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天下蜀道
848900000016

第16章 蜀道回声响天下 (3)

南宋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朝廷命四川茶马道治茶马事,阴平道形成茶马交流盛会。古道上的碧口附近店铺栈房林立,形成川甘商贸货物集散地。绵州“控扼三州,舟车辐辏”,成为“水陆四冲”之物资转运枢纽。

明清川陕驿道多次整修,道路拓宽,可行二轿四马;同时开辟一些新道,如米仓道兴元南辟有大巴路、小巴路,为商贸快速转运创造了条件。从成都到京师单程仅需十六七天。官府转运,私商私运,纷纷取道川陕,驿道一派繁荣景象,故民谣云:“秦川道,翠柏天,商旅兵家密如烟。”由此形成物资专线转运线,景谷道就是当时著名的川甘马帮驮运道,大小巴路是巴、渠盐贩往返的线路。为了确保古道商业健康发展,地方政府还在米仓道上设置关卡,检查走私盐贩。明清时期,广元一带煤炭沿嘉陵江水路顺江而下运到阆(中)南(部)产盐区供煮盐用;而阆南产盐区生产的盐巴借返空船上运广元等川北各地供人民食用。据《四川盐政史》记载,近代嘉陵江阆南盐场至广元一带的盐船(每船载六七千斤)1000多只,广元每年要运约万吨煤至盐区,盐区要运3500吨食盐到川北。两地在历史上形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

抗日战争期间,作为水陆主干线的蜀道承担着国防军需物资、兵源、粮食外运的重任。据《四川文史资料集萃》(第三卷):蜀道水路嘉陵江抗战期间,合川至南充段进行疏通,增设绞滩站,增加码头,提高航运能力。

抗战期间新修了川陕公路(成都至宝鸡)、川甘公路(绵阳经江油至甘肃)。从陕、甘入川的物资主要有汽油、棉花、羊毛等,出川以粮食、茶叶为主,平均月运量数万吨。常有紧急运输任务,如1945年3月,在限期内150吨布匹要从广元和双石铺运至新疆。同年8月,又转运2000吨军品到各战区。1940年,在抗战的紧要关头,招商局、民生公司等合组水陆联运线。线路是从重庆沿嘉陵江行至阳平关,转陆路至宝鸡,再转西北各战区;或水路从重庆至广元,经川陕公路运至宝鸡。主要运石油、棉花、羊毛、食盐、粮食等军需物资,每月上下行运量约万吨。

抗战期间,为了解决汽油短缺的难题,组织大批人力、畜力板车进行运输。线路由广元经绵阳至成都,全程300多公里。从1940年开始,连续五年人力运送物资。蜀道,在抗战的各个时期转运物资,支援抗日,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节 诗画赞咏蜀道

蜀道美丽的风光,令历代无数文人雅士为之倾倒,并留下众多华章,丰富了蜀道的文化宝库。

在蜀道上观光、题咏的文人墨客有:南北朝的阴铿、庾信等;唐朝的李白、杜甫、岑参、元稹、杜牧、李商隐等;宋朝的文同、司马光、苏辙、陆游等;明朝的卢雍、杨慎、刘崇文等;清朝的王士祯、李化楠、李调元、张问陶等。

一、曹操石门题“ 衮雪”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县)人。众所周知,他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实在文学方面也颇有造诣。他一生勤奋好学,“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诗、书出众,才华横溢”。

曹操一生两次来过蜀道枢纽汉中。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他为与刘备争夺汉中而来。相传有一天,曹操来到汉中石门南褒河,见河中石头滚滚,水浪冲击,激起千层水花,状如“滚雪”。曹操见此情此景有感而发,在岸边石头上挥笔题写“衮雪”二字。有人问曹操“衮雪”之“衮”为何不加三点水,曹操听后笑曰:“江中之水多矣,何必画蛇添足?”后人有诗赞曰:“滚滚飞涛雪作窝,势如天上泻银河。浪花并作笔花舞,魏武精神万顷波。”

二、杜甫金牛道上感怀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人。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杜甫一贯热爱、同情人民,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史称“诗圣”。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关中闹饥荒,杜甫举家西行,先后客居秦州、同谷(甘肃成县)。这年年底,杜甫从成县起程经陕南宁强,沿金牛古道进入四川广元、剑阁至成都,靠朋友帮助在浣花溪畔建草堂定居。

杜甫避难蜀中,在古道沿途写下《五盘岭》、《龙门阁》、《飞仙阁》、《石柜阁》、《桔柏渡》等诗作。诗人一进川,就被雄伟的山川吸引而忘记疲劳,望见朝天凌空在绝壁上的栈道,赞叹不已,写下《五盘岭》诗:

五盘虽云险,山色佳有余。

仰凌栈道细,俯映江木疏。

杜甫来到天下雄关剑门关,见眼前一线天的关隘,惊呼成诗(《剑门》):

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

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

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

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

《剑门》成了咏颂剑门的传世佳作。

诗人历经千辛万苦,来到金牛道终点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好不容易修了一座茅屋安生。他在这里经营药圃,栽种芋粟,与农民交往,宁静地生活着。谁知有一年秋天起大风、下大雨,吹翻了他的茅屋,“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尽管一家人遭此悲惨的境遇,但杜甫想得更多、更远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宁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困苦中总想到“天下寒士”,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令后人敬佩赞叹。

