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天下蜀道
848900000029

第29章 多彩的蜀道文化 (2)

权力转移。武则天从当皇后到称帝,中间经过32年权力转移过程,如高宗患风眩和头痛疾病,不能视事,把政务交给武后代为处理,大权逐步转移到武后手里。

制造舆论。武则天多方寻求精神力量的支持,比如为女人当皇帝寻找理论根据,新注《大云经》,预言“汝(天女)将降生人间,成为女王”;并在全国宣传《大云经》,广建大云寺。

(四)辉煌期的女皇文化

武则天从帮助高宗处理政务到正式称帝,实际掌权近半个世纪。女皇执政期间,对唐朝前期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

政治民主。武则天在辅助高宗时,就提出了先进的政治主张《建言十二事》。执政期间,设置“铜匦”(意见箱),形成全国上下各抒己见的民主气氛。初行殿试,首创武举,荐贤仕能,任用官吏。执政期间,会聚许多兴邦治国人才。

经济发展。女皇重视农桑,薄赋徭。把农业收成好坏作为地方官主要考核内容。强调均田制,抑制兼并。执政期间,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为“开元盛世”打下基础。

边防巩固。女皇采用募兵、发奴等办法,增加兵源。倡导屯田,解决军粮长途运输难题。正确处理复杂的边疆问题,控制了西北地区,扩大了大唐帝国在天山南北的影响。

文化繁荣。女皇主持诗社,和群众唱和,开一代文风。组织编撰世界上第一部百科全书《文馆词林》等文化类书,颁布“则天文字”。

二、女皇次生文化

武则天从入宫当才人至登基称帝,形成了辉煌的女皇文化,随之产生一系列女皇的次生文化,如:

(一)女皇遗迹(址)

利州江潭,在嘉陵江皇泽寺南段。因江水回环,形成深潭,故名。相传武则天之母在此感孕后而生武则天。则天坝,利州都督府所在地,相传为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正月二十三,武则天诞生的地方。大明宫遗址,在西安北龙首原上。本名永安宫,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始建,宫殿区范围3.75公里,建有30余处殿、亭、观,是唐代的政治中心,武皇执政的地方。乾陵,位于西安西北乾县梁山上,依山修筑,是唐高宗和女皇的合葬墓,武则天的归宿地。

(二)女皇文物

蜀道沿线女皇文物主要有:唐刻武后真容石刻造像,在广元皇泽寺则天殿内,为皇泽寺镇寺之宝。石像高1.8米,做比丘尼状,头戴皇冠,身着佛装,神态端庄威严、安详。广政碑,20世纪50年代出土的石碑,现存皇泽寺内,碑文是研究武则天生年的重要实物资料。述圣纪碑,在乾陵朱雀门之西,高7.5米。碑文为武则天撰,8000余字,歌颂唐高宗的生平及政治武功。无字碑,位于乾陵朱雀门东,高7.53米,重百吨。

(三)女皇文艺

有关女皇的文艺作品浩如烟海,代表性作品分列如下。传记小说类:何贵编著的《武则天大传》,从社会人和自然人的双重性,较客观公正地评价武则天的一生;国外日本原百代著的五卷本、上百万字的《武则天》,是作者一生研究武则天的成果结晶,较全面、深刻地记述了武皇一生;林语堂著的《武则天传》,基本上对武则天持否定态度;广元本土作家李前秀著的长篇小说《武曌千秋》融历史、传说于一体,展现武周期间宫廷中的各种冲突与斗争;陈洋著的《解密武则天》,揭开武皇的姓名、出生时间等历史谜案。戏剧影视类:1959年越剧《则天大帝》上演,武则天首次以正面人物形象出现在舞台上;1960年,郭沫若话剧《武则天》发表,对武皇给予高度评价;冯宝宝饰武则天的香港电视剧《武则天》,轰动内地。

(四)与武则天有关的纪念性建筑物

皇泽寺,2005年扩建后,占地128亩,分寺庙仿建区和则天博物馆。仿建区以大佛楼为轴线,由山门、二圣殿、武氏家庙、亭台水榭组成。武则天博物馆分多功能厅、万象神宫等四个展厅。凤凰楼,在广元老城凤凰山山顶,为纪念武则天兴建的现代建筑物。状如凤凰,首南回望,寓意武则天眷恋故地;楼高42米,象征武则天执政42年;13层,象征武则天在利州生活13年。

第五节 旅游文化景观美

蜀道沿线自然和人文景观巧妙和谐地融为一体。旅游景点,多姿多彩、魅力无限,具有古、丽、奇、怪、雄、绿、红等特点。

古:古驿道(如金牛道、阴平道)、古关隘(如朝天关、七盘关等)、古寺庙(如皇泽寺、觉苑寺、七曲山大庙、宝光寺、报恩寺等)、古镇(如广元元坝区昭化古镇、平武南坝镇等)。古色古香,令人回味无穷。

丽:以清风明月峡为代表。峡口清风徐徐吹来,峡中绿水如茵,岸边山花飘香,风景优美,如梦如幻。

奇:江油武都的窦圌山,平地突兀三峰,似如上小下大的圆仓。三座峰排列呈“品”字形。

怪:如剑门关的石猴、石虎、石龙、石兔等怪石群。

雄:以剑门关为代表的雄关要隘。

绿:以翠云廊为代表,还有王朗、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等处苍松翠柏,使古道郁郁葱葱。

红:川陕苏区留存下来的红色景点,如红军战斗遗址、红军石刻标语等。

古道景观不仅五彩缤纷,而且品位、档次高。如: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成都武侯祠、广元皇泽寺、剑门蜀道大遗址、陕西勉县武侯祠墓等。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米仓山自然保护区等。

