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援建
849000000057

第57章 雄关作证 (5)

援建项目大面积开工后,由于项目实施点分散,项目推进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成了前线指挥部同志们最大的牵挂。

检查中,发现工程中存在的质量、安全常规通病多,就此立即同县里召开联席会。会上,对问题突出的4家施工单位、2家监理单位、1家勘测设计单位作出严厉批评,共处罚款10多万元,对40余家存在管理漏洞和安全隐患的业主建设单位、施工及监理单位进行了通报批评,对管理规范的进行通报表扬,现场交流了经验。

这一招来得猛又硬、精又准,对全县各级各部门和施工、监理单位的震慑和教育作用很大,大家普遍感受到援建工作抓得紧、管得严、处理得重。

几记“重拳”出击,首战告捷,“顽症”和难题破解,眼看项目施工质量、安全、进度管理一天一个样,援建干部们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由于黑龙江的“卫士”们政策熟悉、业务精通,致使一些心怀侥幸的人无缝可钻、无机可乘,前线指挥部威信大增、威名大震。一时间,身穿迷彩服、胸佩“龙江援建”徽记、住板房、吃食堂、实行准军事化管理的前线指挥部干部在大家的心目中,成了正义和爱心的代名词。在剑阁人民的心中,他们是最可敬的人、最可爱的人!

而这时候的刘国会作为总指挥,敏锐地和大家分析当前形势后,立即下达了“抓住时机,乘势而上,迅速靠前,抢抓节点,又好又快推进援建项目”的动员令。

指挥部12名成员,收起来是拳头,沉下去是尖刀。

相比之下,征地拆迁中各方利益的协调、建筑材料和设施设备及工程用工紧张、雨季造成工程有效工期缩短等困难,对他们来说已经算不上难事了。

第三章 (3)

有前线指挥部这个坚强的核心,有县委、县政府的合力,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感恩奋进,信心百倍投身重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剑阁县把人事任免建议权交给前线指挥部,人们对此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各级干部的背上都给捆上了一个“炮仗”,而“引线”就在前线指挥部,一拉就“炸”。这一效应产生的直接效果,就是在全县各级各部门,不想干事、干不成事的人让,腾出位子;想干事、能干成事的人上,“押帽”开工交工。

高超的指挥艺术同全县人民群众投身重建的热情和聪明才智一旦相结合,立即产生势如破竹的力量。一个个推进援建的新办法、新点子新鲜出炉,一个个项目推进中的难题和“碉堡”被炸毁和清除。

于是,凭着规范的管理,宽松的环境,周到的服务,很快便吸引了全国各地有实力的优秀施工和监理企业纷纷进驻剑阁,合法中标,有序施工,建筑建设资源得到了最大的优化和整合,援建项目“井喷”式开工竣工,援建路上捷报频传,古老的剑门大地,活力迸发,焕发出无限的生机。

雄关相会,成就百年梦想

剑门关景区,是四川广元蜀道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是剑阁人民捧在手里、搁在心里的一只金饭碗,承载着剑阁人民复兴西部蜀道旅游的百年梦想和期盼。

在“5·12”大地震中,被称为“天下第一关”的景区部分景点和基础设施严重受损,余家岩、张家包、游客中心一带山体滑坡、崩塌,剑门关景区的重要标志——剑门关关楼成为危楼。

同打造工业园区一道,景区中部分景点建设被列入龙江援建第二批项目中着力帮助剑阁强化“造血”功能的重大项目之列。

2008年11月18日,刚刚完成元坝区昭化古城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的元坝区委书记冯安富,赴任剑阁县委书记。

冯安富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调研黑龙江援建工作;主持召开的第一个常委会议,就是安排部署掀起新一轮援建工作热潮的会议;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策,就是顺民意,抓大事,抢抓机遇,迅速启动全面开发建设剑门关旅游景区。

景区开发建设确定了集中做好规划、修楼、建道、栽树、作文、配套、治污等八件大事,规划了总投资5.5亿元的6大类99个项目,重点突出展示“一关一道一人”,“一关”就是恢复重建剑门关关楼;“一道”就是建设剑门关景区的主游道,主游道建成,游客从游客中心出发,沿着青石板山路拾级而上,沿途欣赏《蜀道难》诗碑、细雨骑驴、诗仙叹关、五丁开关、仙云人家、姜维守关等景点;“一人”就是在景区内打造三国时期镇守剑门关的蜀国大将姜维的纪念地。同时新建红军攻克剑门纪念碑馆、绝壁观光长廊、4D影院、游客接待中心、古院落、剑门古镇改造一期工程、剑昭旅游观光公路项目,并实施翠云廊景区108线改道及剑门关隧道整治等项目。

