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天下蜀道
848900000015

第15章 蜀道回声响天下 (2)

蜀汉亡后,后主刘禅赦命姜维降。姜维和战士们个个怒目,拔刀砍石,声震长空。后来,姜维召开军事会议,商议假投降,利用钟、邓矛盾,重振军威,复兴汉室。可惜,其计谋被魏国司马昭识破,姜维见大势已去,自刎殉国,其赤胆忠心卫国之精神长留人间。

四、邓艾奇袭阴平道

三国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冬,曹魏大将钟会、邓艾率20万大军分兵强攻金牛道上的剑门雄关,久攻不克。足智多谋的邓艾铤而走险,奇袭阴平古道。精选3000兵马打前站,来到云遮雾锁荒无人烟的摩天岭,但见万丈峡谷,深不见底,马不敢前进。邓艾取出毡毯,裹在身上,带头冒险滚下崖去,副将也跟着这样做。无毡毯的将士们用绳子系在腰间,攀木挂树,鱼贯而下,越过摩天岭。

邓艾部队越过摩天岭后,士兵士气高涨。接着,马不停蹄地沿阴平道进入龙州(今平武)南坝凤翅山,居高临下,包围了江油关。守将马邈见大军压境,兵临关口,不战而降。

邓艾取得江油关,收编了马邈降兵,补足了军需后,沿涪江左担道攻下涪城。蜀汉都城益州无险可守,全蜀震惊。诸葛亮之子、辅国大将军诸葛瞻临危受命,率七万都城御林军保卫绵竹关。邓艾分北、中、西三面发动攻势,蜀军拼命突围,诸葛瞻等守关将士壮烈捐躯。

邓艾部队攻下绵竹关,大军直逼益州,后主出城投降,蜀汉政权亡。

邓艾为灭蜀汉立下头等大功,并为扭转纷争混乱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五、曹友闻血洒古道

气壮山河,名垂竹帛,跃马横戈杀鞑虏;

恨惭史位,身殒大安,捧香洒泪哭忠王。

这是朝天关褒忠祠为纪念抗元英雄曹友闻而题写的一副楹联。

南宋末期,政治腐败,偏安一隅。北方女真崛起,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并屡屡南下犯宋。南宋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九月,汪世显部为了夺取南宋兵粮后勤供应基地,从甘肃入古道,取道阳平关攻打蜀门。

宋将御前诸军统制、利州都督曹友闻进兵保蜀门户仙人关。仙人关在陕西略阳白水江,嘉陵道上的曹友闻派重兵扼守雄关口,并鼓励全体将士:“国家安危在此一举,誓死打退来犯之敌!”

蒙古大军浩浩荡荡进入陕南略阳,曹友闻据险埋伏,火烧栈道,弄得蒙军晕头转向,逃到汉中。这时宋军骑兵助战,深夜渡江,突然袭击,双方激战数小时,蒙军死伤4000多人,12只木船沉入江底。

正当曹友闻军队乘胜追击的时候,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兴总府以“寡不敌众”为由,强令曹友闻退兵到大安。宋军撤退时,恰逢下雨,路滑难走,蒙军增援部队又赶上,宋军遭遇前后夹攻,曹友闻、曹友万兄弟在阳平关突围时双双受伤,战士们把兄弟俩抬上,边走边打。最终,抗元英雄曹友闻血洒古道。

曹友闻余部转战到朝天关,大部分壮烈捐躯,蒙帅无限感叹道:“蜀将真男儿也!”

南宋朝廷闻奏,对曹友闻“追谥曰节”,赠龙图阁学士。当地百姓为纪念这位护国英雄,在朝天关关顶修建褒忠祠。明人黄辉《曹友闻祠》一诗云:

卷地尘来可奈何,大旗风雨动关河。

荒林不辨将军树,古岭空传壮士歌。

深夜有人闻铁马,斜阳无事看金戈。

空江萧瑟英雄泪,流入岩石怨恨多。

六、红军鏖战剑门关

在川陕苏区时期(1932年12月—1935年5月),红军在金牛道上的剑门关与川军进行了一场浴血战斗。

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为了会合中央红军北上抗日,撤离了川陕苏区。剑门关是北上必经的险关:东西横亘数百里,绝壁倚天如剑,关口一线悬天,三层关楼,铁门紧闭,万夫莫开。民谣云:“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四川军阀邓锡侯为了堵截红军,指派宪兵司令刁文俊率四个团严密把守,精锐嫡系杨倬云团镇守关口。关口内外,层层防范,修筑工事,明碉暗堡,固如金汤。邓锡侯还抬来四万大洋作为奖赏。

