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天下蜀道
848900000009

第9章 邮驿大道通秦蜀

“一驿过一驿,驿马如流星。”这是唐代诗人岑参形容古驿道快马飞奔传递公文的诗句。

蜀道交通不仅是古代战争期间运送兵马辎重的通道,经过改造后还是官方传递文书的驿道。沿途设立驿站、驿铺、邮亭、车马站,建立交通邮驿管理制度,开展邮递业务,在中国邮政史上留下重彩一笔。

第一节 蜀道上的驿道建设

驿道是专为官方传递文书、军令而开辟的道路。古代蜀道栈道和驿道建设并重。驿道分陆驿、水驿、水陆驿三大类型。

驿道建设标准要求很高,规定“道宽五十步,三丈而树,稳以金椎,树以青松”(《汉书·贾山传》)。驿道工程艰巨、费力。乾隆《昭化县志》这样记载县令陈馀庆修路之法:“凡自然石偏坡滑跌者,即石凿梯正之;自然石挺出梗路者,铲平之;石壁石包有子母石俗谓之麻渣石,非锤斧所能凿石,以火烧煅令热,沃之以醋,俟其爆酥,铲之。”总之,要求路面要有一定宽度且平整。

蜀道上的驿道建设很早。秦代时便以咸阳为中心,向四方修驿道、开邮路,其中一条便穿越褒斜、金牛道直通成都。

汉代以长安为起点,开辟了一条通西南夷、四川等地的邮驿大道。

唐代因国力强、疆域广,驿道四通八达。除陆路外,还有水路、水陆兼半路,并修通了川陕驿道,其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兴元府(汉中)、利州(广元)、剑南道剑州(剑阁)、绵州(绵阳)、汉州(广汉)至成都,驿程1000公里。

北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金牛道入川路段阁栈损毁严重,陕西凤州团练使张日军率众历经数年修复。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利州转运使李虞卿对金牛道旧线路进行整治,从利州至凤州作邮亭、馆房383间。

元代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任广元路总管府达鲁花赤之职的尕尔只,主持维修改造北上秦陇的驿道。

元代驿道每隔15公里设一站,每隔60公里附设馆舍。

明代,建立征用沿途民户养护驿道制度。明正德年间(公元1515—1519年),剑州知州李璧沿驿道以石铺路,就势置桥,并植行道树10万余株。这时期的川陕驿道线路从锦官驿(成都)起经广汉马驿(汉州)、皇华马驿(潼川)、云溪马驿(盐亭)、柳边马驿(南部县西)、锦屏水马驿(保宁城外)、问津水马驿(广元)、沙河神宣二军站、陕西宁强黄坝驿……

清康熙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公元1688—1690年),四川巡抚葛尔图组织人力对剑门驿道进行大规模整修:石墙垒埂,开沟利水,转弯处加宽路面,对险道和旧道进行改造。清代川陕驿路由原走潼川、保宁、广元一线改取剑门一线,即经旌阳驿(德阳)、新铺驿(绵州南)、上亭驿(梓潼北)、武连驿(剑州南)、剑门驿、昭化驿、问津驿(广元)、陕西汉中至长安。

清代还设有水驿路。线路是沿嘉陵江而下,经九井驿、筹笔驿、朝天驿、问津驿、桔柏驿、虎跳驿、苍溪驿……

第二节 驿道上的邮运邮递

邮运邮递始于西汉,开始设驿站,大道15公里一驿,一般道5公里设一亭。邮驿工具主要是车和马。

唐代驿道四通八达,邮驿工具增加船舶。15公里设一驿站。

宋代邮驿工作,由兵部管辖。军邮组织分“步递”、“马递”、“急递铺”。“急递铺”为昼夜接力传递,邮递上路,白天摇铃、夜晚举火,其他车马行人立即让道。

元代邮驿分三类:“驿站”(传递一般文书)、“急递铺”(传递朝廷和省级官方文书)、“海青站”(专门传递军事文书)。传递文书人员凭符券到驿铺住宿。

明代邮政出现民办的民信组织“麻乡约”。明初,湖广麻城移民入川。他们出于思乡,每年聚会,就派一名代表返乡,传书带款,故名。

清代驿铺里程基本定型:一般15公里一驿,5公里一铺。

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蜀道沿线各县纷纷兴办大清邮政。清代蜀道四川境内驿道上的驿铺备有四人轿,供地方官员出行用。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大清邮政”改为“中国邮政”。撤销驿站,驿道改为邮路。

第三节 驿铺的设施和管理

驿铺,是驿道上设立的站铺,是冠盖车马、通信邮马、传递军情的专门设施,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铺,专供长途的商旅、行人歇脚之地。

