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星条旗下的美国梦
847900000008

第8章 独立之路 (2)

独立战争的大幕终于拉开。

1775年4月18日,马萨诸塞总督兼驻军总司令盖奇获悉北美民兵在康科德镇上有一个秘密军需仓库。他当即命令八百名英军前往搜查,并抓捕领导人。少校史密斯率领部队连夜出发,并于19日凌晨赶到列克星敦—— 一个距康科德六英里的小村庄。

英军士兵经过整夜的行军,个个疲惫不堪,木然地行进在清晨的薄雾之中。忽然,一群神态严峻的民兵出现在草坪上。史密斯少校知道这伙人就是所谓的“一分钟人”。民兵如何知道英军的行动呢?原来,“通信委员会”的侦察员早就得到了情报,立刻在波士顿教堂的顶上挂起一盏红灯。“通信委员会”的信使,雕版匠保尔·瑞维尔看到后立即骑马赶到康科德报警。

“开火,向前冲!”

史密斯少校看到对方不过几十来号人,紧张的心情松弛下来。几十个衣衫褴褛的民兵怎能阻挡女王陛下的正规军。

英军士兵一路冲杀,终于赶到康科德镇。此时天色已亮,镇内却冷冷清清,空无一人。史密斯少校猜测军火可能已经分散转移了。英军展开大搜查,翻箱倒柜,折腾了半天也一无所获。他们想抓的“通信委员会”的头头们也没了踪迹。士兵们搜遍全镇,除了糟蹋了仓库里的一些面粉之外,就是砸坏了三个铁炮的炮栓,放火烧掉了一堆木汤匙。就在史密斯下令返回波士顿的时候,镇外枪声大作,附近各村镇的“一分钟人”得到消息,从四面八方拥来,猛烈的枪声“招待着”撤退中的英军。篱笆后边、小丘后面、房屋顶上、街道拐角处,子弹像长了眼睛似的招呼着那些身穿耀眼红衫的英军。英军士卒一批又一批倒下,欲还击还见不到对手的影子。狼狈不堪的英军只好朝波士顿方向撤退,在付出死伤二百四十七人的伤亡之后,才在另一支援军的接应下,避免了全军覆没。民兵也付出了几十人牺牲的代价。

列克星敦的枪声震动了大西洋沿岸的十三个殖民地。几天后,民兵们包围了波士顿,纽约等地也成立了游击队。没多久,各地的游击队联合起来,甚至攻克了一些大据点。同年5月,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代表们决定组建自己的军队,乔治·华盛顿出任大陆军总司令。

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人民为了纪念列克星敦的战斗。在这个村镇的中心,铸造了一座手握步枪的民兵铜像。美国人不会忘记,正是那儿点燃的小小火星,引燃了美国独立的熊熊烈焰。列克星敦已经成为美国自由独立的象征,被人们赞誉为“美国自由的摇篮”。

(四)独立战争

任何失败者都不甘心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何况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国。英王于8月23日发布告谕,宣布殖民地的反抗为非法,声言“宁可丢掉王冠,决不放弃战争”。12月22日,英国议会决议派遣五万军队赴北美殖民地镇压造反者。

从1775年4月打响独立战争第一枪开始,到1783年战事结束,八年的独立战争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略防御阶段。1775年4月~1777年10月,北部地区是主战场。战争初期,战略主动权掌握在英军手中。英军攻势凌厉,企图迅速扑灭殖民地的反抗烈焰。他们的战略部署明快而坚决:海军控制北美东部沿海,陆军从加拿大和纽约两地分进合击,希望打通普兰湖、哈得孙河谷一线,将抗英最坚决的新英格兰诸殖民地分割开来,各个击破。

1775年6月17日,在邦克山战斗中,波士顿民兵首次与装备精良的英国正规军正面交锋,歼灭英军一千人。北美民兵惊人的战斗力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斗志。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托马斯·杰斐逊执笔的《 独立宣言 》,正式宣布独立。然而,1776年11月,华盛顿率一万九千人与英军打阵地战,后因损失惨重,而被迫率余部五千人撤往新泽西,英军攻占了纽约。独立战争因此进入困难时期。随后,华盛顿利用圣诞节之夜,趁英军放松警惕之机,偷渡特拉华河,率部成功袭击了特伦顿黑森雇佣军兵营,紧接着又重创普林斯顿英军,重新鼓舞了士气。