4月1日,红军抢渡嘉陵江后,红四方面军总部副总指挥王树声制订了从东西南三面包围敌人的作战计划,由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主力部队担任攻击关口主峰的任务。战斗打响,红军先头部队小分队七名战士,化装成川兵由一农民带路,经金牛峡混入关口附近,消灭了守关哨兵。关楼上的敌人发现情况不妙,用机枪不断向下扫射。黄昏时分,小分队点燃拴在100多只山羊尾巴上的鞭炮,顿时火光冲天,响声不断,守护关外阵地的敌军纷纷外逃,红军顺利夺取了敌人关口外围据点。

接着,红军开始向敌主峰进攻。红九十三师二七四团二营担任主攻,调整了作战部署,炮兵瞄准目标轰击压住敌人火力,步兵发起冲锋,击中敌人主峰最后一个堡垒,红军战士把红旗高高插在大剑山主峰上。

剑门关守敌失去了制高点,杨倬云团一片混乱,几百残敌既不敢前进,又后退不得,挤在一条300多米长的槽沟里。红军将士冲向关槽,双方展开了肉搏战。敌团长杨倬云处在四面楚歌之境,绝望地跳下万丈深渊。

剑门关战斗结束,红军击溃川军两个团,全歼杨倬云团700余人,扫除了西进北上抗日的一大障碍,巩固了红军嘉陵江沿岸阵地。

第三节 苦力汗洒蜀道

蜀道上活动的人群中,苦力人数最多,且经常穿梭于古道,忙于生计。这些苦力中陆上有背二哥、轿夫,水上有船工。

一、陆路苦力压弯腰

旧时,崎岖的蜀道上,常见一群群苦力,头包白帕子,腿缠“人”字形裹腿,脚穿麻窝草鞋,背上背架子里的重物高出头顶,手持一根“丁”字形打杵子,这就是古道沿线古老的民间运输队——背二哥。

蜀道交通不便,行路难,古时山区百姓运送东西,全靠人力背运。随着社会发展,手工作坊兴起,人口增加,物流加快,背二哥成为山区运输主力。

背运是高危行业。背二哥身背重物,不是爬坡下坎,就是涉水过河。山区小道有些路段丛林密布,常有野兽出没,时有土匪拦路抢劫,又时有山体塌方,威胁力夫生命安全,故背二哥一般都结伴而行,互相帮助,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背运活长途跋涉,劳动强度大,体力消耗大,夏天汗流浃背,冬天手脚冻裂,易患腰酸腿痛的职业病。背二哥为了养家糊口,生活非常俭省,常自带口粮,合伙煮饭,泡菜下饭。夏天露宿路边,冬天住“鸡毛店”(简陋的集体大铺)。川陕盐道上的背盐儿睡的“千足床”,看了更叫人心酸难受。直径两丈多、中间有立柱的大圆床,睡时人头朝边缘,脚蹬中间木柱,呈放射状排列。为了省钱,一床30多人睡。

旧时,由于古道出行不便,所以出行代步的轿子、滑竿十分盛行,并形成一个职业。

轿子,按形制可分为二人抬——两肩各扛一扛,抬行平稳,四人抬——加“牛子”即两头带套绳的短杠,形成“工”字形抬法,俗称“四人大轿”。按功能分有:官轿,封建社会地方官员上任或外出视察时乘坐的一种特别的轿子,并配有轿班;花轿,装饰华丽,描龙绘凤,供妇女婚嫁之用;民间小轿,供民众出行使用。