三、李白醉写《蜀道难》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生长在绵州昌隆青莲乡。中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有《李太白文集》存世。

唐天宝初年,李白任供奉翰林,遭权贵谗毁,供职一年多,便离京城,回故乡蜀地。他从长安出发,经宝鸡,越秦岭,至凤州,走故道,经略阳,顺嘉陵江入川,他所经之地,正是秦塞蜀边高山峻岭地带。亲身经历雄关险巍、山崖峻峭的恶劣环境,亲眼所见万仞绝壁上凿孔架木、百步九折的凌空栈道,再加上失意的郁闷,更感到前途茫然,不知路在何处。一个人到驿站喝酒消消愁,谁知“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推窗,又见“云梯石栈”,满怀积郁,奋笔疾书,一气呵成《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全诗形象地概括了蜀道艰险的绝境。

李白采用古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曲名和杂言的句式,以夸张的手法、雄奇的语言倾情描写蜀道沿线山川的奇特、栈道的险阻和行路的艰难。在艺术上,《蜀道难》最能体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唐代诗人贺知章读后,称赞不已,称李白为“谪仙”。唐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里高度评价这首诗“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把自然神话、历史、现实融为一体,成为千古绝唱,名扬中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21世纪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记录人类史上“交通艰难阶段”的历史文献。

四、吴道子神绘嘉陵江

唐开元年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唐明皇见皇宫大同殿东壁上的已故山水画家李思训早年画的嘉陵山水画,虽说高雅,不免有陈旧之感;西壁呢,空荡荡的,似乎缺少点什么。为了点缀大唐盛事气氛,便想找个大画师再画一幅嘉陵江山水画。找谁呢?想来想去想到吴道子。

吴道子(约公元689—758年),又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幼时家贫,发奋攻书,从书法大家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20多岁绘画技巧成熟,崭露头角,选入宫中做画师。他创作了大量壁画,形象充满活力,“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奇踪异状,无一同者”,生动地反映了盛唐的繁荣。因此深受唐明皇的赏识,被授予“内教博士”、“宁王友”等职衔。

吴道子奉旨画嘉陵江,带着几个徒弟来到天府之国,选择了金牛道川北朝天具有代表性的江段住下来。时而拜访山民,听老人讲述朝天峡的美丽传说;时而翻看地方史志,吟诵古人咏赞嘉陵江的诗词;时而观看江上穿梭的木船,倾听震撼人心的船工号子;时而爬到山顶,俯瞰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时而小心行走在悬崖绝壁上的凌空栈道,体验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每天早、中、晚不同时段观看峡口气象万千的变化,反复仔细考察沿江两岸山势、地貌、岩层、水流,一一熟记在心,对描绘的事物达到胸有成竹的境界。三个月过去了,吴道子和徒弟一行打道回京。

唐明皇听说吴道子回京,喜出望外,立即召见,观看画稿。谁知吴道子却两手空空,大家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但见吴道子不惊不诧、不慌不忙地说:“皇上,臣无粉本,并记在心。”皇帝问他何时能画出来,吴道子满有把握地回答:“一天足矣。”

吴道子吩咐徒弟搭好架子,备几大盆墨水,面对大同殿西壁,略一思索,挥毫如流星,一鼓作气,不到半天工夫便勾勒出草图。稍加修改、打磨,气势宏伟、热情奔放的三百里嘉陵春色壁画就呈现在众人眼前。

唐明皇半信半疑走进大同殿,顿觉殿壁生辉,眼前一亮,再仔细瞧,只见云雨迷离,烟雾空蒙,意境深切,韵味无穷。唐明皇如入梦境,如痴如醉,不断点头击掌:“美哉!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也。”

吴道子的画具有丰厚的生活基础,他以饱满的热情、娴熟的技艺,开创了盛唐粗犷、雄伟的山水画风格。

五、陆游蜀道抒发爱国情

陆游(公元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爱国诗人。

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时任夔州通判的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入幕任宣抚使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职务。因此,陆游在川陕古蜀道上生活了九年,这是他在诗歌创作上收获颇丰的时期,故此后他把自己的全部诗作题名为《剑南诗稿》。

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春,陆游在从汉中到成都途中写了一首《山南行》,提到“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提出了以关中为根据地,收复中原的战略主张。想起40多年前的靖康之变,盼望金鼓齐鸣出征报国仇、雪国耻。谁知到了成都,抗金将领四川宣抚使王炎调离。他壮志未酬返回汉中,沿途见秦陇山河依旧,抗敌气势不壮,不免烦躁不安,忧心忡忡地表露(《归次汉中境上》):

遗虏孱孱宁远略,孤臣耿耿独私忧。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大散关,在宝鸡西大散岭上,是陈仓道上的军事要塞,秦蜀交通之孔道,曾是宋金对峙的前线。陆游感时忧世,谴责南宋当局坐失良机,未赶走金人,担心历史重演。

陆游本想在汉中抗金前线干一番事业,可是抗金复国的壮志未酬就被调去成都做闲官,心中不免郁闷,路过剑门,又遇蒙蒙细雨,一股无名愁绪涌上心头(《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唐代诗人有骑驴的习俗,如李白骑驴过华阴,李贺骑驴觅句。陆游立志杀敌的宏愿难以实现,只有在细雨中骑着驴,借自嘲抒发无奈,表述失意的情怀。陆游的诗,代表了南宋人民反侵略、雪耻辱的愿望和北定中原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