临着重大抉择:敢不敢买下整个路易斯安那。门罗经过谨慎的思考,做出越权决定,同意以一千五百万美元买下整个路易斯安那。虽然这桩交易相当划算,但联邦宪法中却没有可以获得外国领土的条款,必须立即修改宪法。为此,杰斐逊总统亲自出马周旋,促使参议院很快批准了这笔交易。就这样,美国以每平方公里不到五美元的价格购得了路易斯安那地区。

美国政府成功地做成这笔购买后,领土扩张的欲望顿生,他们还希望买下佛罗里达,却遭到西班牙的严词拒绝。

恼怒的美国政府已经开始考虑是否对西班牙诉诸武力。然而好似上帝要保佑美国似的,1808年,拿破仑法国攻陷了西班牙本土。美国人趁机大量移居到佛罗里达,从而彻底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结构。1809年,美国人占人口比例高达90%。1814年,当美国人大规模进军佛罗里达时,西班牙已经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只好在1819年2月22日被迫签订了美、西条约。美国仅花了500万美元就获得15万多平方公里的佛罗里达。

(三)精明买卖,弊耶利耶?

1741年,俄国探险家发现阿拉斯加,俄国随之宣布拥有对阿拉斯加的主权。然而,阿拉斯加的恶劣气候以及将之纳入版图一百多年来,阿拉斯加非但没给俄国带来任何财富,反而拖累俄国掏腰包贴钱派驻军队。在这期间,阿拉斯加南部的特林基特印第安人部落发动了两次战争,希望打败入侵的俄国人,他们最终虽然被强大的俄国人所征服,但俄国人更觉拥有这片地区就如鸡肋在手。

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受英、法联军沉重打击,急需用钱来恢复元气。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打算卖掉这块不毛之地,换些钱财。理想的买主当然是美国,因为俄国希望美国统一强大起来,以制衡英国。美国实力增强后,俄国自然就多了一道缓冲带。

俄国人由于担心美国对购买阿拉斯加不感兴趣,还花了十万美元的公关费,收买美国的一些政客和新闻记者,试图通过他们来游说美国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