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天下蜀道
848900000008

第8章 蜀道线路几多条 (3)

陈仓道南段叫连云栈道,因沿途系高山区,云烟缭绕,行人往来如在云中,故名。北魏时褒斜道北段不能通行,所以才修连云栈道把褒斜道和陈仓道连接起来,连云栈道便成了陈仓道的一段。此段栈道以险奇著称,诗人云:“百道争飞天外瀑,千峰乱插马头云。”(沈廉《入连云栈》)沿线风光迷人,长10多公里的心红峡,山崖对峙,群峰插云,飞瀑悬挂,宛如山水画卷。峡中岩上有岳飞后代题写的“心红峡”三个大字,还有“长虹饮涧”、“云栈第一佳处”等摩崖石刻。

陈仓道上的主要名胜古迹有:炎帝祀祠神农祠、秦蜀咽喉大散关、张三丰修道处金台观、姜太公钓鱼处钓鱼台等。

三、险阻曲折傥骆道

蜀道北栈支线傥骆道是古代关中至汉中捷径的交通要道。《唐书·地理志》:“兴道有骆道路,南口曰傥谷,北口曰骆谷。”南口傥谷在今陕西洋县北,北口骆谷在陕西周至县西南。全长200余公里。线路是周至县经华阳镇、洋县、城固至汉中。因这条古道沿傥水、骆水河谷,故名傥骆道。

傥骆道在汉魏时期就有小道存在。年久破损严重,唐代进行修复,《元和志》记载:“(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开骆谷道以通梁州。”这是在旧道的基础上改扩建的,修复里程136里。

傥骆道沿线以险阻曲折著称,其中秦岭主峰一段最为险峻,即便那些勇猛的武将有时也望路哀叹止步,可见此道比登天还难。后来进行整修,沿途设置驿站,只有肩负特殊使命的大将,或是人们在事关生死存亡、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冒险闯此道。如唐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唐德宗因被叛军所迫,从乾县到周至转傥骆道到汉中避难;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攻破长安,唐僖宗为了活命,被迫从傥骆道转米仓道慌忙逃到四川。五代以后,傥骆道逐渐荒塞。

傥骆道沿途名胜古迹众多,周至县有说经的楼观台;洋县有蔡伦墓、拥有巨幅壁画的良马寺、藏经书的智果寺;城固县汉代古迹较集中,著名的有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墓、汉太尉李固墓、汉丞相萧何纪念墓。

四、“重岗绝涧”子午道

蜀道北栈最东的一条支线叫子午道。古人谓:子,北方也;午,南方也。又有人认为:秦岭为南北分界,北为子,南为午。这条古道,北口在长安县子午镇南沣谷口进山,穿越秦岭,沿子午河、洵水河谷,南口在西乡县,故名子午道。全长330多公里。

子午道的路基古已有之。王莽篡汉时,组织人役,扩展开拓为官道。《汉书·王莽传》记载,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秋,(王)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意思是说,王莽的女儿被立为皇后,于是想做善事,才修通了从长安至西乡的子午道。

子午道沿线有子午河,大小山谷70余座,山谷间仅有小径互通,地形十分复杂。《洋州志》云:“子谷骆谷两路,重岗绝涧,危岩乱石,自古为形胜之地。”因地形艰险,启发军事家们突发奇想。据史载,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时研究进兵策略,大将魏延献计:自己领兵,从褒城出发,由子午谷抵长安;请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到长安会师,后人称“子午谷奇谋”。可惜诸葛亮未予采纳,应该说这是诸葛亮的失误。后来钟会伐蜀,子午道是其进军路线之一。

东晋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桓温伐前秦,遣司马勋出子午道袭击长安。宋金对峙时期,南宋在子午谷口立堡寨,在散关屯兵,以防备金人偷袭。

子午道因地理位置偏东,翻越大山过多,唐以后,在褒斜道受阻不通的情况下才会启用。这条古道变成了一条备用道。

子午道沿线著名的名胜古迹有:丰镐古文化遗址、明建文帝隐居地建文岩、子午栈道遗址、伊斯兰教清真寺鹿龄寺、西乡李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等。

第四节 蜀道之连接线

古蜀道上的主干线、重要支线大都呈南北走向,于是陆续开辟了一些备用线把相关线路连接起来,使南北栈道形成一个交通网。

一、备用线巴利驿道

巴(州)利(州)驿道,是指从巴州(巴中),经木门、旺苍坝、尖场子(白水)至利州(广元)的古道,全长200多公里。西连金牛道,东接米仓道。

巴利驿道大约在隋唐时期就已开辟,唐朝便开始利用了。相传,彰怀太子李贤被发配巴州,途经利州东部木门时,因怀念父母,便在附近巨石上刻了许多佛像;还把随身携带的经书放在石头上翻晒,故留存“晒经石”遗迹。由此推算,巴利驿道至迟在唐代便开通了。

巴利驿道是蜀道南栈的一条重要连接线,在历史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如宋朝北方大片土地被金人占领,首都由汴梁迁到临安(杭州),南宋政权偏安一隅。四川特别是川北,成为南宋物资保障供应的主要基地之一。利州也成为物资集散转运地,顺嘉陵江入长江再转京杭运河,长途跋涉运至南宋首都。可以说巴利驿道是南宋政权的生命线之一。宋至明清,农民起义军与封建统治者常争夺蜀道,剑门关等处交通要冲经常受到严重破坏,造成金牛古道交通中断,由陕入川物资只好通过巴利驿道、潼川支线绕道转运到成都。巴利驿道成为沟通蜀道南北栈的唯一备用线。

