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记者眼中的格萨尔故里
849400000036

第36章 (3)

此时,我才发现自己不是第一个起床,迎接草原黎明的人。草原上的几座白色帐篷边,已经升腾起缕缕炊烟,藏族妇女们正在为我们准备早餐。湿润空气中弥漫着牛奶、酥油茶混合的芳香气息。三三两两的牧民牵着马儿在近处放牧。草地四周的矮草甸上,几匹马驹不时地来回欢跑。而扎曲河边,几位记者,有的已经架好了摄像机,等待迎接第一缕阳光的出现;有的将镜头对准波光粼粼的水面,捕捉每一个稍纵即逝的画面。大家一见都会心地笑了,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这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由旅行者温普林,他曾多次来过阿须草原,他在《巴伽活佛》一书中多次描述他的感受:“阿须简直就是香格里拉,如果说人间都不曾有这种幻想的话,在那儿我们看见了,无意之中,我们进入了一个梦境。”是啊,在这里,我们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嘈杂,感受着清新和自由,藏族群众一张张笑脸纯朴善良,为我们洗涤现代城市中封闭、紧张的压抑。从他们真诚善良的笑脸中,我感受到比城市里多得多的快乐,这种一时无法言表的超脱,也许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直苦苦寻求的“香格里拉”。

当金色的晨晖洒满草原时,放眼一望,三江交汇,天蓝水碧,宽阔富饶的阿须草原,在几条银龙般的河流盘绕中,显得格外美丽动人。此时,“相约格萨尔故里”考察团与无数藏族群众如约而至地来到“岭·格萨尔王”的诞生地纪念堂附近,在这里隆重举行格萨尔王塑像奠基仪式。在藏族白教著名巴伽活佛的主持下,全国格学专家学者和新闻记者,一起为藏族人民心中的英雄“岭·格萨尔王”塑像奠基。而后,巴伽活佛又带领大家一起种下了一棵棵松柏。为了留下珍贵的记忆,大家纷纷请人拍下了照片。并向着太阳,默默祝福美丽的阿须、英雄的格萨尔名垂青史、千古传颂。 奠基仪式结束后,在巴伽活佛带领下,大家参观了格萨尔纪念堂。这座纪念堂是在巴伽活佛的资助下,阿须所有藏族群众义务投工投钱修建起来的。格萨尔纪念堂与一公里外山坡上的岔岔寺相对,互为补充、相映成趣。 纪念堂主殿正中是格萨尔骑马征战塑像,塑像后是他的13大保护神,此外还有岭国12大佛、40位文武官员、8位仕女。纪念堂侧厅存放着许多盔甲、马刀等文物,相传是格萨尔王及手下大将所用。

在纪念堂外,更有几处让人称奇的遗址,每一处都有一个美丽动听的传说。在格萨尔纪念堂右面,有一块形似青蛙的巨石,据民间传说和藏书记载,那是格萨尔王的母亲在巨石下搭设了临时帐篷,在格萨尔出生时,其母疼痛难忍,挣扎着爬上巨石,用脚蹬出的形状;在距离青蛙巨石不远处,石头上留有深深的脚印,传说那就是格萨尔的足迹。尽管传说有些离奇,但在巨石上方挂满了经幡,堆着的几堆嘛呢石,都表示藏族同胞对此深信不疑,他们一直在用传统的方式祭祀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岭·格萨尔王。 尽管我们是如此不愿意离开,总想再多欣赏阿须草原的一切,可前面还有许多格萨尔的遗址、传说等着我们去探觅。无可奈何,只好依依不舍地向阿须牧民道别,顺雅砻江而下,前往106公里外的新路海景区。路过村寨,牧民们依然在路边点起“熏烟”欢送我们。此时,以《南方日报》老陈为首的,一路抱怨,这么好的地方,这么好的藏族群众,怎么就不多给点时间,让我们拍摄?老是上车了!出发了!真让人心烦!

