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援建
849000000068

第68章 大爱共宇寰 (4)

在全面完成住房重建的同时,马口村同步改造恢复村道4公里,重建通组水泥路7公里、连户路3.2公里,实现组组通水泥路;维修加固山坪塘3口,解决了600亩粮田的灌溉问题;重建2个村民小组“人饮工程”,解决了167户604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新发展200亩果园、两处养殖小区、200亩蔬菜基地,组建贫困社区互助社、猪业合作社、农民工协会,规划建设生猪、土鸡、蔬菜和劳务产业;配套建设垃圾填埋场、垃圾屋、污水处理池,美化亮化了农村生活环境。

2010年5月28日,《“马口样本”灾后重建经验在全国推广》入选2009年度“广元十大新闻”。

省委书记赞赏的“千佛模式”

“山高无柴,沟大无水”、“有女莫嫁贺家坡,一年四季莫水喝;有儿莫生千佛村,出门都是乱石坡”,这是工农镇千佛村昔日的面貌。

千佛村距广元市城区北3公里,因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崖坐落境内而得名。全村面积11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有444户1454人。昔日村民守着“千佛爷”受穷熬,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超过2000元,通村道路找不出一寸水泥路。

一个贫瘠落后的山村,在“5·12”地震后短短的一年间,变身为“广元城市的后花园”。

这一切改变,澳门“爱心民居”工程是“引子”。

“5·12”地震使千佛村157户农房损毁需重建,200余户受损需维修加固,2008年8月该村被列为澳门“爱心民居”工程项目村。

如何既解决住房问题,又改善贫穷面貌? 千佛村群众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下,确立了“灾后重建与新村建设、基础配套、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农民素质提升相结合”的思路。根据全村地理条件,他们坚持原址安置为主、分散重建住房,布局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有致,突出“工字梁、小青瓦、粉白墙”川北民居风貌特色等修建原则。统筹实施水、电、路、沼气等基础设施,先后整合涉农项目资金350万元,筹集社会资金400万元,硬化村道7公里、入户路2500米,整治新建山坪塘和蓄水池10口、引水渠4.8公里,改土300亩。

当地有种植核桃的传统,千佛村就把能够适应瘠薄土地、耐旱能力强的核桃生产作为主导产业,引进业主流转土地经营带动发展核桃产业,建成20亩品种园、200亩采穗圃、3000亩丰产示范园,被四川省林科院命名为“川北核桃基因库”。除业主外,全村农户户平有核桃园1.5亩,核桃盛产期村民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村里组织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并组织群众修建起了一条“核桃文化长廊”,村民的生活与核桃息息相关。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千佛村还配设了“万村千乡”农家店、农资放心店、农家书屋、卫生站、文化活动室和体育设施等便民设施。

在抓紧重建的同时,千佛村善于向正在建设的千佛崖AAAA级景区“借景”。他们利用新房新村新环境,规划发展乡村旅游。村民贺继清地震前住土木房子,房子在地震中倒塌,他重建了三间两楼一底新居,安装了电热水器、液化气、电饭煲。因为院坝紧连村文化广场,2009年底,他开办了农家乐,每天客人络绎不绝。

如今走进千佛村,在绿树红花的映衬下,一排排青瓦白墙的川北民居错落有致,依山就势分布;一户户新居窗明几净,客厅、卧室宽敞整洁;水泥村道路蜿蜒环绕,把家家户户连在一起;一望无际的核桃产业园和核桃基因库基地苗圃长势喜人;蓄水池、渠系、管网纵横交错、相互配套……

2009年1月16日,崔世安率领协调小组成员考察了千佛村“爱心民居”工程项目。崔世安与群众亲切交谈,询问他们过冬情况,房屋住得舒不舒服。63岁的张大爷已经住进新居,他激动地握住崔世安的手,连声感谢澳门同胞对灾区群众的关心,并拿出土特产核桃赠送给来到千佛村的客人。

9月9日上午,省委书记刘奇葆视察了千佛村澳援“爱心民居”工程项目。一走进千佛村,出现在人们眼前的,除了一座座依山就势而建、具有川北民居特色的新居,还有3000多亩成片规范种植的优质核桃。村支部书记说:全村有157户农房重建纳入澳门特区援建的“爱心民居工程”项目,目前已完工入住150户。

第二章 (2)

