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和卫生院瓦片颜色的选用上,更显出陈学杰的独特眼光和因地制宜思想。早在编制姚渡镇总体规划时,他就提出“蓝天碧水、白墙红瓦”的思路。只是“红瓦”后来被有关方面否定,要求统一使用“青瓦”。当然白墙青瓦对比强烈,也非常漂亮,不管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都不会过时。
但是姚渡镇地处白龙湖畔,一到冬季,湖面水汽上升遇冷空气凝结成雾,久久散发不去,多数的日子总是灰蒙蒙的。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山,灰蒙蒙的湖水,再加上灰蒙蒙的房屋,整个场镇显现不出一些生机和喜气,太压抑了。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打破这种气氛!
陈学杰联系到瓦片生产厂家,询问瓦片的颜色是否能够改变。当得知可以通过喷涂改变颜色时,他决定尝试一下,先将一幢房子的青瓦喷成红色,但是近看远看效果总是不够理想,许多人的意见还是用青色。万一红色不好看,那是费力不讨好,要担风险的。陈学杰曾有些犹豫,就重新喷回青色。但晚上躺在床上想想,心里很不是滋味,翻来覆去不能入眠。照理说红瓦白墙应该好看,怎么就出不来理想的效果呢?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一夜无眠终于悟出,问题可能就出在油漆的调配上。同样的红色系,颜色深浅就有很大差别。第二天,他找来色卡,挑选出最满意的颜色,又担心瓦片厂家手工调配不均匀会造成色差,就派人直接到湖北油漆厂现场比兑调配,终于得到理想的效果。
如今,“蓝天、碧水、青山、红瓦、白墙”的姚渡镇格外令人注目,因为它深深地浸透着援建者的心血、智慧和片片真情……
枣树之春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这两幅被誉为灾区最动人的标语,就出自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
如今的枣树村,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2010年4月10日,枣树村村级网站开通,这也是广元市第一个村级网站,从此,枣树村将通过互联网,走出青川、走出四川,与世界更近。
当天上午10点,青川县黄枰乡枣树村精神家园活动室中挤满了枣树村村民,在《枣树村之歌》的旋律中,乡党委书记沈德华轻点鼠标,枣树村网页跳了出来,首页上有“走进枣树”、“灾后重建”、“产业富民”、“枣树党建”、“枣树留言台”等栏目,村民们兴奋而好奇地点击浏览起来。
40多岁的石光武是两幅标语的原型。16岁时受伤右手残疾,妻子张正芳先天聋哑。他们建在公路边的两层楼砖房,在大地震中损毁严重。震后,他们不等不靠,自己动手建起了永久性住房,成为全村第一户搬进新房的人家。
网站开通后,石光武和村民都会趁着空闲,到村委会精神家园活动室,学习上网,了解时政信息和生产销售行情。石光武2009年4月买回一辆五菱面包车,让儿子搞起了客运。
“连上户加保险,总共97000块钱。”30多岁的李玉明高兴地告诉笔者,他在广元买下一辆吉利轿车开回了家。李玉明也是“标语人家”之一,现在已步入有车一族。大地震中,他家的房屋严重受损。面对灾难,他积极开展抗灾自救工作。村民写下的两幅标语,一幅就贴在他家的墙上。
地震后,李玉明和周围的村民不仅很快将住房重建完毕,而且开始谋划恢复生产和发展产业。2009年4月18日,在宁波援建指挥部和乡党委政府帮助下,他家的“感恩苑”农家乐开张了。由于枣树村名气越来越大,加之距县城较近,自开张起,他家的生意一直不错。到2009年底一核算,赚了七八万元,相当于他们夫妇在外打工四五年的收入。为了今后更好地发展,他买了一辆小车,用来接送客人、采购物品。
李玉明和石光武正是枣树村村民新生活的一个缩影。现在,枣树村村民全部搬进新家,生产快速发展。全村开起了4家农家乐,13户人家搞起生态鸡养殖场,还发展了近千亩干果基地。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3400元,比震前增长30%以上。
2008年8月3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枣树村,当看到高悬在村民屋檐上的那两幅标语时,总理十分欣慰:“这是老百姓的话。抗震救灾要靠这种精神;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要靠这种精神;使灾区将来发展得更好,也得靠这种精神。”