战鼓擂响,龙江援建挑重担。

景区标志性工程剑门关关楼恢复重建,为景区提供餐饮住宿配套服务的剑门关古镇改造,景区索道建设,把景区同公路交通干线隔离的剑门关隧道震损加固和翠云廊景区108国道改线,还有连接剑门关与昭化两大景区的剑昭旅游观光公路修建,由龙江援建的总投资1.5亿元的这一个个重大工程,为景区开发建设架起了一座“天梯”。

前线指挥部二期副总指挥、挂职干部剑阁县委常委、副县长高起生,负责的正是景区建设中的天梯峡栈道段建设项目。这项工程计划从谷底修起200多米的悬空栈道通向山顶。

为了探出一条安全的建设材料运输线路,他和景区负责人一道披荆斩棘,从山上开辟了一条蜿蜒曲折的运输通道。当工人刚刚把钢管和脚手架打进绝壁,施工架上仅铺了一层木板时,高起生就在大家的劝阻下走上去体验游道感受,设计安保措施。

2010年4月底,一条全长900米,宽1.8米的“之”字形栈道,在4月29日剑门关开关时和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见面了。

游人们不由赞叹:“都道绝壁无路寻,飞架‘天梯’变通途。”游客漫步其间,仰望峰凌云宵,俯瞰沟壑惊心,剑门之“险”尽在其中。

是啊,如果说“天梯”架起景区复兴路,而不远万里赴川援建的“龙江大哥”们,则用他们的坚实和厚重、担当与付出,架起了一座人梯,奠定了灾区今后发展的高度。

见证雄关崛起

按照前线指挥部统一安排部署,具有近20年工程管理经验的工程组成员张宝武,负责景区建设中由黑龙江援建的剑门关关楼、索道、古镇改造后期三大工程,其中古镇改造的前期工作由前线指挥部一期副总指挥刘双担任。

大地震使剑门关关楼基础整体移位,楼脊两侧青瓦整体下滑。当时,面对慕名而至的游客,这座挂着“危楼”警示牌的关楼,早已失去了“千年雄关”的气势。而交通的矛盾也很突出——关楼边108国道上,密集的车辆呼啸而过。加上剑门山上多雨,一遇雨天,泥浆四溅,游人大多匆匆拍完照片就赶紧登车而去。

景区旅游遭受重创,作为剑门关景区建设重点的关楼重建,备受瞩目。

剑门关关楼原为明代关楼,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被全部拆毁,后于1992年重建仿古式关楼。2006年2月,剑门关遭遇大火,关楼被烧毁,后经修复后对游客开放。两年后的特大地震,使关楼再次严重受损,经四川省建设厅批准并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结合灾后重建,决定在1935年修建川陕公路时拆毁的原明代关楼遗址处实施恢复重建。

关楼恢复重建方案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按照景区详规和尽量体现历史原真性的思考,以1935年前的明代关楼风貌为历史依据设计,高19.34米,基座长19.16米,宽13.6米,采用全木结构,檐下使用斗拱,檐柱、角柱采用侧脚,角柱采用生起等明代传统手法,充分展示古关楼“一石临空天府壮,两山如壁剑门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本色,突出其历史地位和军事意义。

2009年2月26日,剑门关景区建设全面启动。

2009年9月18日,概算投资1000万元的关楼援建项目开工,由张宝武负责关楼重建等项目的现场监督管理。

能够见证景区标志性建筑“千年雄关”的重建历程,张宝武觉得自豪,更觉得责任重大,意义非凡。

由于关楼复建项目的特殊性,施工、监理单位和参加施工的工匠和民工们,都以参与建设为荣。施工期间正值寒冬,全体参建人员克服一切困难,夜以继日赶时间,抢进度。

建设期间,各级领导、前线指挥部和相关部门经常深入现场查看进度,解决问题。张宝武、景区甲方代表杨涛、施工单位东嘉公司任建新和现场监理小方一起,更是坐镇指挥,旁站督导。

