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天下蜀道
848900000003

第3章 千秋百代筑蜀道 (1)

蜀道沿途崇山峻岭,万丈深谷。我们的祖先以大无畏的精神和聪明智慧,历尽千辛万苦,才打通秦蜀之间的通道。蜀道究竟是如何开凿的呢?

第一节 蜀道开通的传说

一、五丁开凿金牛道

五丁开凿金牛道的传说千古流传,家喻户晓,并散见于历史文献。《蜀王本纪》云:“蜀王……猎于谷中,与惠王遇,惠王以金笥遗蜀王,王报以珍玩之物,物化为土。惠王怒。群臣贺曰:天奉我矣,王将得蜀土地。”

怎样灭蜀“得蜀土地”?秦王得知蜀王贪财,便想出一个妙计。《括地志》这样记载:“昔秦欲伐蜀,路无由入,乃刻石牛五头,置金于后,伪言此牛能屙金,以遗蜀,蜀侯贪,信之。令五丁来引牛,堑山堙谷,至之成都。”

五丁率众打通了古道,但系毛坯路,且多断头路,路不畅通。恰巧,蜀王在妃子死后,思念美女,秦王投其好色本性,表示送五个美女给蜀王。蜀王迫不及待,又令五丁整修好古道迎美女。谁知在迎送途中发生了变故。《华阳国志》云:“(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抴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今其山或名五丁冢。”

这几则文献记载,故事完整,塑造了三种性格鲜明的形象:一是征服自然的古代筑路英雄群像,一个是足智多谋的秦王,还有一个是贪财好色的蜀王。传说表述了先民开通蜀道付出的艰辛劳动和牺牲精神,并为古道的修建赋予了神奇的色彩。

除了传说,关于秦王伐蜀,史书上也有记载。秦王采用“石牛屙金”的妙计,引诱贪财的蜀王派人修路迎“金牛”最后导致亡国。显然,传说的产生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基础,并非无中生有。有专家认为,“民间传说可以说是劳动人民口传的历史”(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传说是另类鲜活的、真实的口传历史。特别是在古代,文献资料缺乏,传说是印证、补充历史不可缺少的资料。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上古之时,传说与历史混而不分。史实之中固不免有所缘饰,与传说无异。而传说之中亦往往有史实之素也,二者不可区分,此世界各国之所同也。”(《古史新证》)

二、众说纷纭话五丁

五丁是传说中的人物。五丁是谁,千百年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八种说法。

一是“部落说”。相传五丁是古代一个部落的名称。

二是“弃婴说”。相传四川有个玉妃溪,据《成都耆老传》载:“妃与五丁同生,父母弃之溪。后闻呱呱声,就视,乃一女一男。女即蜀妃,男即五丁。”

三是“成年男子说”。古代,成年男子称“丁”。所谓“五丁”就是五个成年男子。

四是“姓名说”。认为“五丁”是古代一个人的姓名,姓五名丁。

五是“大力士说”。认为五丁是一个虎背熊腰、体形高大、力大无比的大力士。《华阳国志》云:“九世有开明帝……时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

六是“头目说”。认为五丁是古代筑路队伍中的一个“包工头”。

七是“群体说”。认为五丁既不是“头目”,也不是姓名,而是一个集体的代名词,即一个不畏艰险、勇于创造的劳动群体。

八是“劳力编制说”。古代征集的大批筑路民工,为了便于管理、调配,仿历代军队“五五制式”,以五个民工编成一个小组。

其实,五丁是谁并不重要,应该说五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象征征服自然、不断开拓的民族精神,象征大智大勇、无私无畏的民族形象。

三、五丁遗迹遍古道

值得注意的一种现象是,与五丁开道相关的遗迹(址)遍布金牛古道沿线。

金牛驿:又名烈金坝,在金牛道起点陕西勉县。

石牛:在陕西宁强汉水源洞内,一巨石圆滑如牛背,故名。

五丁开山处:在宁强县五丁关上,现有一石碑。

五丁山:在宁强县东北20公里处。

五丁峡:即金牛峡,在五丁山下口。相传“石牛屙金”的故事便发生在此处。

五丁关:宁强南沙河入秦的第一道关口。两山对峙,仅容一人一骑通过。相传五丁开道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金牛驿:在宁强东北30公里处。

五丁路:街道名,在广元城区东坝。

石牛路:街道名,在广元城区上西坝。

五子山:又名五指山,在剑阁盐店西,“五峰东西锐立若五指”(《五指山龙王庙碑记》),相传为五丁的化身。

剑门关:在剑阁县剑门镇。两山对峙,中间有一条长500米的通道。相传是五丁用利剑开凿的古关口,其状如门,故名剑门关。

金牛峡:在剑门关内剑溪河西岸,是一条三公里长的峡谷。

五丁开山雕塑:在剑阁剑门关。

五妇山:在梓潼县北六公里处,相传是五丁力士拖蟒崩山之处。

石牛堡:又名石牛铺,在梓潼石牛镇南端,卧龙山之东。现存卧式一点五米长的巨型石牛圆雕及《石牛堡碑记》。传说五丁和美女被压在山下后,金牛南跑几十公里后变成了一头石牛。

五丁冢:在梓潼。相传五丁被压死的地方,山裂后成了五座山峰。

五妇冢:在梓潼北。相传为五个美女被压死的地方。古有五妇神庙。

剑泉:在梓潼北金牛道旁。相传五丁拖巨蟒时,宝剑掉在路边,化作一泓清泉,宝剑隐没在泉水里。

五丁祠:在梓潼剑泉东。

五妇村:在江油云集乡。

金牛坝:在金牛道终点成都西郊。相传金牛运到蜀国不屙金,便被抛在田坝里。

金牛公园:在成都,园内有铜制金牛一条,长五米,高三米。

五丁路、金牛大道:街道名,在成都西郊。

显然,这些地名、遗迹,是广大百姓对开通古蜀道祖先的崇敬和怀念,五丁形象将千秋万代深刻在人民心中。

第二节 千难万险筑蜀道

“秦蜀崇山,旅途畏艰,先秦修栈,历时千年。”(金牛道上朝天军师庙《录事》碑文)

蜀道工程艰巨宏大,当时生产力低下,劳动工具原始落后,筑路持续时间长久。蜀道开凿和整修经历了漫长的阶段。

一、蜀道的雏形阶段

从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来看,至少在一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便在蜀道沿线从事渔猎和原始农业活动。考古发掘也证明,沿蜀道一些城市如西安、汉中、广元、绵阳、成都等是中国经济较发达的区域之一。有人类活动,便少不了行走、往来。比如下地耕作或出外放牧、打猎,自然而然地踩踏出一条条人行小道。后来,相邻群众往来或交易,踩出的小道更多,正如鲁迅所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种个人或群体行为踩出的路,都是粗坯小道。褒斜道上有一小地名叫“手扒岩”,相传是古人砍柴伐木时手攀足踩一步步走出来的小道。这些小道古称“隙路”,都系断头路,且多短途,算是蜀道的雏形吧。

二、蜀道的发现阶段

最早较规范的蜀道是怎样被发现和利用的呢?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武王伐殷,巴人助焉。”《史记·周本纪》也有类似的记录,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诸侯兵会者四千乘”,诸侯中就有巴蜀的“矛”、“微”等诸侯国参与。即是说,在3000年前,秦蜀之间就有可供行军的小道了。甲骨文中有“周王伐蜀”的记载,《史记》收录了“蜀人来朝”等史料,也说明春秋前秦蜀之间已有小道相互往来,至少证明有人发现了这些短途小道并开始利用。

三、蜀道的成型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