为推进灾后农房重建,2008年8月,宁波市援建指挥部实施了农房配套工程建设,帮助枣树村修筑防洪堤、连户路,进行村容村貌改造,改房、改水、改厕、改线、改路、治污、治乱,建沼气池,扶助村民开办农家乐餐馆,种植经济作物,人均茶园1.4亩,户均果园1.5亩,建成年出栏5万只的土鸡养殖小区。还在枣树村举办了多期养殖种植技术讲座。宁波的滕头村是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全球生态500佳村庄,宁波余姚的谢家路村是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宁波市援建指挥部牵线搭桥让他们与枣树村结对,将建设新农村的经验传授给枣树村,对枣树村给予理念、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长期支持。
如今的枣树村,小桥流水,青瓦白墙,鸟语花香,清幽静远。然而,房子建好了,环境优美了,生活环境如何改善,产业如何发展,软件如何提升,诸多问题摆在了枣树村人的面前。
2010年3月25日晚,枣树村70多名村民代表在村民活动室举行了“枣树村灾后重建发展和提升议事会”,大家齐聚一堂,纷纷发表见解。民主议事,民主决策,并邀请了宁波援建干部共同谋划“新枣树”的未来发展之路。议事会上,热烈的交流气氛,表达了枣树人寻求发展的迫切愿望,表达了枣树人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
议事会上,村支书宣读了《黄坪乡枣树村村民素质及技能培训规划》,青川县文明办的同志作了文明村民的宣传教育,并组织到会群众对枣树村近期的发展献计献策。
枣树村是青川的一张“名片”,作为宁波市援建指挥部精心打造的示范村,精神家园教育基地多次获得殊荣。如何把这种优势利用好,把无形的资源转变为有形的资源,让这张名片更醒目?在议事会上,史济权道出几个观点:枣树村要发展和提升,必须继续坚持自立精神、拼搏精神、实干精神、奋进精神。要切实做到五个“好”,即:好的领导班子、好的骨干队伍、好的致富路子、好的管理制度、好的工作机制。史济权说,当前,枣树村要提升村民素质,从传统向现代转变;要提升发展水平,从温饱向小康转变;要提升管理能力,从外援向自立转变;要提升村庄环境,从干净向生态转变。
集体的事情大家议,集体的事情大家办,集体的事情大家管,枣树村的村民议事会已成为传承宁波理念和枣树精神的桥梁,越来越多的村民正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到枣树村的建设中。
会搭桥的海盐援建干部
海盐的桥举世闻名,杭州湾跨海大桥拥有无数世界之最。换句话,海盐的人是会搭桥,也善于搭桥的。
2008年9月3日,海盐县支援青川县大坝乡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在大坝乡挂牌。
徐守瑞是大坝乡人民政府乡长,他说,历史留给大坝的是偏远、落后。一条7.5公里的土路是全乡唯一的一条道路,路面坑洼,遇雨断路;睛天“路在河中走”,雨天“车在水中漂”。除场镇通移动信号外,其余各村、社皆无信号;一遇停电,则与外界失去联系。
大坝乡在地震中90%以上农房严重损毁,全乡5000余间房屋倒塌近4000间,学校、医院被夷为平地,乡政府与各站所住房也全部严重受损,通乡公路也因地震垮塌无法通行。
这些都是摆在海盐人面前最为严峻的现实,徐守瑞说:“异常艰难,近乎悲壮。”
指挥部进驻的头两个月,他们同乡党委、政府干部,跑省市援建指挥部,跑县委、县政府各相关部门,积极解决通乡公路通行、电力保障和通信问题。同时尽快摸清全乡基本情况,编制了大坝乡灾后恢复重建整体规划,一批批关系民生的项目纷纷上马。
浙江正益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在地震后两度入川:2008年6月参与浙江对口支援青川,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1000套临时安置板房的搭建。2008年12月,公司再次来到青川,承担大坝乡小学、卫生院工程的建设。
项目部谢澍宾讲述道,2009年6月上旬的一天,电话响起来,做堡坎的刘老板来电说,一车石头在周家坝陷住,要求给予帮助。谢澍宾拉上强师傅开车出去。越野车在泥泞不堪的路上缓慢前行,一路上糟糕的路面状况,让大家心情越发沉重。到了周家坝,通过空大公路项目部调来了大型挖掘机,才把一车石头推上坡。车子往外开,路更是没法走。这时昨晚被困的一辆拉红砖的车在一辆推土机的“护送”下,摇摇晃晃地慢慢开来。
