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援建
849000000016

第16章 迷彩之师 (15)

说干就干,项目规划组一边联系供货商,一边确定安装路灯的具体地点。当得知援建指挥部要在乡里装路灯,当地村民开心极了,有的甚至跑到指挥部要求把路灯装到他们家门口。2009年5月,70盏路灯正式“上岗”,“我还记得第一天用上路灯的情景,到晚上7点30分左右,天慢慢暗下来,太阳能路灯陆续点亮,整个山村一扫往日的寂静,很多村民走出家门看热闹。那个夜晚对他们而言,就像过节一样开心!”王铁夫回忆说。

这些具有光控作用的太阳能路灯每到晚上就陆续点亮,直到第二天凌晨。村民文再会说:“以往没有路灯,晚上出门既不方便又不安全,所以我们都有早睡的习惯;现在有了路灯,晚上街上的人多了,村民们交流和娱乐活动也多起来。”

2009年8月10日,立面改造后的关庄镇滨河街上也有了“新景观”:古色典雅的太阳能节能路灯。宫灯灯罩并配挂两只红灯笼的仿古太阳能路灯,与滨河街立面改造风格浑然一体,绿色照明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摸索出好的经验做法。当天晚上,关庄镇第一次亮起了路灯,为夜归的场镇居民点亮了前行的路,为夜色中的关庄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门外汉如何炼成专家

叶蔚援川前是瑞安市环境保护局办公室主任,援川后任瑞安援建指挥部副指挥长,负责全额工程项目中的“两桥两路”和补助类工程项目,如灾后农房重建、城乡环境整治、农村饮用水等项目,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桥楼乡社会经济重建和发展。

种了一辈子田的农户们从来也没有想到,沃尔玛超市抢着要他们种的香菇,同样的香菇,价格却是以前的好几倍,他们心里乐啊!

站在桥楼乡青石村灾后重修的柏油路上向东望过去,片片排列整齐的白色大棚,如撑开的巨伞降落在绿油油的田地中间,里面长着桥楼乡60多户农民参与种植的80万袋袋料香菇,这里就是瑞安市援建指挥部投资建设的50亩产业援建培训基地。能走上集约化、科学化的种植道路,农户从心里感激那位选准项目的“专家”——叶蔚。

别看桥楼乡农民现在乐开了怀,当初他们并不信服。从产业援建培训基地筹建开始至今的一年多时间里,桥楼乡农民经历了被动、质疑,到如今主动贷款、发展扩大种植规模,叶蔚靠实干加巧干赢得了农户们的信任。

在接手分管桥楼乡的产业援建这项全新的工作之初,叶蔚有一个明晰的理念:“产业帮扶的意义不仅仅是建几个基地,或给予农民多少资金补助,而是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必须突破思维框架求发展。”

选准项目是取得产业援建帮扶实效的关键。但隔行如隔山,既不是农业科班出身,又从未下过地,对于农业产业一窍不通的叶蔚开始了“恶补”:调研、钻研、学习、实践。

2008年底至2009年初,叶蔚开始了前期的农业调研工作。叶蔚和黄文彪、王铁夫三个人,每天早出晚归,两个月的时间,他们拜访了桥楼乡方圆9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的6个村庄2000多户人家,了解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在脚步丈量过的每一个地方,他们不光了解生产信息,还细心研究当地气候、土壤、适宜栽培的农作物等,叶蔚最终决定引进浙江庆元袋料香菇种植技术,在桥楼乡推广袋料香菇栽种。

种香菇,农户们有些提不起精神,他们认为没有多大的效益和前景。但叶蔚决心要让他们换种方法,要把香菇种植做成大文章。

在引进之前,叶蔚每晚利用休息时间通过网络、专业书籍了解这种技术优势、栽培过程、注意事项等等。袋料香菇引进的前期,指挥部请来专业指导老师来基地示范操作,讲解栽培知识。叶蔚“别出心裁”地拿来DV,让综合协调组陈增彪等把指导老师的操作过程、讲解内容全部记录下来,方便自己和村民随时参考学习。

除了去具体分管的全额类和补助类工地检查工程进展外,叶蔚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跟菇农聊天,及时掌握栽培情况,看一看香菇的长势,灭菌是否彻底,接种是否良好,越夏管理是否到位。叶蔚笑着说,因为每天的接触学习,他现在也几乎成了食用菌栽培的半个专家了。