轿子、滑竿一般都是两人操作,大小路都可以走。但讲究技巧,脚动身不动,换肩不停步,前后步调快慢一致,才能保持轿子、滑竿平稳安全。

轿夫苦力帮行大都是农村少地农民、城里无业人员参加。劳动十分辛苦,往往肩头磨烂,手脚掌磨出厚趼。有时,还被有权势的人拉去送客,干完苦活却分文不得。

二、水路苦力滩上爬

蜀道水路北有汉水,发源于陕西宁强,向东南流入湖北,在武汉汇入长江。南有嘉陵江,东西两源出于陕西凤县、甘肃天水,经广元、南充,在重庆汇入长江。

两江河沿岸有众多船工,一年四季无论寒冬酷暑,都生活、劳动在船上。江河多数地段滩多水急,甚至还有暗礁,更增大水上作业的风险。下水过滩,船只时而在浪尖,时而在波谷,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发生船毁人亡事故。船工们自喻为“在血盆里抓饭吃的人”。

船工拉纤十分辛劳。盛夏,河滩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船工们挂上纤绳,手脚着地,艰难爬行,放开喉咙、呼喊号子,挥汗如雨,背上晒起疱,脚上磨起趼;三九严寒,下水推船,江水刺骨;雨水季节,风雨迷住双眼。

船工住在船上,晚上停航,把船板拖整一下,铺上被子就睡,所以许多船工患有风湿病、关节炎等职业病。

第四节 蜀道物流兴旺

跨越西南、西北蜀道的开通,使古道成为最活跃、最繁忙的商贸线路。

蜀道商贸和转运始于汉。据史载,东汉永和三年(公元138年)出使西域的张骞在大夏看到中国四川出产的竹杖、布匹,后来得知这些东西是商人从身毒(今印度)买来的。这可以间接说明汉时巴蜀地方产品已经蜀道和南方丝路传到国外。

唐代国力强盛,交通发达,商业兴旺。首都长安城开辟东西二市,万商云集。不仅有国内巴蜀、荆襄等地客商,还有来自日本、印度、西亚地区一些国家的富豪巨商。四川蜀锦、川茶由景谷道、阴平道运到陇南。随着汉中、巴蜀物资运往京城长安的增多,为此专门开辟了一条褒斜新线。这时期,还开展边境贸易,以茶与北方游牧民族换马,初步形成“茶马互市”。

由于唐代商业发达,蜀道沿线出现了一批商业城市。除西安外,还有号称“西南大都会”的成都,和南方的扬州齐名,当时有“扬(州)一益(州,即成都)二”之称。古人这样描绘当时的商业盛况:“万井云错,百货川委。高车大马,决骤乎通衢。”(李良辰《蜀藻幽胜录》)金牛道上的蜀门广元水陆便捷,“驿铺相望,商贾云集”,进出物资络绎不绝。古诗云:“舟航日上下,车马不少闲。”(司马光《读书台》)广元成了剑门关外一大商业都会,有“四集之国”之称。蜀道水路上的南充,百姓卷入经商大潮,号称“小成都”。荔枝道上的达州,商业发展快,成了川北贸易要镇,是“四达之州”的宝地。

北宋时期,蜀道干线金牛道经营蜀茶、蜀锦的商人增多,朝廷于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下令,将剑门县隶属剑门关,在此增设征税机构,把住关口收商税,可见当时贸易盛极一时。

北宋末期,金人占据北方大片土地,京城南迁杭州,金牛道成了南宋在川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当时朝廷急需战马,特在成都设立茶马司,在秦州(今甘肃天水)设都大提举茶马司负责在川进行茶马交易。用四川茶叶到陕甘边区换回战马,转运至利州,再通过水路转运至南宋首都杭州。据《文献通考》等资料记载,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宣抚副使吴阶征发民夫转运米至利州15万斛。后又改募商人载西川米到兴州(略阳)、利州、阆州。后在三州设茶场。嘉定元年至嘉定十六年(公元1208—1224年)共16年时间,文州主管安蕃专官护送漕运大米共42.276万石(魏了翁《鹤山集》)。

南宋蜀道其他线路商贸也不断转运物资,发展商业。嘉陵道转运茶叶到陕西,漕运军粮至兴州、凤州,同时把马匹转运入川。米仓道及支线上的紫阳、大竹等地盐商秘密往来于川陕之间。当时盐业实行官营,为此官方会整顿盐业市场秩序,米仓道上摩崖上刻石记其事:“严禁私运食盐,违者治罪,举报者可得五十贯钱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