1777年夏,约翰·伯戈因率七千英军挥师从加拿大南下,企图与北上的英军会师,然而北部英军因贪夺费城而没实现英国南北夹击的战略意图,伯戈因率领的南军由于孤军深入而陷入新英格兰民兵的汪洋大海之中,处处受到民兵阻击和围追堵截。英军行至萨拉托加地域时,遭到三倍于己的美军和游击队的围攻,五千英军被迫于10月17日投降。萨拉托加大捷极大地改善了美国的战略态势和国际地位,成为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第二阶段:战略相持阶段。1777年10月~1781年3月,萨拉托加大捷之后,主战场逐步转向南部地区。对美国独立战争一直持观望态度的欧洲诸强,纷纷改变国策。法国、西班牙、荷兰先后向英国宣战。

1778年2月法、美签订军事同盟条约,法国正式承认美国。1778年6月法、英开战,西班牙也于1779年6月开始对英作战。俄国于1780年联合普鲁士、荷兰、丹麦、瑞典等国组成“武装中立同盟”,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1780年12月,荷兰进一步加入法国对英作战。北美独立战争扩大为遍及欧、亚、美三大洲的国际性反英战争,英国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形势的骤变,迫使英军于1778年6月放弃费城,决心退守纽约。

1779年秋,南方美军司令本杰明·林肯会同德斯坦指挥的法国舰队进攻南部英军主要基地萨凡纳,没能成功。1786年春,亨利·克林顿指挥一万四千名英军,从陆海两面包围重镇查尔斯顿。由于美军消极固守城内,没料到英军会从美军翼侧登陆,切断他们的退路和供应线。5月12日,本杰明·林肯无奈,只好率五千四百名美军,连同火炮、小型武器和弹药投降,查尔斯顿失陷。这是整个独立战争中美军损失最大的一次。

大捷后,克林顿率英军一部回师纽约,留下康沃利斯指挥八千名英军控制南方陆地和沿海。南部民兵游击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活动空间。大陆军和民兵在南方开展游击战,先后于1781年1月和3月,在考彭斯和吉尔福德等地大胜英军,惨重的伤亡与持久的消耗,英军渐感力量不支。

第三阶段:战略反攻阶段。1781年4月~1783年9月。1781年8月,整个北美战场英军主要收缩于纽约和约克敦两个地区。华盛顿亲率法、美联军悄然南下弗吉尼亚,与此同时,法国舰队也抵达约克敦城外海面,击败了来援英舰,完全控制了战区制海权。9月28日,一万七千名法、美联军从陆海两面完成了对约克敦的包围。康沃利斯率八千名英军在联军炮火的猛烈轰击之下,已经走投无路,于1781年10月17日请求进行投降谈判。10月19日,八千名英军走出约克敦,当服装整齐的红衫军从衣衫褴褛的美军面前走过,并一一放下武器时,军乐队奏响了《 地覆天翻,世界倒转过来了 》的著名乐章。

此次胜利导致了英国内阁的倒台。1782年11月30日,英、美签署《 巴黎和约 》草案,次年9月3日,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独立战争成就了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

当时的北美仅有十三个州,三百万人口,但是他们最终打败了拥有近三千万人口的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欧洲启蒙运动的自由哲学思想成功的实践,从而体现了一个全新的政治精神和价值观念。随着《 独立宣言 》在战争中的诞生,天授神权已经根本上得到动摇,人民革命的正当权利得到肯定。美国在北美殖民地的政治独立,不仅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而且也为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不可否认的是,美国独立战争给欧洲乃至全世界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独立战争简况表:

