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援建
849000000022

第22章 迷彩之师 (21)

宝业集团的口号是:“只求质量,不求回报。做2350万元的项目,花2亿元项目的精力!”

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则为援川者出台了每人每年奖励5000~8000元的政策。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克文在欢送十位技术骨干赴川时说:“你们放心去青川,家里有困难,公司会帮助解决。”

中成集团项目经理、援建项目副总指挥杨菊祥到青川后,一直奔波于绍兴、成都、青川之间,长驻工地现场,既是工程指挥员,又是后勤保障员。有人为他算过一笔毛账,他所放弃的沿海城市的工程项目,个人经济损失就达千万元。而在青川关庄的四个工程,至少要亏两三百万元。他笑笑说:“钱重要,还是人重要?援建工作要凭良心去做!”

援建队伍在千里之外,运筹帷幄却在公司之内。前方奋勇“战斗”,后方大力“支援”。

中成集团领导多次去青川慰问,鼓励援建人员安心建设。

浙江宝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荣富、总经理金吉祥,一直与青川保持着联络,了解前方信息,多次奔赴青川援建一线,与工人们同吃同住。端午节,公司领导送来米、酒、瓜果、蔬菜等慰问物品。后来,得知前方缺少香烟茶叶等,又专程赴川送去。

“青川人民遭受了这么大的灾难,从良心上讲,我们也要把活干好。”

“我们宁可多流血流汗,也要保质保量完成援建工程。”

“我们决不给绍兴人民丢脸!”

一张张被阳光烤黑的脸,神圣而坚毅,这就是绍兴援建工人。他们离开家乡较舒适的环境,在青川一干就是一年。

大地震使关庄镇饮水设施受到严重破坏,当地群众仍在使用未经处理的溪沟水,不但水量无法保证,而且水质存在较大问题。绍兴市援建指挥部投资建设,市水务集团支持援助的人饮工程于2009年2月15日开工建设。这个工程设计规模为日供水350立方米,受益人口达到3500人。

工程一开工,困难接踵而来。尤其是材料运输难,条条盘山公路,上坡山路转弯大都是360度,最小的也有180度,采购一样东西就得花一整天时间。同时,工程施工点分布较远,如高位水池在落差60米的山上,沙石、水泥都需人工搬运,无法使用机械。施工现场生活条件简陋,整个援建施工区只有一个简易厕所,几百名援建人员和整个学校师生共用,上厕所时排长队是很平常的;由于停水,厕所无法冲洗,臭气熏天。

绍兴援建者一方面加快工程进度,一方面努力想办法解决该镇应急供水问题。修整黄家沟管线取水口,加大蓄水量;疏通已废弃的取水管线,对其作技术改进,加大管道通水量;从高拔险峻的张家沟引水入镇,临时铺设出一条管线与原来的管网合并,形成两路供水。三步棋,每走一步,都是血和汗的凝聚。

负责关庄镇人饮工程的项目经理李勇说:“我们的苦和累,能换来关庄镇人民应急生活用水供应改善,那就是一种幸福!”

“现在绍兴的援建技术骨干,正挨家挨户进行访问,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用水、节水。过几天,我们再让他们来绍兴实地学习,以确保青川人民永远吃上优质水。”绍兴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水电工程公司总经理宋琳说。

中成集团为抢进度,前后派出10批1000多名职工坚守施工阵地,谢荣德、王建兴等工程管理员,从救灾到援建都一直在工地。宝业集团为抢进度,200多名施工人员,一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白天场外施工,晚上场内安装;下雨时基础施工人员暂时休整,场内安装人员继续工作。

“5·12”以后,在青川,所有的手机接通铃声,都是“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的抗震救灾歌曲。它像号角,让援建者的步履不再犹豫,不再彷徨,内心充满一种无言的力量。

许多人说,入川以来感受最深的是黄坪乡枣树村村民两幅标语:“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

这首歌和这些标语同样激励着绍兴的援建者。

中成援建副总指挥杨菊祥在动员会上说:“我点名,谁不想去青川,说一声。但我认为,这次援建,比拜菩萨好!”结果被点名的,没一个反对。杨菊祥笑着说:“看来,我们中成的管理员还是有良心的。”

中成集团有450多名职工奋战在工程第一线。项目经理马靖涛丢下未满周岁的儿子和长期生病的爷爷;青年职工赵文超两次推迟婚期;木工班长曹昌河顾不上回家照顾癌症晚期的母亲;钢筋工人李强顾不上回家看一眼摔伤住院的儿子。