刘奇葆走进澳援“爱心民居”受援户、特困户杨贵珍老人70平方米的新居里,坐下与老人亲切地拉家常。他仔细询问老人多大年纪?生活上还有没有困难?对现在的生活状况满意不满意?老人告诉刘奇葆,这栋新房她没有出一分钱,是澳门爱心项目资金、政府补贴和部门帮扶修起来的。新房子比原来更宽敞、更结实,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澳门同胞!刘奇葆勉励在场群众:澳门特区政府和澳门同胞帮助我们建好了新家,我们要把产业发展起来,努力增加收入,用勤劳的双手把生活过得更好。

在千佛村核桃基地品种园,刘奇葆查看了解种苗基地生产情况。陈凯介绍:工农镇规划建设万亩核桃高产示范园,千佛村现已发展3000多亩,被省林科院命名为“川北核桃基因库”,全村人均有核桃园1.5亩。刘奇葆对千佛村的产业发展给予肯定:“灾后重建必须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同步推进。”

临别前,刘奇葆拉着千佛村支部书记的手叮嘱:“一定要把群众安顿好,特别是要照顾好特困户、五保户的生活。”

令人流连忘返的紫兰湖畔新景观

奔腾的白龙江水来自人间天堂九寨沟,在利州区境内,“白龙”被拴上了两条腰带:宝珠寺水电站和紫兰坝水电站,由此形成白龙湖和紫兰湖两大湖泊。白龙湖宽阔而雄奇,紫兰湖小巧而秀美。分布在紫兰湖两岸的“爱心民居”户,采取生态化规划、景点式布局、低碳化建设的方式,在湖畔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景观”。

依山布局,风貌一致,一栋栋紧挨的小洋楼矗立群山之间,水泥路直通到家门口;清新的空气合着淡淡的青草味迎面而来,沁人心脾,让人如痴如醉。这是行走在利州区宝轮镇紫兰垭农房重建集中安置点给人的感受。

紫兰垭集中安置点重建农房和维修加固70户,其中澳门“爱心民居”工程项目承担32户。安置点房屋风貌色彩、格调及周边环境统一规划设计,突出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分布。安置点统一实施硬化入户道路、公共区域绿化美化亮化和卫生保洁。村民们对周边土地进行集中整理,配套完善道路、渠系、管网等设施,规模发展桃树、油橄榄、核桃、蔬菜等农业特色产业。一些农户充分利用毗邻宝轮卫星城的优势,发展起了农家休闲产业。

“开门见山又现湖,花园洋房农民住;山上核桃上千亩,湖中旅游也致富。”这说的是距紫兰坝水电站仅300米的宝轮镇回龙村二组“爱心民居”集中安置点项目小区。

回龙村二组安置点于2008年6月19日开工,共重建农房户24户4392平方米。安置点在规划上突出“绿色重建”的理念,坚持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紫兰湖旅游开发以及移民后扶经济发展相结合,统一民居工程房屋外观、户型及配套厨房、卫生间、沼气池、圈舍设计。在基础设施配套方面,硬化道路600米,铺设污水管300米,新建绿化面积3500平方米,还安装了太阳能器具,修建了沼气池,设立果皮纸屑垃圾箱、垃圾转运站。同步实施产业重建,全村栽植核桃3300亩。结合紫兰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积极发展农家旅游产业。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民主选举产生了以重建对象为主的澳门“爱心民居”工程群众民主管理委员会,做到“五统一”:统一澳门援建资金发放、统一建设资金筹集、统一施工建设、统一建材特供组织、统一工程质量监管。“低碳重建”与“企业发展”国际论坛(广元)、四川省灾后农房重建第一次现场会等多次全国、全省性会议代表曾到安置点参观考察。李崇禧、魏宏、郭永祥、黄彦蓉等曾视察该安置点,对其“绿色重建”理念给予充分肯定。

新居,依山而建;广场,临湖而修;排污,统一处理;产业,全面拓展。走进宝轮镇苍溪村一组安置点,一排排青瓦白墙的川北民居依山而建,房后青山巍巍;房前广场上各种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广场下,菖溪河山峦倒影,黛色深邃,秀美如画,清幽而恬静。

现在让苍溪村一组安置点群众骄傲的是,2009年1月17日上午,时任社会文化司司长、协调小组主席,现任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亲自为安置点奠基。崔世安一行视察利州区澳门援建项目,走进苍溪村集中安置点现场时,群众正在举行开工仪式。在村民们热情的邀请下,崔世安欣然与大家一道挥锨铲土,为新居培土奠基。