『 二 疆域无疆

1776年7月4日,北美十三个殖民地自豪地宣布脱离了宗主国英国。一个新兴的国家在北美大陆诞生。独立时的美国领土不过约八十多万平方公里,行政区不过大西洋沿岸十三个州。然而在战火中诞生的美国却像一棵茁壮的小树,渐渐长成,最后长成参天大树。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又先后把十三个州以外大西洋沿岸的大部分土地划给美国,美国领土膨胀到230万平方公里,但也仅占美国现在本土面积的30%。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然而刚刚诞生的美国好像继续了英国的野心,计划领土扩张。当然,美国人并没有一味地凭借战争开疆拓土,他们还采取金钱购买、兼并接纳的其他方式。通过下面内容我们不难读出美国人的边疆理念,他们的心理疆界决非地理概念能够划定。特纳的边疆说已经奠定了美国的“心理边疆”。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便很难理解美国的国策与疆土意识。

(一)膨胀的国土

谈论美国的疆土,不可不谈西进运动,因为西进运动影响之大,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发展,如美国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甚至民族个性等等。毋庸置疑。1783年,华盛顿领导十三个英属殖民地揭竿而起,经过浴血奋战取得独立。当时的美国仅限于大西洋西岸到阿巴拉契亚山以东的地区。美国的边疆线就是距大西洋海岸只有三四百公里的阿巴拉契亚山脉,面积仅有八十多万平方公里。

美国独立后,一方面,美国政府不断向西拓展领土,不仅通过各种蚕食手段侵蚀西部法国和西班牙的殖民区域,甚至不惜以战争的方式扩张领土。美国又通过政府立法,支持和鼓励移民由东向西,披荆斩棘,从而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农场、牧场和矿场,使大片土地得到开发。这场“西进运动’,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几乎贯穿美国现代化的整个进程。

拓荒前,西部的现状是原始、闭塞和落后的。如果人走在西部原始的密林小道,“除了自己急促的脚步声,听不见任何其他声响”。东部儿童启蒙教科书第一课讲的是亚当和夏娃的故事;西部儿童听到的故事则是拓荒时代的象征“斧头”。

美国人生性好动,急功近利,富于开拓精神。在美国政府的鼓励之下,他们开始向西部迁徙。“大家都来吧,新英格兰的农人们,放弃爹妈住过的村庄,鼓起勇气,离开家乡,撞大运去,远走他方。”十九世纪初,新英格兰地区流行着这首歌曲。西去的移民们抛下了过去的积累,毅然在新的土地上开荒种地,建房盖舍。当然,他们追求的是富裕而不是满足。“定居、出售,再定居,再出售”,这些都是拓荒者们的共同理念。在这场运动中,真正发大财是少数的投机商人,但它却给美国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一片片荒野顿时沃野千里,农场连片;一座座新兴城镇拔地而起,轮船轰鸣、火车隆隆,合众国已经呈现出勃勃生机。

西进运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伴随着三次大移民潮。十八世纪末期和十九世纪初期,由于美国政府颁布一系列的土地法令并从法国手中购买了路易斯安那广大地区,移民们感到拓荒活动有了相应的保证,纷纷拥向西部。第一次移民高潮出现了,俄亥俄、肯塔基和田纳西等地区得到了开拓。

第二阶段开始于1815年,接着出现第二次移民高潮。两批移民朝两个方向移动。一些沿海地带的移民汇合德国移民,逐步开拓了俄亥俄河以北的整个地区,建立了美国谷物生产和牧畜业基地。另一批移民来自东南部,他们进入了濒临墨西哥湾介于佐治亚南部与路易斯安那之间的广阔平原。在这个地区,逐渐建立以生产和销售棉花为主的大种植园,从而扩大了南部奴隶制经济。

第三阶段始于十九世纪中期,美国继续着它的领土扩张。在西南方面,美国于1845年兼并了得克萨斯;在1848年的美、墨战争中,美国又夺取墨西哥的一半领土。在西北方面,美国经过与英国长期谈判,于1846年取得俄勒冈大片土地。末了,两个方面的扩张在加利福尼亚调合,实现了整个大西部的国土化。由于当时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移民纷纷拥向西部采掘黄金。随后,部分淘金者转而经商开店或务农,在加州永久定居下来。另一部分人则继续深入西北部地区勘查矿藏。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小农业者大量转移到落基山脉以西地区,进入那些被划分为州和准州地区,开始粮食生产。而开采矿藏的营寨也发展成为永久性居住区。

(二)移民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