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援建
849000000023

第23章 迷彩之师 (22)

据了解,庆元廊桥是在桥面上盖建廊屋而形成的特殊桥梁。其中木拱廊桥又称喜鹊窝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品类。它不仅构造科学,造型美观,而且具有广泛的功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除交通功能外,还与生态环保、休闲娱乐、文赋书画、民俗祭祀等紧密相关,是古典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拱架部分不用一钉一铆,廊、楼、亭、殿、阁等应有尽有。援建指挥部特地请来了几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负责整个廊桥、廊亭的设计施工。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一座全新的廊桥、廊亭呈现在石坝乡场镇。

这一系列项目并不是省援建指挥部的“规定动作”,而是郑力平和丽水市援建指挥部“别出心裁”实施的“自选动作”。

谈月明非常欣赏郑力平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做法,赞许他是“‘无中生有’找项目,‘无中生有’找资金,‘无中生有’找事干!”

而郑力平却低调地说:“这是丽水市援建指挥部、石坝乡党委、政府和数千名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相处很融洽,工作上是伙伴,生活上是朋友,每个月都要开一次例会,梳理思路,讨论工作,沟通想法。”

郑力平在下雨天带着援建人员爬上两户人家的屋顶,帮助维修房子;在半夜抢时间筑桥墩时,跳进山里11月冰冷的河水,看得当地干部纷纷坐不住,看得当地百姓啧啧称奇。

郑力平刚到石坝时,看到百姓用背篓从山涧背水喝,觉得乡亲们太苦了。于是他和指挥部工程建设组组长黄亦良每天带着干粮上山,忙着为石坝群众找水源。震后的山上到处都是泥石流、滑坡,两人把石坝的所有山头都走遍了,其中有个山头,他俩足足爬了四个小时。

石坝乡村村有了自流水后,村民们很高兴,有的拿出家里的腊肉,一定要让郑力平他们去吃饭;有的拿出家中的大核桃送到指挥部;还有村民要拉援建亲人挨家挨户吃转转饭。

走在石坝街头,不少村民会主动和郑力平打招呼,仿佛他从小就生长在这里。郑力平对这里很熟悉。为了找一块平整、安全的土地,他和援建兄弟们几乎把场镇翻了个底朝天,终于把石坝扩容两倍,增加了三座桥,修了两条路,盖起了学校、卫生院。

“这是新建的集贸市场,以后我们场镇人摆摊就不用日晒雨淋,这是我们石坝的最高建筑——石坝乡科教文化服务中心。”郑力平对这里的一草一木有很深的感情,说话间不离 “我们石坝”,已经把自己当做了石坝人。

郑力平还是指挥部的一号厨师长。他和黄亦良轮流给七个人做饭。因为买菜买肉要到很远的关庄镇,他还带领大家开荒种菜养鸡。板房边的鸡窝,最多时养了51只鸡。

但说起养兔子,还并不是一帆风顺。

“浙江人要我养兔子,那你来把兔圈给我建好,不然我不养哈!”这些想法和说法,曾让乡干部和指挥部啼笑皆非。

付出劳动获得的东西,人们才会珍惜。

丽水市援建指挥部想了个法子,建兔圈的资金,指挥部出70%,老百姓个人出30%。还有更绝的一招,郑力平说:“百姓先建兔圈的屋顶,建好了,领我们去看,我们才开始建圈。”

如今乡里养长毛兔第一个吃“螃蟹”的村民老陈,半年就赚得2万元,榜样的力量就是大,村民们纷纷效仿。

“1万只兔子都打不住。”郑力平说。

“只要是指挥部想做的事,我们无条件支持。”石坝乡五一村的村民张秀英在村里的健身公园对笔者说。

这个500平方米的健身公园,原来是张秀英家的一个大猪圈,位于村中心。以前村里人还没走到这里,就要掩鼻子、捂嘴巴,一阵小跑而过。援建人员却发现猪圈的地理位置其实很好,旁边还有一棵大麻柳树能遮阴蔽凉,觉得这个地方可以造个健身公园。

副指挥长谭利章试探性地去和张秀英商量:“这块地用一下行不行?”没想到,张秀英连声说:“好,好,欢迎欢迎,你们浙江人来干好事,没有不行的。”张秀英随后就把圈里的猪都卖掉。谭利章向张秀英保证:“一定把这里建成一个最好的农村健身公园。”

如今,在石坝乡健身公园里,可以看到孩子们荡秋千玩耍的身影,村民们有的坐在大树下的长椅上休息,有的在健身器材上锻炼。石坝人终于有了一个户外活动、交流的场所。

但郑力平也违反了一次纪律。

石坝乡五一村健身公园完工,举办了“五一示范村”揭牌典礼,场镇的村民范尚金抬来了一头150公斤重的大肥猪,还扎了大红花,连同50公斤玉米酒,送给丽水市援建指挥部。范尚金送了猪,什么也没说,转身就回家了。

五一村的百姓有些不明白:“我们送锦旗,人家送肥猪。这个事不对头,我们得实惠为什么别村人出礼?”