2009年3月,指挥部引进浙江省袋料香菇栽培技术。在与提供香菇种子的厂家签订购买合同的时候,叶蔚提出了“特殊”要求:在条款的协议上必须增加一条:保证每袋香菇的净利润在1元钱以上。虽然叶蔚自认为这是相当“霸王”的条款,但是他必须要保证桥楼乡农民的利益。在产业支援中,指挥部以建设食用菌培训中心入手,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推进力度,建设完成高标准基础配套设施,相继制定出台了食用菌产业援建方案、项目操作流程以及一系列优惠补助政策,落实农户入园学习种植技术,提高种植户的信心。在园区学习种植技术的当地菇农,已基本掌握袋料香菇栽培要领,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2009年9月,香菇大丰收,秋菇市场批发价格达到了10元/公斤,每个大棚产值达到1.8万元。浙江省政协主席周国富、省农业厅厅长孙景淼和谈月明、陈正永等在桥楼考察时,对桥楼乡食用菌示范园突出产业孵化功能的援建方式所取得的成效颇为称赞。

看着香菇栽培的良好势头,叶蔚心里萌发了更深远的计划。他对大家说:“农业生产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成立产品储存、加工中心,把新鲜香菇加工成真空袋装包装或干菇出售;带动邻近乡镇食用菌产业发展,在桥楼乡搞食用菌批发市场。”这个计划已经得到响应,乡里正在申请注册“朵朵”商标,朵朵香菇像花儿一样美丽着菇农的新生活!

有一件事,种植大户张开军记忆深刻。“7·16”特大洪灾中,整个食用菌基地遭了灾。再过一个月就开始收获的香菇,被洪水冲走,虽然乡亲们奋力抢救,香菇还是损失了不少。张开军的损失最大,他种植的3万多袋香菇,损失了60%以上。叶蔚和同事从其他救援现场赶回基地,得知情况后就连夜赶到张开军的家里,安慰和鼓励他。一连好几天,他们几个人都利用晚上的时间去张开军家里开导他。让人欣慰的是,虽然张开军种植的香菇被水冲走了三分之二,最后一算账还是没有亏本,仍赚了1万多元。张开军信心更足,2010年买了一辆5万多元的货车,专门用于运送鲜菇,将种植规模扩大到5万袋。

丰收的喜悦更增添了桥楼乡农民的信心。桥楼乡的200万袋袋料食用菌种植产业援建培训基地,已培训、发展种植户约60户,而最初只有不到10户农户参与。由于基地栽培出来的香菇属无污染绿色产品,口感很好,产品供不应求,销往绵阳、成都等地。成都红旗超市、好又多超市、伊藤洋华堂纷纷上门要货,台湾商人也订下了200吨的采购单,而沃尔玛超市的采购人员甚至说:“你们所有的香菇我们都要。”

温州市援建指挥部孙建国说到灾区援建,既像是上了一个战场,又好比进了一个大赛场,在干中学、在学中干,“门外汉”也可以锻炼成专家。

孙建国是温州援建指挥部的援建人员,援川前是温州市政园林局市政工程处副主任,是一位复员转业军人。他所熟悉的工作是市政管理和市政工程。但在援建岗位上却是负责青溪镇中学和中心小学项目。对土建工程一窃不通,学校修建的高标准、严要求,让孙建国感到从来没有过的巨大压力。“好像两三天就白了头发!”孙建国说。一切从头学起,好在同组董文付帮助不小,这位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土建专家,教会了孙建国不少工作上的方法和诀窍。孙建国作为建设方的代表,从征地拆迁到土建全程参与,吃住都在工地。8个月过去,2009年11月学校竣工交付使用。

孙建国说:“有了这样一段经历,对青溪的两个学校真是特别有感情,常常禁不住到学校走一走、逛一逛。看到孩子们玩耍的身影,听到他们读书的声音,心里很欣慰和满足。”

笔者在温州市援建指挥部采访时,发现这里的人都很低调,党委副书记金浩、项目规划组徐全兴、宣传组姜晓东、工程建设组朱葛等,都再三说他们自己很平常,没有值得写的,要求多写写其他的同志。孙建国还是被综合协调组组长王启龙硬拽进来的。

“愚公移山”

2010年5月7日晚,笔者在姚渡采访结束后,赶到沙州时已经是晚上9点30分左右。一路上,给台州市援建指挥部指挥长王加潮通过两次电话,得知他患重感冒,正在打吊针。大家心里不免有些担忧,不知采访效果会怎么样。但这次集中采访就是要跑遍所有的乡镇指挥部,行程和时间也很紧张。

