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援建
849000000058

第58章 雄关作证 (6)

辛勤的付出换来收获的甘甜。2010年4月29日,是他和前线指挥部的战友们最幸福的日子。这一天,凝聚着援建双方心血、智慧和汗水的“剑门关关楼开关暨2010中国蜀道剑门关旅游节”开幕式在剑阁举行。

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大家唱》来到雄关,百对新人盛大的集体婚礼,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艺表演,使张宝武和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一道,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

经过重建的剑门关关楼,巍然屹立在隘口之上,从黑龙江运来的俄罗斯木材和来自陕西的青瓦,同剑门山上的石材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再展千年雄关风采。

依山傍水的剑门关古镇,古朴中尽显川北民居风貌。街道两旁店铺林立,酒旗招展,古香古色,让人们仿佛穿过时空隧道,尽情感受这里曾经的驿站风情。

古镇广场上,游人如织。由黑龙江修建的纪念雕塑——座龙,昂首眺望剑门关。

座龙与雄关相望,寓意“龙剑”同心,昭示“龙剑”友谊一定会穿过岁月的风雨,世代流传。

剑门蜀道,三国时张飞植柏,被誉为“皇柏大道”,唐朝时驿站快马为杨贵妃送荔枝,被誉为“爱情大道”,如今,她又见证了龙剑人民之间结下的深厚友谊,而这条“友谊大道”,也必将引领整个广元旅游产业的提升、发展和壮大,剑门关景区,也必将成为享誉四海的旅游胜地。

“剑昭速度”

第三章 (4)

如果说剑门关旅游景区是一颗镶嵌在剑门山上的“明珠”,那么,连接剑门关和昭化古城的旅游观光公路、国道108线剑门关隧道、国道108线翠云廊景区改线三大交通项目,则是盘旋穿梭在云雾之中扮靓景区、装饰“明珠”的条条“飘带”。

担任三大工程项目监督、推进的前线指挥部人员,是工程组成员杨伟杰。

2009年元月下旬,全长10.8公里、投资2000万元的剑昭公路,作为连接剑门关和昭化古城的黄金旅游通道,被列入龙江第二批援建项目正式启动。

剑昭公路从一启动开始,就备受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特别关注。

2009年元旦节,赴任不久的冯安富、陈勇和相关人员一道,沿古驿道到元坝区大朝乡考察。当时,元坝境内从昭化牛头山至剑阁的3公里道路正在修建,5月1日就能实现通车。而要把这个“头”接上,实现剑昭公路的全线贯通,剑阁县境内的10公里道路修建势在必行。更何况当时已经确定四川省三国蜀道旅游文化论坛将于2009年10月1日在广元举行,所以,当广元市委书记罗强让剑阁表态什么时候可以拿下这段路时,不容多想,冯安富立下军令状:国庆节通车,为蜀道旅游文化论坛在广元举办献礼!

百日攻坚,决战剑昭路。成立指挥部,陈勇担任总指挥,成员有杨伟杰及相关部门负责人。

2009年元月12日,项目启动动员誓师大会召开。赶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之前,抢先落实了公路沿线房屋拆迁、征地,林木、青苗补偿工作。

通过多次现场勘查,考虑线型指标、环境保护、百姓出行等综合因素,从志公寺到高峰村的4.6公里新建路段线型走向迅速确定。

2009年2月26日,工程顺利开工。

剑昭路盘山绕岭,山陡坡斜,人户稀疏,工程用水要到几公里外的英雄水库拉。大到山路弯弯,大型机械会车难、停放难、工程所需1.7万余方沙砾石和近2万方碎石无处堆放,小到涵洞位置变化、软土路基处理、挖方边坡防护、施工中的实际情况与图纸设计不尽一致等,每一个“大小”问题的出现,都会影响到整个工序的推进。

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报给杨伟杰,他必须在第一时间组织多方“会诊”,制订方案协调处理,同时将处理意见报设计单位,决不能耽误下步施工。

面对剑门山区异常恶劣和复杂的施工条件,杨伟杰每天都要面对和处理很多这样临时“冒”出来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可以想象,这对工作生活在平原地区、对山区地形气候条件毫无经验的他来说,该是多么不容易啊!

