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天下蜀道
848900000006

第6章 蜀道线路几多条 (1)

蜀道是由秦入蜀或由蜀入秦道路的总称,它由多条线路组成。就方位而言有南北栈之分,汉中以南为南栈,又叫蜀栈,如金牛道、阴平道等;汉中以北叫北栈,又称为秦栈,如褒斜道、陈仓道等。就道路的形态而言有陆路、水路之分;从在交通史上的地位、作用方面而言有干线、支线、间线(连接线)之分。

第一节 蜀道之主干线

蜀道上之主干线有两条,即南栈上的金牛道和北栈上的褒斜道。两条干线相接,便形成西安至成都的千里大通道。

一、钩山带河金牛道

在莽莽的秦蜀之间,有一条古老而又神秘的古道叫金牛道。

金牛道的开凿始于战国中期。相传秦惠王采用“石牛屙金”的计谋,打通了秦蜀之间的道路,乘机灭了蜀国,故后人把这条古道取名“金牛道”或“石牛道”。南北朝以前,为了避开七盘、朝天天险,金牛道线路走向为:陕西勉县起,经古阳平关、金山寺、白水关、水磨沟、三堆、葭萌、剑门关、武连驿、梓潼、涪城到成都。后经几代劳动者的拓宽、整修、加固,南北朝后金牛道基本定型,其线路是:从陕西勉县金牛峡,入宁强五丁峡,进入川陕交界的七盘关,经四川朝天,顺嘉陵江向西南至葭萌,上剑门关,到梓潼而后经绵阳、德阳到蜀道终点成都,全长500多公里。金牛道上梓潼七曲山有一座“送险亭”,这是蜀道“坡去平来”的地理标志,即由此出川,关山万重;由此入川,一马平川。

金牛道沿线钩山带河,连山险境,特别是广元朝天至剑阁、梓潼这一路段,高山入云,百步九折,正如李白感叹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难》)。几十座雄关要隘,犹如铁锁,紧锁金牛道。天下雄关剑门“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杜甫《剑门》)。许多地段,石壁陡立,无路可走,只好凿孔架木,形成一条蜿蜒曲折的空中走廊。“栈道连空,极天下之至险”(《方舆览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这便是金牛道的真实写照。

关隘重重的金牛道,成为历史上各路豪杰争夺的军事要地,千百年来烽火不断,风云激荡。战国时期,秦王从古道进军,一举灭蜀。三国纷争,刘备屯兵于葭萌;诸葛亮在筹笔驿策划北伐,数次在古道上奔驰;姜维拒钟会于剑门;诸葛瞻父子魂壮绵竹关;南宋利州经略史刘子羽计退金兵;驻扎利州的宋将、御前诸军统制曹友闻迎战蒙军血染古道;明清至民国,张献忠智取朱家寨;红军攻克剑门关;人民解放军从金牛古道入川,解放天府,解放大西南。金牛道先后发生大小战事100余次。古道见证历史,记录时代风云,故古人云:“蜀中有事,千里金牛道皆成战场。”

金牛古道经过历代战争洗礼,留下无数历史遗迹;又因道路艰险,商旅和官员为求心理平衡,助资刻佛,故金牛道沿途摩崖石窟、名庙胜寺,如串串明珠,撒满古道:石刻长廊千佛崖、女皇祀庙皇泽寺、壁画瑰宝觉苑寺、古建筑群梓潼大庙、雄冠天府的德阳文庙……历代文人李白、杜甫、陆游、文同、李调元等足迹遍古道,留下无数华章。古道的沃土,孕育了名人,利州走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昌隆走出一代诗仙李太白。这一切,展示了金牛道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道文化。

二、“云栈着险”褒斜道

在秦岭大山中,有一条从关中平原通往汉中盆地的古道叫褒斜道,亦名谷道、鸟道、孔道、官道。这是古代连接咸阳、汉中、巴蜀的主要通道,蜀道北栈的主干线。

褒斜道因沿褒斜二水而得名。北口在陕西眉县西南,沿斜水经太白、留坝两县,循褒水至褒城县北,全长400余公里。这是一条水陆并行的古道。《史记·河渠书》云:“沿褒水通沔,斜水过渭,皆可行船漕。”

褒斜道开凿早,远在战国中期,就有人在褒斜谷上凿石架木修栈道。《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巴蜀……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秦之后,楚汉相争,刘邦被迫退到汉中时,烧了此道,到了汉武帝时才恢复。《史记·河渠书》记其事:“‘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里。”东汉明帝永平六年至九年(公元63—66年),进行一次大规模整修,组织民工76万人次,历时四年,筑路125公里,作桥阁623间。古道有一段重峦叠嶂,悬崖壁立,车马无法循崖绕行,于是公元1世纪汉中郡组织能工巧匠,采用“火焚水激”法,历时四年,开凿了一条长16米多的石门。近代外国一专家说:“世界上最早用人工开凿的穿山隧道,出在中国的陕西褒城。”指的就是褒斜道上的石门。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高度评价褒斜道,不愧是仅次于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我国古代第三大建筑奇迹。