绍兴水务集团有限公司青年职工梅其林申请援川,母亲知道后急了:“儿啊,你这一去,要整整两年。你现在连对象也没有,耽搁不起啊!”梅其林安慰母亲说:“援建机会难得,老婆总会有的。”

为了援建,新婚才几个月的丁南萍泪别丈夫。

绍兴市昌安实验学校的老师夏香,女儿才一岁半,她走后,女儿晚上不睡觉,说要等妈妈回家。到青川一个多月后,她忍不住打了一个电话,女儿一拿起话筒就哭喊着叫“妈妈、妈妈”。“从那以后,我不敢再给女儿打电话,我怕听到她的哭声。”说这话时,夏香已是眼含热泪。

夏香把对女儿的那份爱都送给了关庄的孩子。她去家访,有的地方路远,当天不能回单位,就露宿帐篷。一次,她去一位名叫张晓芳的学生家,看到兄妹俩你推我让,都想把读书的机会让给对方。那个小女孩说:“我现在什么都不想,只想把书读好!”一句话感动得夏香泪流满面。她说:“面对这样的学生,我还有什么理由想家呢。”

夏香也感受着灾区人民的爱。她在关庄镇学校时,一位叫何元彬的老师打电话给她:“你们在食堂吃饭,油水太少了。今天到我家来吃吧!”她一到何家,何元彬就端上一只炖好的土鸡。“那是他们自己都舍不得吃的啊!”夏香说。

也许一学期的支教很快就会过去,但这段经历留给夏香的记忆却是永久的。

绍兴第二医院外科骨干杨志新副主任医师,两次主动奔赴抗震第一线。在缺医少药、人手奇缺的艰苦条件下,身兼数职,在帐篷医院里诊治外科病人近5000人次。

在采访中,这样的事例在每个对口援建指挥部都可以信手拈来。

在灾区,感人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在青川,爱的江河在继续汇流……

“摩托突击队”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几乎所有在青川的援建者,都真切地体会到了李白《蜀道难》中的意境。

上虞援建的茅坝乡,是青川县较偏僻、海拔较高的乡镇之一。没有完整的通乡公路,仅有一条狭窄、路面极差的沿山小路,逢下雨就泥泞不堪,而且时常发生交通事故。要在这样的运输条件下援建学校、卫生院等,无异于比登天还难!

但上虞人还真“登上了天”。

在茅坝乡上虞援建指挥部板房外的宣传栏,张贴着共产党员突击队的名单和工作职责。

队长:谷亮

副队长:宋文照

队员:许以峰 冯 维 李文怀 李彬怀 李小林 尚继凯

何成华 李严祥 李 燕 邵永夫 黄金富

共产党员突击队担负以下工作职责:

1.道路保通:负责对茅坝较差的通乡道路开展日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迅速抢险修复;在大型建材、混凝土车辆进入茅坝时实现24小时全程跟踪引导,清除路障,确保道路运输安全畅通,材料及时到位。

2.应急保障:为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断水断电、安全问题等各类紧急情况提供应急保障力量,做到冲锋在前,抢险及时。

3.重点突击: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和阶段性工作目标开展突击,保障援建工程顺利推进。

4.科技创新:根据工程施工实际,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旨在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工程优质高效完成。

在茅坝,“摩托突击队”是这样创造出奇迹的。

突击队每次在运输钢材等的大型运输车辆进入凉茅公路后,采用“摩托开道、挖机抢修、大车跟进、吊车垫后”的非常手段确保运输畅通:派出摩托车在大车前方开展交通管理,后面挖掘机对部分大车无法通行的节点、构筑物抢修、保通和清除,最后大车再通过;遇到紧急情况,还要启动吊车进行协助。由于混凝土浇筑不能中断,因此突击队往往连续几天几夜工作,对全路段24小时监控管理和指导混凝土车辆进出,既确保安全,又保障畅通。

突击队的李小林是茅坝村村主任,尚继凯是乡政府工作人员。每当大型车辆进出茅坝的时候,两人总是开着自己的摩托车,一个走在前面,让对面的来车及时寻找合适的位置避让,一个直接跟在大车前面作机动调度,因为一旦跟大车遇上,就要连续倒车直到找到合适的地方会车,这样会耽误不少时间,从而影响到浇筑质量。指挥长祝荣法、副指挥长谷亮一个负责在工地现场总调度,一个跟着大车、挖掘机沿途随行,一旦遇到情况立即想办法解决。指挥部其他同志或在道路特别危险地带待命,或跟着这些车辆前行,以应对突发情况,确保运输安全。