由于关楼地处狭窄的隘口,外面很小的风在这里变得很大,而超过一定的风力,工人施工安全又得不到保障。眼看有效工期缩短,大家十分着急。还是县委书记冯安富想出“高招”,让县气象局在关楼施工现场安装“测风仪”,24小时不间断测量风速。只要风力在5级以下,塔吊能安全运行,哪怕深夜三四点,哪怕只有半小时,都必须照常施工,由县督查督办室现场督办。施工“惧风症”迎刃而解。

“测风施工法”是援建双方智慧的结晶,是对“白+黑”、“5+2”最生动的诠释。

是啊,在这种非常环境、非常时期,往往建设者头脑里一个灵感的火花,就能点燃一种建设模式。“剑门关速度”,正是由这种绝地逢生的创新模式中抢出的分分秒秒构成,从而创造出绝无仅有的建设奇迹。

在这种情况下,张宝武更加明白肩负的使命和责任重大。因为关楼作为文物景观建筑项目,它的使用年限不在百年,而在于永久传承。因此,必须更加注重关楼的建筑质量监督,唯恐有任何质量闪失。

为抢工期,年关时节景区建设没有停工。剑阁县领导来到工地看望慰问施工人员,同他们一起吃团年饭。

与此同时,由黑龙江投资6000万元资金先行启动的剑门关古镇改造工程后期、随后开工的景区索道项目也正紧张施工,张宝武每天都要往返于几大项目之间监督指导。

此外,作为工程组、联络宣传组、监督办成员的他,除了主管的剑门关景区、龙江大道和工业园区三方面工程外,剑门大厦项目中由龙江援建的文化活动中心和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体育馆、残疾人活动中心等民政项目以及所有援建项目的变更、除水利交通项目外所有援建项目的质量监督检查,宣传、摄影、协调媒体等千头万绪的工作,使他成了指挥部里的大忙人。

采访张宝武,从他波澜不惊的平静语调里,我们还是被他崇尚事业、追求卓越、勇于担当的军人风范深深打动。

出生于1968年的他,从1984年参军入伍开始,就把自己的生命融入火热的事业之中。自毕业于重庆后勤工程学院后的17年里,他一直在部队从事营房建设和管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名军人、一名受党培养多年的优秀共产党员,在大灾大难面前挺身而出,已经成为他习惯性的选择。军校刚毕业,他同学员们一起向组织递交了援藏请战书;长白山原始森林修路、长春洪灾救援、大兴安岭火灾救援、1998年抗洪抢险的子弟兵队伍里,都有他同战友们的身影;四川大地震发生后,已经转业在黑龙江省建设厅规划处工作的他,又一次向组织递交了援川请战书。

2008年12月28日,他来到剑阁立即投身紧张繁忙的援建项目管理工作。他说,凡是搞建筑工程施工和管理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工程做得越多、管得越多,心里担惊受怕的就越多,同时要求也就越严格。

一次下乡检查援建工程,看到工地上一辆卡车卸砖时直接用翻斗倒,砖被摔断了许多,这在北方是不可能的,他当即制止,并要求后面施工中断砖使用比例不能超过规定。

可后来他去跟踪检查时,发现有一面墙几乎全部使用了半砖。他非常生气,要求立即返工。亲眼看到墙被推倒他才放下心。他说:“四川遭受这么严重的地震灾害,援建项目实施的是良心工程、道德工程,不能留遗憾啊!”

说起家人,张宝武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他父亲以前带着乡亲们干活,从小就教育他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遇事多为别人着想。

然而,在他还在部队服役时,深爱的父亲就因病去世,母亲也于2000年过世。为了事业,为了工作,父母生前同自己总是聚少离多,难享天伦,还要时刻担心他的安危。如今,父亲去世前最后看他时的满眼泪水,成了他心中最大的伤痛;父母坟前盛开的丁香花,成为他追随事业远行时心中最大的寄托和牵挂。

好在让张宝武欣慰和自豪的是,在轰轰烈烈的两年援川工作中,在他那火红的人生档案里,又融入了巴蜀大地剑门山区的紫薇芬芳。

青春是美好的,可是只有用事业浇灌出的青春之花,才开得最绚烂、最动人,张宝武用他的一次次选择为我们作出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