国家级森林公园有陕西周至境内楼关台森林公园等。

旅游红色经典有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苍溪县红军渡江纪念地等多处。

这些美景是蜀道旅游的精华,可组成多条精品旅游线路。

第六节 红色文化英雄美

川陕苏区时期(公元1932年12月—1935年4月),是战争多发年代。两年多时间,红四方面军利用蜀道险要地形,为保卫红色政权,进行大小战斗上百次。血与火的战斗,锤炼了光彩四射的红色文化,并为蜀道文化增添灿烂的光环。

红色文化以红军精神为灵魂,英雄群像为闪光点。

红色文化具有革命性、战斗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大动力。

一、 红军精神育英雄

两年多的浴血战斗,孕育了川陕苏区的红军精神,即“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基本内涵是: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共产主义信念;敢闯敢干、勇于牺牲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吃苦耐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开创新局面的集体主义精神(详见《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

川陕苏区红军践行红军精神,红军战士胸怀革命理想,目标明确,因此,他们的革命意志坚定,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英勇无畏,敢于斗争。反“围攻”,万众一心,坚如磐石;进攻战役,冲锋陷阵,势如破竹;攻克难关,勇往直前。红军气壮山河的高大的英雄群像,世代铭刻在苏区人民心间。

苏区男女老幼在红军精神感召下,个个为保卫红色政权而战斗不息。游击队、赤卫军清剿反动武装,维护苏区社会治安,配合红军作战;贫农团带领农民搞好农业生产,多交军粮,组织运输,担架支前;妇女为红军织布做军衣、做鞋袜;少先队捉拿逃亡土豪,参军扩红;儿童团站岗放哨。苏区人民吃苦耐劳、无私奉献。

红军撤离苏区后,还乡团卷土重来,苏区骨干、红军家属惨遭迫害。他们一身正气,死也不屈服。经过革命战争洗礼的苏区儿女,充满革命英雄主义的豪情。

二、宣传鼓动打先锋

中共川陕省委和红军非常重视宣传工作,要求“宣传工作要打先锋”。苏区宣传围绕中心任务,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

演戏。剧团深入基层,赶赴火线演出《土地革命》、《刘湘投江》等文明戏。

唱红歌。“鲜花队”(青年妇女唱歌队)在广场、街头演唱《送郎当红军》、《十把扇儿》等红歌。

刷标语。“粉笔队”在各处墙壁、门板上书写标语。

刻标语。“钻花队”(石匠)在崖边、碑石上刻标语。

发传单。“贴发队”到处散发、张贴布告、传单、报纸。

制木板标语。将木头锯成小木片、刨光、写上标语、涂上桐油,放入河中漂到各地。

喊话。组织人员到川军营地宣传苏区情况、红军好处,鼓励川军战士弃暗投明。

三、红军浴血川陕边

红军进入川陕边区,便遭到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围攻,战事连连。

反“三路围攻”。1933年春,川陕边区“剿匪督办”田颂尧投入38个团约6万兵力分左中右三路纵队进攻苏区。红军采用“收缩阵地”、“诱敌深入”的战略,历经4个月,歼敌1.4万,收复通、南、巴。

三次进攻战役。1933年8—10月,红军连续发动了仪 (陇)南(部)、营(山)渠(县)、宣(汉)达(县)三次进攻性战役,扩大了根据地,使川陕苏区成为全国第二大苏区。

反“六路围攻”。1933年10月,“剿匪”总司令刘湘,用20万兵力,配飞机18架,分六路进攻川陕苏区。苏区军民经10个月浴血战斗,毙敌6万、俘敌2万余人。

冲破“川陕会剿”。蒋介石到西安策划,对川陕苏区进行“会剿”。红军采取依托老区,收缩战线,发展新区,打击胡宗南的策略,先后发起广昭战役、陕南战役。为配合中央红军北上抗日,红四方面军主动撤离苏区。

四、红军胜迹遍苏区

战斗遗址,如苍溪的黄獚垭战斗遗址和红军渡遗址、剑阁的红军攻克剑门关遗址、万源市的万源保卫战遗址等。川陕省党政军机关遗址,最早在通江,后迁巴中,长征前移至旺苍坝。地方党政机关遗址,分布在各县苏驻地。

纪念场馆:纪念红军的广场如旺苍有纪红广场,剑阁有红军广场,利州区有红星公园等。

纪念性陈列馆:综合性的如巴中市巴州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专业性的如旺苍“中国红军城”陈列馆、旺苍木门镇的木门军事会议陈列馆、万源市的万源保卫战陈列馆。

馆藏红军文物:“马克思街”木匾,原悬挂于嘉陵县苏维埃政府保卫局大门,今存红军文化园。石刻标语“赤化全川”,今存木门军事会议陈列馆。

五、红色文艺花万朵

红色文艺包括红军传说、石刻标语、红军歌谣等。

红军传说:在川陕苏区广泛流传。196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大巴山的红军传说》专集,名篇有《“将军石”的由来》等。

红军石刻标语:红军组织石工巧用苏区崖壁、碑石,刻上永久性标语,留存大量政治、社会人文信息,具有较高的书刻艺术价值。这是红色文化的一大亮点,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汪小川赞曰:“钻字宣传队,风高魏武篇。”

红色歌谣:以鲜活、淳朴的语言,真挚深切的感情歌颂共产党、苏维埃和红军,约有千首,选编成册的有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编印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歌谣集》,上下两册,共计200余首;汉中地区艺术馆编的《陕南革命歌谣选》360余首,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