剑昭公路设计的水泥稳定碎石层,在实施过程中受电力、场地、技术、天气等因素制约,导致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杨伟杰检查发现后,迅速向指挥长陈勇报告,经现场研究,改为三灰碎石层。

一个点子降低了成本,减少了运输量,正所谓“成本降下去,时间抢出来,进度提上去”。

2009年5月至7月,剑昭公路施工进入关键时期,可是雨水涟涟,材料紧张,影响进度。

杨伟杰深入各标段调查了解后,凭着一身过硬的专业知识,迅速为七个标段分别量身定做施工方案:晴天摆开战场,大面积铺开快施工;雨天则抢运砂石等建筑材料;雨停后土方太湿,无法开挖,就安排砌挡墙、筑路肩。

各标段按他设计的方案,争分夺秒巧施工。有效施工期仅100天,剑昭路于10月1日如期完工,援建和受援双方共同创造了市内交通建设的标杆,被广元市委书记罗强赞叹为“剑昭速度”,同当时的广元市旅游景区震后修复创造的“千佛崖”速度一起,写入广元市全委会报告,成为全市人民学习的典范。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在“剑昭速度”的背后,还有许多故事感人至深。

为了抢进度,各标段在每个环节该上多少人工和机械,进度如何,都由杨伟杰监督把关,一旦进度跟不上,按规定就要现场罚款。D标段的刘乃奇,进度跟不上, C标段的李世魁,施工组织不力,都被坚持原则的杨伟杰一罚再罚,被“逼”得实在没办法,李世魁虽不甘心,也只好写退场申请。而这个时候施工队临时撤走,肯定要影响工期,更何况“逼”走工程队并不是目的。关键时刻,陈勇、杨伟杰、县交通局局长刘忠银就召集“老板”们就地开会,在会上 “软硬兼施”,先是对他们虎着脸拍桌子“骂”上一通,“激将”一阵,再换上笑脸摆两桌“农家菜”,拿出自己的“舍得”酒,陪着“老板”喝,为他们鼓劲加油,解决具体问题:人工上不够,在全市范围帮着找;三灰土原料紧张,派干部背上钱袋子到拐枣坝同利州区及县内的其他工程帮着“抢”;夜里工人要加班,帮着买来发电机,牵上电线;参建的民工受不了这样高强度的劳动量,不想干了,就买上食品饮料慰问他们,请他们支持,用感情留住他们。这几招“土办法”还真灵,长得虎背熊腰、颇有张飞气质、一向豪侠仗义的李世魁被他们的诚意和事业心深深打动,硬是以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啃下硬骨头,后来居上,按时交了工,成为剑昭路上一段佳话。

到9月24日,剑昭路全线路基完工,开始油路摊铺。当时广元市城区风貌改造工程也正轰轰烈烈展开,负责剑昭路摊铺工程的樊超,还承担了市城区海口路的油路摊铺。当剑昭路刚铺完6公里,还剩约4公里,眼看离最后交工的10月1日也只有不到3天时间时,海口路的油路摊铺展开,催促樊超尽快上工。陈勇得知这一情况后,一边电话协调,一边安排刘忠银和杨伟杰24小时守在工地督促。到9月30日早上,陈勇来到剑昭路工地,看到油路摊铺任务已完成,而已经三天两夜没合眼的刘忠银和杨伟杰,穿一身脏衣服守在工地,人熬得又黑又瘦。陈勇转过身,眼眶早已湿润。

建成后的剑昭旅游观光公路,平坦而舒适。温暖的阳光洒在剑门山上,黝黑的公路蜿蜒融入青山碧水和袅袅炊烟之中,恰似一幅恬静的乡村田园画,挂在半山腰上。

沿线老百姓评价说,政府在他们家门口建起了一条“高速路”,黑龙江人民为他们援建了一条“幸福路、致富路”。

回想起施工时,深夜加班照明的车灯把剑门山照亮,轰隆的机械声与隐约传来的如远古“五丁开道”的轻音相应和;想起夏夜里和大家一道为赶工的民工们送上方便面、饼干和矿泉水,工人们在这巴山深处战天斗地的场景;想起春天检查工程进度时山野间那层层叠叠盛开的油菜花,杨伟杰就觉得自己和同事们一道,在援川的事业中,正像这巴山深处默默无闻却以旺盛的生命力铺天盖地盛开的油菜花一样,泼洒一地金黄,绽放无限爱意。

一种多么美好的情怀,一段多么值得珍藏的回忆啊!