第三章 (13)

每一次商品混凝土浇筑,党员突击队总是24小时不间断作业。特别是学校工程重要部位浇筑要持续三天三夜,突击队员们就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了三天三夜。

谷亮回忆道:“有一次,学校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建材运输车辆开进了茅坝,由于前段时间刚下过雨,路基松动,运输钢筋的大型车辆在进入茅坝后路面突然大范围沉陷,导致车辆一侧慢慢地陷入了泥路中,并逐渐发生了倾斜,很快就要掉到超过三米深的河沟里,情况万分危急。指挥部及时组织党员抢险突击队,一边立即联系挖掘机、吊车到指定地点,同时突击队调运临时物资帮助钢筋车支撑,避免向一侧倾翻;一边控制通乡公路两端车辆进出,及时通知商品混凝土厂家调整供货时间。就这样,党员抢险突击队全力以赴,在最短的时间内,解除钢筋运输车辆的危机,学校工程混凝土浇筑也得以正常继续。

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

2008年9月12日,对于石坝乡4000多名老百姓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丽水市援建指挥部在这天正式挂牌,6名援建干部进驻石坝,小小的山沟一下子沸腾起来。

石坝乡位于青川西南部边缘山区,地处龙门山脉断裂带,距县城69公里,全乡有7村44个农业合作社,面积约40平方公里。石坝乡在特大地震中死亡495人,失踪51人,受伤352人,绝大部分农房被毁或严重受损,是青川县受灾极重乡镇之一。

指挥长郑力平出生于1963年,援川前是景宁畲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2003年底至2008年8月,在浙江滩坑水电站移民和复建指挥部任党委书记、总指挥。当时的移民人数达两万多人,同时负责一镇一乡的复建工作。

“即便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但到灾区还是有四个没想到:灾情如此之重,没想到;自然环境之恶劣,没想到;援建难度之大,没想到;青川人民如此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没想到!”郑力平说,“灾区群众的朴实善良、热情厚道和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给大家印象很深。”

“我们来了,就要为这里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干点事情!”

两年过去,郑力平带领的丽水援建指挥部的同志,对石坝的地理地貌很清楚。石坝乡所有大大小小的山头,他们都踏勘过,最高处海拔有1400多米。

地震后,有关专家认定,石坝境内安全用地仅38亩。要在这样的条件下搞援建,“地”从何来?这是所有援建指挥部都会遇到的问题,丽水也不例外。

丽水援建指挥部提出“拉开框架,拓展空间,完善设施,提升品位”的援建理念。重点打造场镇“12541”工程,即“一堤一园、二路二楼、五桥、四区、一整治”的石坝新场镇。建设一条1250米的防洪堤和一个具有江南特色的红石廊亭公园景观带;建设兴盛街、民主街两市政道路及科教文化中心、集贸市场;建设场镇石坝大桥、红石桥、红石廊桥、民主桥、严家桥五座交通、市政桥梁;建立老街综合整改区和白岩包、严家沟、木红崖三个新居民点。

通过改造,可吸纳新增人口300人以上,达到1000人左右的人口容量,大大提升场镇的集聚能力和集镇品位。

2010年5月竣工的石坝廊桥,像一道独特的风景和靓丽的名片,使偏僻的山乡大放异彩,成为石坝标志性建筑。

“每到夜幕降临,指挥部一班人最开心的事,就是一起到廊桥上走一走、转一转,和老百姓打个招呼、聊聊天。”工程建设组组长黄亦良说。

地震后,石坝乡场镇被红石河拦截为两段,老百姓生产生活十分不便。丽水市援建指挥部进驻石坝后决定在红石河上架一座桥。

建一座什么样的桥呢?

2009年10月,援建指挥部正为这事犯愁时,却偶然得知家乡庆元县的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他们灵机一动,何不在红石河上建一座具有典型浙江文化特色的庆元廊桥,并在相邻的一座小山包上建一座廊亭。这样,不仅解决了当地老百姓的交通出行问题,还寄寓了浙江人民对石坝乡的永久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