驿铺设施完善。一般驿铺里建有驿舍、亭阁,备有车马、食厨,便于官员和邮递人员住宿、休息。有的地方设人马分开的驿站,如昭化一带的驿站就是这样,官兵住宿地点在葭萌驿(今元坝区柏林沟镇),骡马则拴在歇马驿。驿铺人员配备各朝不同,元代每铺配6至16人,清代每驿配驿马30匹、马夫15名。主要管理人员是驿丞,一般配有事务、管理、司兵、马夫、厨师等人员。水驿(航运)还配有水手、桡夫等。

驿铺管理制度严格。驿铺对官员往来、公文传递、驿马的使用都有明确的规定。文武官员,按品级接待。一般行人,凭证通过。宋开宝年间(公元968—976年),规定“举人上京会试,由府县发给证明,沿途由驿站安排食宿”。明嘉靖时期规定:“凡过往公差使臣只许应付一天。……凡给夫马,具要一程送一程,不许中途候接。若有作威凌辱下官,刑笞夫卒,故违规章者,上提题参。”清雍正年间还对驿马使用作出规定:“严禁地方官员以私事及上司差役,擅动驿马,逢迎应付之事,滥派滥应必受处分。”(《剑阁历史年表》)铺骑每铺换马,数铺换人,采用接力传递。

第四节 驿铺逸事趣闻多

古驿铺,帝王将相、商贾、文人墨客、凡夫俗子往来不绝,茶余饭后,吹壳子、摆龙门阵,留下许多具有传奇色彩的传说故事、逸事趣闻。

朝天驿,古名飞霞岭,位于嘉陵江边。相传,古时候,有条孽龙兴风作浪,洪水泛滥,淹没庄稼,淹死百姓。二郎神为民除害,穷追不舍,打得孽龙屁滚尿流,最后四脚朝天,呜呼哀哉。后人因此把飞霞岭改为“朝天”。

葭萌驿,即今昭化古城。话说后蜀亡国,贵妃花蕊夫人也随皇帝、后宫人等一起从成都沿金牛道被押往东京汴梁。她心力交瘁,来到葭萌驿休息片刻。亡国之痛涌上心头,为了抒发君妃同为囚徒之悲,花蕊夫人挥笔在驿站墙壁上题写了《采桑子》词:“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三千宫女皆花貌,共斗婵娟,髻学朝天,今日谁知是谶言!”字字哀怨悲切,如泣如诉。相传因军骑催行上路,花蕊夫人只写了上阕,下阕系后人续写。

虎跳驿,嘉陵江水驿。传说古代嘉陵江边森林密布,野兽出没,常伤害百姓。有只老虎想到峨眉山上去学道,拯救百姓。但眼前大江阻隔,怎么办呢?老虎想了个妙计,从山上掀下一块巨石,横立江中作为跳墩,大吼一声“学道去也!”跳到对岸。后来,老虎学道归来,百姓有难时常去搭救。百姓敬重老虎,把这个地方取名为“虎跳”。

三堆铺,即今三堆镇。三块巨石耸立在白龙江边,一块在岸边,一块横卧在沙滩上,还有一块屹立在江中。相传很早以前,这里干旱,二郎神为了解决人畜用水,决定以石堵江造湖。于是到山上挖了三块巨石,肩挑两块大石头,掌上托起一石。在运石途中,一个老太问他挑的啥,他说是猪。老太说“不是猪,是石头”,因此破了二郎神的法术。二郎神慌了手脚,肩上挑的、掌心上托的大块石头滑下来,形成今天看到的呈“丁”字形排列的三块巨石。

蜀道上的驿铺得名也非常有趣。如:

筹笔驿,原名平江坝,秦汉古驿站。因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此设军中帐,运筹北伐战略,并撰写《后出师表》,故名。

沙河驿,在朝天南,隋唐叫“金娥驿”。后因大河涨水常有淤泥,故改名“沙河驿”。

望云铺,秦汉古驿,古名华阳驿,在沙河镇北。相传唐代星象家袁天罡在此望见利州城中有彩云祥兆,故改名“望云铺”。

问津驿,水驿,在原广元县西门外。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在此问路,故名。

上亭驿,在梓潼。因唐玄宗入蜀在此住宿,思念贵妃,深夜闻铃声,故又名“郎当驿”。

石牛铺,在梓潼石牛镇南。相传五丁被压,金牛变成石牛停在这里。

旧州铺,在勉县。公元219年,相传刘备在此设坛称王。

金牛驿,故址在宁强东北,金牛道起点。

龙亭铺,在洋县,汉代蔡伦造纸处。因蔡伦受封为“龙亭侯”而得名。

随时间流逝,时代的变迁,驿站、铺递早已撤销,但许多场镇仍以原驿铺名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