褒斜古道蜿蜒起伏于重峦叠嶂的峡谷之中,沿途道路凌空,极天下之险。正如唐代诗人薛能描绘的“十驿褒斜到处慵,眼前常似接灵踪”(《褒斜道中》)。特别是从褒城过七盘岭至青桥驿这段,夹江两岸,壁立千仞,道左立一石碑,上刻“云栈着险”四个大字,提醒行人注意安全。

褒斜古道以险著称,历代兵戈不断。秦惠王伐蜀就是从褒斜道进军,取金牛道灭蜀的。东汉末年,张鲁断绝峡谷,使汉中不通,自称汉宁王。三国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从斜谷出兵。后梁太祖开平四年(公元910年),前蜀汉中守将唐道袭利用斜谷伏兵,截击岐王刘俊之败兵。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金兵由褒斜谷出兵至汉中,被宋将吴阶等打得落花流水。

石门开通后,洞内记录和赞颂这一伟大工程的摩崖石刻不断出现。后人将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刻的《石门颂》和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所刻之《石门铭》为代表的13通石刻,概称为“石门汉魏十三品”,是褒斜古道留存下来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中国古代交通最早的珍稀实物凭证,历来为考古学家、书法家所推崇,被誉为“中华翰墨十三品”。

第二节 蜀道南栈之支线

蜀道南栈支线有阴平道、米仓道、嘉陵道、荔枝道、嘉陵江水路等。

一、摩天接地阴平道

古代西北入蜀的捷道——阴平道,从甘肃武都,经文县至四川青川,越过摩天岭到平武,避开剑门天险,过江油,抵绵阳和金牛道交会,全长260多公里。此道贯穿古阴平郡,故名。

阴平道系汉武帝为开发西南而开凿的。三国时进行了整修。南宋开辟了摩天岭栈道计12程。明代对秦陇及龙安(平武)一带进行大规模整治。清雍正年间,文县至青川路段扩建为人力运输大道。

古道沿线陡峰插天,幽谷深涧,荒无人烟。《阴平道上歌》惊叹其险:“阴平鸟道接天斜,萃律连峰日月遮,幽深九曲盘丘壑,险迹堪称冠蜀川。”特别是摩天岭至平武一带,小道险且窄,有“左担道”之称。因为其地形险要,才使兵家施展出出奇制胜之术。三国时,诸葛亮看中了古道上的摩天关、江油关,在此两处设防建卡,重兵把守,蜀汉边关多年平安无事。诸葛亮死后,防御减弱,雄关形同虚设。魏将邓艾久攻剑门关不克,便掉头涉险出奇,从摩天关关口裹毡推转而下,取江油关,破绵竹关,围成都,迫使后主投降,蜀汉亡。从此,阴平古道名声大震。

南宋时开辟青云岭栈道至成都,以雅安的茶叶交换西北的骡马,古道成为茶马交流会址,繁华一时。

阴平古道风景名胜繁多:武都有水帘洞;文县有晴霓瀑布;平武有报恩寺、江油关、王朗自然保护区;青川有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落衣沟、打箭坪、磨刀石等三国遗迹;江油有李白故址、窦圌山、红军纪念碑等。

二、“危峰峻壑”米仓道

米仓道,北起陕南汉中,翻越大巴山、小巴山(米仓山),跨孤云、两角奇峰,经南江皇柏林至巴中。因主要穿过米仓山,故名。全长300多公里。

米仓道始建于秦汉,途经孤云、两角两座大山。山路极其险峻难走,从山脚到达山顶,需步行三日。《玉堂闲话》谓:“危峰峻壑,猿径鸟道,路眠野宿,杜绝人烟。鹫兽成群,食啖行旅,行者结余辈,少壮同行。”深藏于险山恶水,荒无人烟、野兽出没的古道却奇迹般地留下雅士、文人的踪影。楚汉之争,韩信“亡楚归汉”,投靠刘邦未被重用,便不辞而别,由米仓道南下巴蜀,行至孤云山,因寒溪涨水止步,才被国相萧何追上,助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射洪才子陈子昂由此道进京赶考中进士,开一代诗风。昌隆少年李白漫游米仓古道,留下哀怨的《巴女词》。

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唐僖宗为避农民起义军由米仓道逃入蜀,带来一些佛像式样,为南龛石窟的开凿提供了借鉴。被贬为巴中刺史的严武,在巴中南龛新造龙宫,为地方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