谢澍宾说,在青川,最担心的是下雨。我们一直在祈求苍天不要下雨,因为一下雨,即便是小雨,将对学校项目的建材的运输带来巨大影响。但对正处在雨季的青川,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从7月7日中午开始,大坝乡还是下雨了,深夜开始由中雨变成滂沱大雨,一直下了近20个小时。暴雨使通往大坝的光缆断掉,电话打不通,洪水猛涨,原本水漫脚面的溪沟涨到近1米。由于空大公路正在建设,当时通往大坝的7.5公里路,其中2公里在溪沟里行走。大坝的供水管冲断,对外的交通全部中断,对外的联系全部中断……
第三章 (9)
庆幸的是,根据省援建指挥部和青川县政府的提前通知,海盐援建指挥部做好了安全防汛的各项应急准备工作,学校、卫生院项目建设工地一切正常。但是这场大雨,肯定影响大坝工程项目建设至少一个星期以上的进度。
然而困难和挑战还不仅仅如此。由于大坝乡通乡公路是20世纪60年代修建的泥路,路面太窄,重车、长车无法进入,给建材运输带来严重影响。从施工企业进设备开始,凡是大宗建材,都必须转运数次才能到达建设地点。这是暂时没办法改变的,只能靠人工上下,再用小车转运。有时人手紧张不够时,指挥人员同样加入搬运行列。另外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建材紧缺,尤其是砖,大坝没有砖厂,而全县砖厂的生产不能满足建设需要,所以找地方买砖是一直让指挥部头疼的问题。谢澍宾说,他和指挥长、副指挥长出去过几次,专门协调红砖,可每次结果几乎一样,交了现钱还是不能在较短时间内拉到货。
指挥长钱永铭出生于1963年,援川前曾在发改委、审计局工作过,患有严重高血压,随时要依靠药物降压,他每天工作达16个小时以上。2009年7月15日,大坝乡连续遭受暴雨灾害袭击,暴雨引发了洪灾、泥石流、塌方,灾情十分严重。为保证援建项目安全,副指挥长林军在省援建指挥部的会议结束后,当晚冒着洪水、泥石流、塌方、滚石等危险,徒步4个多小时回到大坝乡,在洪水中指挥抢修道路,安置群众,组织和带领干部群众排险情,连续三天两夜奋战在抗洪一线。
然而就是在大坝这样的工作环境之下,指挥部全体成员没有被困难吓倒,仍然精神百倍地投入工作。抢时机、抓进度、保质量,顺利推进了卫生院、学校等项目建设,这些项目均在计划内提早完工交付使用。
在产业援助上,海盐为大坝引进袋料黑木耳技术。2009年发展50万袋,2010年发展100万袋。预计该项产业按50万袋计算可增加产值近400万元。
如今,从海盐到大坝无疑又是一座桥,农房重建,示范点打造,场镇建设,村道修整,一项项民生工程的完工,仿佛把海盐人民的爱心源源不断的运至大坝,援建干部就是一群技艺高超的设计师和画家,用辛勤的汗水绘就大坝美好的明天。
徐守瑞动情地说:“海盐援建干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已经是难能可贵的。然而不得不提的是,还有一份内心的沉重。钱永铭的父亲去世之前,他匆匆赶回家,只看到深度昏迷的父亲最后一眼;看到母亲为了照顾父亲日夜辛劳精疲力竭的样子,看到年过85岁并且疾病缠身、卧床不起的岳父、岳母,钱永铭心中充满了不安。林军的外祖母去世,他没有回去,甚至没有向我们当地人提起,只是默默地将这一切独自承受。刘建明、林飞伟援川时儿子都只有四五岁,有时,从电话里传来那一声声稚嫩的童音,再铁的汉子也忍不住掉泪。”
“四川在线”总编常江在给指挥部作专题采访时,因为太感动,七尺男儿,不禁潸然泪下。一位来大坝看望援建干部的海盐领导,临别时掩面哭泣。每一位来到大坝乡看望钱永铭他们的领导或同事,见面时总会重复着一句话:“你们黑了、瘦了,你们太苦了!”
钱永铭说:“为了赶进度,工人每天加班加点,甚至雨雪天气都在坚持作业。困难如此之多,现回想起来还是一阵辛酸。”当问及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大家?钱永铭说:“是有一种信念在支撑着我们。不为别的,只为早日让灾区的孩子搬离那阴暗的竹篱笆房,能在明亮的教室里上学,为了大坝有一个更美好的明天。我们既然来到这里,就要全身心地付出,就要担负起一种应有的责任,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都将无怨无悔,一切只是为了心中的那个信念,就是要为‘大坝人民建一座世纪精品’。”
标杆在这里
对于马鹿乡,地震以后人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以徐广为代表的那一群高举“感恩牌”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