到达台州市援建指挥部时,全体人员都在,大家都还没吃晚饭。办公室主任厉峰很轻松随意地说,平常晚饭时间也很晚。

在王加潮的板房办公室兼休息室,身穿蓝格衬衫,面色有些黑黄的王加潮一说起援建,那份自信从容中透出的豪气顿时感染着笔者……

“台州和沙州很有缘分,我们就是带着台州海的大气、山的硬气、水的灵气、人的和气来建设一个美丽的新沙州!”这是王加潮的开场白。

台州市对口支援青川县的沙州镇、营盘乡、木鱼镇、姚渡镇。特别是沙州镇处在地震断裂带上,余震频发,沙州大桥已被震毁,材料运输难,施工建设难,其中艰辛自不待言。台州市本级援建指挥部只有6个人,要承担沙州镇16个项目的重建任务。作为指挥长,王加潮压力很大,晚上经常睡不着觉,人很快就变得又黑又瘦。有一次,谈月明开玩笑说:“加潮啊,你到灾区来后,脸是越来越黑,头发越来越白。”王加潮笑着回应:“我的心可是越来越红啊!”一行人都不禁笑起来。

第三章 (7)

是啊,王加潮刚来的前半年一下子就瘦了6.5公斤。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以下两个故事也许可以给出一些答案。

2009年12月1日,沙州镇场镇一处叫做公包梁的地方,原来庞大的山体已被纵切一半,一侧平整的地面上,一幢幢砖混结构新楼就要结顶。

“这个地方原来是一座山梁,是台州市援建指挥部的创举,让我们直接增加安居房建设用地30多亩,还改造拓展土地100亩,解决了沙州镇集镇重建无土地的难题。”沙州镇副镇长唐继宗一谈起开山造地过程,抑制不住对台州援建人员的钦佩感激之情,这不禁让人想到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愚公移山。

沙州镇位于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宝珠寺水电站库区,耕地及建设用地十分有限。灾后重建,为将集镇及周边村社居民妥善安置,沙州镇规划实施2.5万平方米的大型安居工程。可是,在弹丸之地的集镇上怎么也凑不够这么大面积的工程建设用地。为这事,台州市援建指挥部和沙州镇党委政府煞费苦心,也不知“地”从何而来。台州市援建指挥部想起台州围海造地的经验,萌动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段时间,台州市援建指挥部的同志几乎天天都到公包梁现场踏勘,省指挥部及沙州镇党政一班人也来了。经过反复研究论证,一个惊世之举破茧而出:对公包梁东南山嘴处实施劈除作业,“造”出地块,开辟安居工程建设场地。

说干就干。7月20日,移山正式开始。采用机械挖掘与炸药爆破相结合的方式,24小时昼夜施工。爆破作业最多的一天,达到100多炮。

山,一米一米快速降低。开挖下来的50多万立方米土石方,一部分用于沙州中小学操场的填土工程,一部分填到了镇区的烂泥沟,填出了80多亩的沙州镇休闲公园用地。

10月4日,移山工程顺利完成。减去施工期间因暴雨影响停工的22天,施工仅用了52天,开挖土石方共50余万立方米。这一速度堪称灾后重建的“台州速度”。

公包梁山嘴处被彻底移除,一个32亩的平坝出现,集镇安居房建设用地不足的瓶颈一举突破,1201户安居工程建设得以顺利展开。从围海造地到开山造地,台州人在援建沙州镇的实践中创新演绎了现代版的“愚公移山”传奇。

2009年11月13日上午,在青川县沙州镇区,站在新建好的三层楼房前,45岁的张晓慧满脸喜气。

这种喜气是发自内心的。地震过后,张晓慧的家成了危房。如今,粉刷一新的新居建好了,而且底楼已以每月2000元的价格租给了一个经营家具的商户。

张晓慧讲到台州市援建指挥部时满脸欢喜:因为竣工得早,她家获得了指挥部的8000元奖励。还有,家里的玻璃门、外墙瓷砖及粉刷等,都是指挥部出的钱。

“真不知道该如何感谢台州人!”张晓慧说。

而在张晓慧家的四周,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整个沙州集镇区,俨然一个大工地,一排排民房正在快速“生长”。

这种景象,让许多人感到意外。王加潮说,沙州是青川36个乡镇中灾情最严重的4个乡镇之一,镇区需重建的就有1601户,需维修加固的223户。指挥部刚成立时,联系沙州的一位青川县领导说,沙州受灾面积大,重建条件差,困难多,这里的重建工作要争先进是不可能的,不挨批评就很不错了。

台州市援建指挥部迎难而上,不仅圆满完成任务,还争得了荣誉,创造了奇迹!工作一点儿都没有落下。

沙州的农房重建由此成了广元市的一支标杆。2009年2月28日,广元市在沙州召开农房重建工作现场会。7月,全镇2361户需重建的农房全部建成并通过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