“这可值三四千元钱,算是我们这里的富有家庭办的最高档的年货。”范尚金家里一共养了两头猪,自己留了头小的过年。赵仕雄说,典礼前三天,范尚金就找到他,说:“我想好了,典礼当天我要送头猪去,可是不要让我发言。”

范尚金患尘肺病,不能干重体力活。他身材瘦小,微微佝偻着背,已经两年没有收入。儿子15岁,女儿才3岁,家里负担不轻。丽水市援建指挥部没帮范家搭兔圈赚钱,范尚金也不是五一村村民,为什么要送这么贵重的礼呢?

“我爱喝开水,起得早,每天都看到郑指挥长那么早就在泥地里干活,我感动啊!”石坝百姓一般10点吃早饭,范尚金因为挖矿得了尘肺病,常需要早起喝水。范尚金说:“项目推进那段日子,真正是丽水援建人员流血流汗、掉皮掉肉的日子。寒冬腊月,郑指挥长每天一大早就在现场指导,处理事情,在工地忙到深夜。”

不光送猪,范尚金还默默支持指挥部。

石坝乡的山洪常常冲垮道路和土桥。

丽水市援建指挥部打算帮村民们建座结实的水泥桥,村民都很开心。不过,少数人迷信风水,都不愿意建在自己家门口:“那就像把插入心脏的利剑,不吉利啊!”

范尚金主动找到郑力平:“就在我家门口建桥,你们爱建多大就建多大。”

赵仕雄说:“真不敢想象指挥部离开的那一天,乡亲们会哭成啥样子。”

2010年5月8日晚,笔者一行在丽水指挥部采访结束,已是晚上10点多钟。进石坝时笔者乘坐的采访车因为底盘低,只好停在距指挥部十多公里的地方。农房指导员苏欣开着工程皮卡车送笔者返回,他说丽水市援建指挥部是典型的人少事多,大家工作起来最大的特点就是定位比较模糊,每个人都身兼数职。郑力平更是以身作则,大家都把自己当做一个具体的经办人员,尽心尽职做事。笔者心里不由又升腾起一股感动。从摆谈中还得知,工程建设组组长黄亦良、项目规划组组长吴涛,他们两人在外祖母去世时仍坚守在工地;农房指导员楼洪两次推迟婚期;苏欣援川时孩子才刚出生两个月……

“山海”携手绘红光

2008年9月10日,在副市长周伟江的带领下,舟山市支援青川县红光乡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进驻红光乡。指挥部由10人组成,分别来自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城建委、市民政局、市农林局和普陀区发改局。同时成立舟山市援建办,负责对口援建事宜。

舟山市对口援建的红光乡,是青川县内的极重灾乡和贫困乡,全乡1567户6530人全部受灾,7个村民小组被毁,1000余人遇难(含流动人员),2300余人受伤,5249余人无家可归。

红光乡本身就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地方,2006年8月28日,一场特大洪水袭击红光乡,整个场镇被冲毁,30多人遇难。

2007年由上海帮助重建,老百姓在2008年初刚建好新房,又遭遇“5·12”汶川特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红光乡除场镇外的农房全部倒塌,可谓是雪上加霜。

2009年“7·16”特大洪灾再次让红光乡陷入困境。

乡情如此,再加之余震、潮湿、道路不畅……太多的困难摆在舟山人面前。指挥长王飞跃说:“红光乡部分深埋地下的重金属矿暴露,雨水冲刷后严重污染水源,加上红光乡本身无污水处理设备,日常使用的山泉,因地震导致山水改道,水质、水量难以保证。指挥部刚入住红光乡时,往往一个星期断水三四天,2008年11月以来,曾连续断水40余天,甚至连喝口干净水都成了一种奢望。”

刚到红光乡时,往往每隔一两天就停电一次,这给指挥部的生活、工作和工程进展都带来很多不便。红光乡许多村无手机信号覆盖,通信极为不畅。

舟山人没有退却,迎着困难向前。正如舟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黎明充满信心地说:“广元多山,舟山临海,大山有坚定的‘信念’,大海有广阔的‘胸怀’,山和海的‘合作’寓意着广元和舟山两地经济社会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两地人民的情谊将会越来越深。”