巴利驿道是一条古今文化长廊:古镇有广元市利州区的嘉陵镇、旺苍县的嘉川镇、巴中的恩阳镇;古关有旺苍坝的百丈关;古迹有巴中南龛摩崖造像、利州区的千佛崖造像;红色景观有巴中、旺苍川陕苏区首府遗址,广元市利州区的红军文化园等。

二、备用线潼川支线

潼川支线线路有两种说法:一说从巴州起,经阆中、盐亭、三台至广汉,全长680多公里,东北至巴州接米仓道,西南至广汉连金牛道;另一说是从昭化分路,经阆中、南部、盐亭、三台、中江至德阳,南北接金牛道。这两条线路,均避开剑门天险,绕道到成都。

为何命名为潼川支线?潼川,即潼川府,今三台县,系唐朝东川节度使的治所,为当时的名镇,故以潼川命名。

有关潼川支线的启用时间也有两种说法:一说唐至德年间(公元756—758年),另一说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

潼川支线沿途古文化遗址较多,如广汉三星堆遗址、盐亭嫘祖文化遗址、三台天台山郪王城遗址等。

三、陇蜀咽喉景谷道

景谷道因古道上的景谷县而得名。《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广汉郡之白水县曰景谷……城西有景谷路通文州。”景谷路即景谷道,其线路是:西起甘肃文县,沿白龙江东岸,经碧口,南下至四川青川沙州,全长130公里。这条线路西北接阴平道、南经马鸣阁道至葭萌连金牛道。

景谷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据《文县志》记载,景谷道上玉垒桥,旧有碑刻“陇蜀咽喉”。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看中了这块军事要地,特派高沛、杨怀率三万精兵镇守古道上的白水关。刘备军师法正以战略家眼光认为“鱼腹(奉节)、关头(白水关)为益州福祸之门”(《三国志·法正传》),后刘备取益州,先杀高沛、杨怀。诸葛亮夺取天水郡、五伐中原,姜维屯兵沓中,军旅往来,多由马鸣阁道经景谷道到秦陇诸郡。邓艾奇取成都灭蜀汉,也是由景谷道转入阴平道的。

景谷道除具有军事战略意义外,还是川甘边区的贸易线。汉唐时期,四川蜀锦、川茶由这条古道运到陇南。明清至民国,陇南文县碧口、川北中坝镇兴起,景谷道上商贾马帮不绝,形成著名的川甘驮运道。

四、神奇的马鸣阁道

马鸣阁道西起白水关(青川永红)沿白龙江东岸至葭萌关,全长60公里。其名称来源有二:一说古道内的鲁班峡水流湍急,声如马嘶,故名;另一说,古道终点有个小地名叫三堆,古名马鸣阁,因有此名。

这条古道沿线山高水深,悬崖绝壁,险谷神奇。飞鹅峡、鲁班峡、观音峡……一个接一个;葭萌关、白水关……关卡林立。且地理位置显要,西北接景谷道,连阴平道,东南接金牛道,交通便捷。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看中了这块宝地,精心打造成北伐曹魏的战略线路,架设了飞鹅峡栈道,选择鲁班峡之大高山,建立屯兵、积粮的后勤基地,着手研究制作木牛流马,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诸葛亮利用这条古道出奇制胜,大显身手,取阴平,战武都,取汉阳(天水),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故《昭化县志》云:“侯(诸葛亮)五伐中原,军旅往来,皆由马鸣阁经过。”由此可见,马鸣阁道在三国时期已名噪一时。

第五节 蜀道上之交通枢纽

蜀道有陆路,又有水路,有些陆路路段和水路并行,如:褒斜道上段和下段有斜水、褒水水路;金牛道(勉县至昭化段)有嘉陵江水路;傥骆道沿线有傥水和骆水水路;景谷道和马鸣阁道与白龙江并行。

蜀道水陆并行,多种线路共存,组成了跨川、陕、甘、渝四省市的古代大型交通网络。汉中、利州(广元)、巴州(巴中)分别形成古蜀道交通枢纽。

汉中,北有秦岭,南临巴山,地处汉中盆地,居汉水中游。地势险要,为军事重镇。汉中地处蜀道中心,北有陈仓、褒斜、傥骆等古道,南有金牛、米仓线路,是古蜀道南北栈交通的枢纽。

利州地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背靠秦岭、南控剑门,素有“蜀门重镇”、“全蜀咽喉”之称。西魏和梁国争夺四川,因连战连胜,遂更名为“利州”,取战事顺利之意。古之利州元初设广元路、广元府,取“广配乾坤,元归宗主”两句的首字,广元之名由此而来。广元处蜀道南栈中心,金牛道、嘉陵道、景谷道、马鸣阁道、巴利驿道、嘉陵江水道在这里会聚。利州是古蜀道南栈的交通枢纽之一。

巴州,地处巴山南麓,是古代巴人聚居之地,取古巴国为名。巴州,是米仓、巴利、潼川三条古蜀道线路的交会点,古蜀道南栈交通枢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