苍溪村一组“爱心民居”工程安置点有50户人家,全部为地质灾害异地迁建户。安置点建设坚持与菖溪河生态旅游发展相结合,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资金筹集、统一材料采购、统一施工建设。为了避免排污影响环境,在规划时就设计两个大化粪池,按三级化粪池的标准修建,排入管道的是粪便、污水,通过处理后,排出去的是清水,不污染河水。为了实现这一功能,在建设过程中村支部书记罗德福一直亲自监督,保证每家的管道都接入总管道。“排污管网建好后,不但没有影响周边环境,还起到美化的作用。”罗德福经常对村民说。

该安置点群众余型沱修建的小洋楼有154平方米。他说:“以前老房子下大雨时,家里得放个盆什么的接漏,天晴了还得到房顶查漏。现在的房子,真是又漂亮,又巴适。家里热水随时有,浴霸安起了,洗澡也方便,再也不用担心洗个澡弄感冒了。”方映财一家四口人,修起了183平方米的两层小楼。“房子修好了,就办一个农家乐。”

实际上,余型沱关于新产业农家乐的构想,在苍溪村已经不是梦了。2009年,利州区以紫兰湖及叉湖菖溪河为背景,开办了紫兰湖?菖溪河生态旅游露营节,各地游客闻讯而来。

地震后满目疮痍的紫兰湖、菖溪河畔,如今成为乡村生态旅游景区。掩映在绿树和鲜花丛中的漂亮农家小楼、美味可口的农家饭菜,让每一位游客流连忘返,也让苍溪村群众过上了舒心的新日子。

“不见炊烟起,只闻饭菜香”的新民居

2010年农历正月二十八(3月13日),龙潭乡元山村贯开明家的农家乐,在噼里啪啦欢快的鞭炮声中正式开张:刚刚建好新居,置办一些桌子和娱乐设备,可以同时接待100人左右;新居四周茂密的柏树林,为城里来的客人提供了清洁休憩的场所;曾经在城里开过饭店、火锅店的儿子、儿媳负责餐饮;自家地里的蔬菜和妻子养的猪为农家宴原料……农家乐开办三个月,妻子生病停过一段时间,再加上门前村道维修,城里游客不方便上来,生意受到一些影响,平均每月营业收入只有6000元左右。这个数字与当初的预计有一定差距,但是贯开明依然看好未来。2010年6月19日上午,贯开明忙着收拾蓝菜准备做酸菜:“城里来耍的客人都喜欢吃酸菜干饭,而且是要用柴火控(音)出来的。”

元山村距广元城12公里,面积10.3平方公里,辖5个组,有232户904人。在灾后重建中,龙潭乡将地震引发的地质滑坡区内30余户重建户纳入澳门“爱心民居”工程项目,并全部搬迁到沿山梁公路旁的林中相对分散安置,户与户以林相隔,依山环林,幽林丛房,塑造了农家小院山乡别墅模式,既解决了农户的重建居家,又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条件。同时,元山村加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全村建集中人饮供水站10处,村民都用上了安全清洁的自来水。新建沼气池200口,40户用上了柴草节能炉。推广生物发酵零排放养殖技术,发展生猪养殖区1个、养殖大户50户。新栽桃树500亩30000余株。蔬菜协会、子猪协会与广元职高建立农学结合教育基地,联办实用技术人才培训班……

新的生活,在元山村民面前展开。

天曌山脚下的回龙河街道学工村,是广元—天台山—三堆公路的起点。全村有320户重建、1100户农房维修加固。学工村结合实施澳门“爱心民居”工程,利用澳援广元—天台山—三堆公路绕村而过的优势,实施乡村旅游型新村建设:突出生态化规划,农房重建、民居风貌塑造、人居环境整体风貌与天曌山国家森林公园融为一体;突出古风遗韵,再现武皇文化,营造干净整洁、悠然舒适、生态休闲的氛围。基础设施建设立足长远,突出道路畅通、集中饮水、土地整理、沼气能源和环境整治,建村组公路20多公里,改土300多亩。配套建设了文化娱乐、广播电视、农资放心店、农村超市、农家书屋、卫生站、体育设施等服务设施。沼气的普及,使得学工村“不见炊烟起,只闻饭菜香”。 这些,都为发展以农业观光、农耕体验等为重点的特色乡村旅游业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