第三章 (14)

2008年9月,正值雨季,当时,红光乡的暴雨持续了一周,停水、停电、道路中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陆上孤岛”。为帮助红光乡制定一个高起点、前瞻性、操作性强的总体规划,指挥部人员秉烛夜战、手工绘图,完成了《红光乡2008—2020年建设总体规划》设计。规划全面、细致,起点高,操作性强,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在省援建指挥部和青川县组织的评审中,得到评审组的高度评价。

拥有一个新家,是地震后红光乡老百姓最迫切的心愿。尽管有异地安置政策,但“故土难离”,当地大部分群众还是希望继续留在红光乡。

为帮助红光乡群众加快重建农房,使新建的农房与红光乡场镇总体规划相协调,指挥部制定出台了《红光乡农房援建工作实施方案》,确定六个农房集中安置点,成立农房技术指导组,积极协助群众建房。

东河口村三元坝社在大地震中,山体大面积垮塌,农户房屋被毁,耕地全部损失,地质灾害极为严重,产业恢复异常艰难。舟山市援建指挥部与红光乡党委、政府一道商讨,为三元坝社制订了“一果、二畜、三劳务”的产业发展思路,按“精致、生态、低碳、美化”的原则打造三元坝低碳社区。指挥部邀请了舟山市旅游、农业、科技等部门的7位专家对三元坝社进行了科学规划。舟山市援建指挥部与当地投入资金900万元,完成堡坎1.5万立方米,院坝硬化4000平方米,硬化道路1700米,安装10千伏变压器1台,架设供电线路3公里,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3户,水果园2户,小卖部7户,运输经营户11户。

地震时三元坝农家乐业主何清凤家的房屋处于东河口地球应力爆发点上,被埋了一大半,全家人幸免于难,是一个有着“奇迹”般经历的幸存者。他说:“舟山援建不仅让我们很快住上了好房子,还拥有了好环境,发展了新产业,过上了新生活。”

为建设红光乡生态场镇,舟山市援建指挥部统一建设生态、环保、安全的钢木结构房屋。在古坟包、下田坝两处建设“青瓦、白墙、人字顶”的居民集中居住点,新增民房面积2.4万平方米,供220户680余人入住。投入资金1200万元建设了集贸市场、集镇供水站,安装太阳能环保路灯,修缮集镇排污管网,建造垃圾中转站、公厕和化粪池,栽植风景树形成绿化景观。

红光乡党委书记李国峰说:“舟山援建真正把红光乡建成了一个‘精致、生态、和谐、美丽’的精品场镇。”

“低碳重建,全市都要学习红光乡三元坝社的做法,舟山市援建三元坝社走出了一条很好的‘低碳’重建之路。”2010年4月28日,广元市委书记罗强在全市灾后重建现场会上称赞舟山援建。

红光乡原中心小学和东河口、陶龙两所村小在地震中倒塌。红光乡全乡原有400余名小学生,地震后,由于中心小学严重受损且容量有限,东河口村小的学生暂转附近关庄小学,每天要翻山越岭行走两三个小时,山路狭窄崎岖,家长和学生都极为忧心。

指挥部把建设学校、卫生院作为援建工作的重点。通过招投标,舟山市华康建筑有限公司承建两个项目,2009年2月19日,两个项目全面开工。红光乡中心小学总投资900万元、建筑面积2061平方米,新红光小学包括实验楼、宿舍楼等基本配套设施。红光乡有了新学校,家长高兴,孩子欢喜。

红光乡卫生院总投资147万元,建筑面积418平方米。舟山市援建指挥部又给红光乡卫生院配备了B超等各类设施。

红光乡地震后,全乡原有的供水设施全部损毁,群众在震前自行取水的水源点大部分因地震改道,无法继续使用。地震后形成的临时水源,水量不稳定,水质又很差。舟山市援建指挥部和卫生医疗队在2008年9—10月曾联合开展过五次水样检测,翻山越岭几十公里,共寻得水源点九处,五次采集水样,送成都疾控中心进行检测,发现九处水源有四处水质合格。

为了帮助群众喝上放心水,在枯水期也能喝上水,指挥部在检验合格的小荆村、陶龙村两个水源点上启动场镇供水项目,2009年1月1日起正式供水,日均供水量178立方米,解决了两村1600名村民饮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