在地震过去两周年,援建工作接近尾声,剑门大地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今天,当我们来到仍设在县教育局后院板房院落的前线指挥部采访他们时,第一印象中,已经找不到曾经的“金戈铁马”,而多是一种邻家大哥的温厚与善良了。

会议室里,静静堆放着高高一摞锦旗。随便翻开几幅:“灾后援建劳苦功高,剑阁人民永远铭记”、“情系剑阁灾区,心系雄关人民”等,这些都深深表达了剑阁百姓对龙江人民和前线指挥部爱心使者的感恩之情。

在他们兼作卧室的板房办公室里,我们看到家人的照片挂在墙上或放在办公桌上的玻板底下,简单的办公设施被布置得整齐温馨,充满个性。

聊起两年的援建工作和生活,说起灾区人民对他们的感恩之情,他们像秋天土地上那一株株低下沉甸甸头颅的高粱,平淡低调。但一谈起工作,谈起援建事业,却个个充满激情,不由让人感叹至极、佩服之至。

震后第一冬

说起援建初期的受灾群众安全越冬、农民过渡房和自建房修建工作时,分管民政项目的二期副总指挥杨渊沛,介绍更多的是一期副总指挥、黑龙江省民政厅救灾处的战友王广焱和来自大后方的支持。

“5·12”地震造成剑阁县55.5万人房屋受损,其中4.6万户受灾群众房屋急需恢复重建,约4.4万户农村受灾群众面临越冬困难。

震后第一冬,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受灾群众安全越冬问题。

面对2008年冬季气温偏低、越冬物资短缺、困难群体较多等情况,前线指挥部和县委、县政府制定并启动安全越冬应急预案,周密安排,千方百计确保受灾群众安全过冬。

借鉴黑龙江高寒地区丰富的御寒经验,指导受灾群众为过渡房搭火龙,围墙帘,裹塑布,敷墙泥进行御寒,并督促实施。

区分受灾群众实际情况,分类指导。对散居农户,实行投亲靠友、邻里帮助、政府补助的形式过冬;对集中安置点的群众,实行购买或租借越冬用房统一安置越冬。前线指挥部出资68万元,购买了8000多床应急棉被储备;对于特困群众,前线指挥部投入52万元购买了5000多床电热毯、150个取暖炉、90吨烤火煤帮助越冬。同时,黑龙江省民政厅也迅速组织龙江人民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将捐赠的20万件棉衣、棉被及时运往剑阁灾区。

为了确保救灾物资及时准确发放到群众手中,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和龙江人民的关爱送到受灾群众身边,王广焱和指挥部全体成员同县相关部门的同志们一道,分组下到各乡镇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加班加点督查救灾物资的发放,指导农户做好烤火炉的安装,检查电热毯的安全使用,避免燃煤烟囱的安装和电热毯的使用不当,引发一氧化碳中毒和火灾事故的发生。

经过前线指挥部和剑阁县各方的共同努力,震后第一冬,全县无一例御寒责任事故发生,受灾群众顺利实现安全越冬。

“六位一体”建农房

为了让受灾群众尽快住进永久房,自建房建设的推进成为救急、救民的当务之急。

前线指挥部与剑阁县一道,形成图纸设计、技术指导、村民互助、市场服务、资金保障、结对帮扶“六位一体”的帮建体系,推进受灾群众自建房建设。

在图纸设计上,按照不同的地质结构,分6.0级、6.5级和7.0级设防,既考虑了安全性和受灾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又兼顾川北民居特色,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建材供应、市场服务是自建房项目推进的关键。2009年9月,正是自建房推进的高峰期。针对建筑用砖缺口过大、价格涨幅过快问题,着力提高红砖生产能力。全县恢复、新建砖厂77个,达到年产红砖10亿匹的能力;对县内自产砖实行统购、统销、统运、统价的“四统”特供政策,有计划地销售给重建农户;采用控面积、调结构、错高峰等办法,解决用砖供需矛盾;动员各方力量组织外购材料,引导建材经销商服务到村,保证钢材、水泥等重要建材的供应;动员当地村民结成互助小组,开展互帮互建,节约了成本,节省了时间,加快了建房进度。

资金保障是项目推进的重点。按照项目规划,黑龙江省给予每户受灾群众自建永久性住房补助3000元,建过渡性安置房补助600元。承担的全县受灾群众自建永久性住房补助款1.33亿元和自建过渡性安置住房补助款2374万元,全部及时拨付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