中午12点,在路边岩石随处可见的六字真言的陪伴下,我们到达了新路海。这里有成群的牧民、帐篷和藏式午餐在等待我们。喇嘛们在帐篷前点起“熏烟”,腰热寺和竹庆寺的喇嘛们在草地上为我们表演他们最拿手的格萨尔藏戏。 在这里降边老师遇上了一位高僧,非要我为他俩多拍几张照片。经过交谈,我居然着了迷。原来,这位高僧是德格人。30年前,他就从德格一路长拜到拉萨布达拉宫,后回到德格,就一直赤足生活在新路海的雪山上。他告诉我说,世间所有教派和人群不应该纷争不休,大家都要讲求团结,共同建设好家园。他向每一个相遇的人都宣传这个道理。望着他赤足又一次远离喧嚣,只身沿着新路海水边,向着雪山前行的身影,那句“只有团结,才有美好和平”的话语,久久在耳边回荡。

新路海的雪山和海子虽然令人迷恋忘返,但我们又要上车继续格萨尔探觅的路程。新路海距德格县城有100公里,途中还要翻越海拔6168米险峻陡峭的雀儿山。 雀儿山要算我迄今为止翻越的最高峰。进入雀儿山,只见怪石嶙峋,寸草不生,不由人想起“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山脚下有一个道班,山路又险又窄,许多藏族和汉族工人正在海拔四五千米的路段上施工,看到他们在恶劣的条件下辛勤劳作,我们急忙从车中把哈达抛向他们——他们也是最可爱的人!

在山顶我们遇到了几个背包远足的外国人,真羡慕他们!有朝一日,背起行囊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肯定是别有一番感受。由于海拔高,我的头痛得像要炸开一样,没有办法,只好紧闭双眼休息。 当汽车翻越过雀儿山,山腰一座醒目的纪念碑耸立公路边。我知道这是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修路牺牲的官兵而修建的,但我实在没有力气拍摄,只好在心中默默地寄托哀思!真诚地说一句,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当夕阳抹去最后一缕霞光,我们终于抵达了海拔3288米的德格县城。此时,整个德格县城像欢腾的海洋,人们站在家门口,手捧哈达、鲜花,“扎西德勒”的祝福声此起彼伏,仿佛我们是光荣凯旋的格萨尔远征将士。这时,我也顾不得头痛,与全体考察团员们一样,尽力挥动双手致意。大家激动万分,老陈更是喜出望外,激动的话音略略颤动地说,这种欢迎简直是倾城出动,我看再高级别的欢迎也不过如此了!大家抓紧时间,一阵狂拍记录下这永生难忘的历史镜头。

之六:福禄宝地德格

位于川藏交界线上的德格县,不仅是四川省北线进入西藏的最后一座县城,而且这里还是格萨尔的故乡,《格萨尔王传》史诗的发祥地,格萨尔文物的宝库和每一个格萨尔研究者向往的地方。

有关德格地名的由来,更有一段优美的传说和真实历史。据藏文有关典籍记载,德格一词未出现之前,德格地区被称为“岭苍巴玛”意为“中岭”。正如《格萨尔王传》中所述,岭国强盛时期,其领地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凡是读过《格萨尔王传》的人都知道,岭地区还有一个优美的别称“通瓦衮曼”,其意思是“实现极乐的境界”或“人人都羡慕向往的好地方”。元代初期,中岭地区更名为德格,意为“善地”,即“四德十善美”之地。“四德”指法、财、欲、果世间皆称圆满的四种条件。“十善美”则指富裕地方之十种福资。无论如何,德格的确是物华天宝之地,金沙江、雅砻江孕育这里广袤肥美的牧场和大片良田沃野,沙鲁里山脉造就出连绵起伏的雪山,壮丽的冰川,星罗棋布的海子,莽莽的林海。在德格同时具备青藏高原的高原山地和高山峡谷两大典型自然生态,使得这里牧业和农耕兼具,物产丰饶,资源富集、风光俊美。

德格还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人杰地灵,壮丽的河山养育出代代英豪。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德格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用惊人的智慧和超常的创造力以及辛勤的血汗谱写出让整个藏民族骄傲和自豪的灿烂文化和辉煌的历史。并使德格成为康巴文化的中心。在康巴地区所有县拥有的历史文化精髓,德格不仅应有尽有,而且德格还创下了称得上雪域康巴十大之最的历史文化精品。

走进德格,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是数不胜数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德格是藏民族文化三大发祥地之一,素有“藏族地区璀璨的明珠”、“雪域文化宝库”为盛名的德格印经院名扬四海。它始建于公元1729年,至今已有271年的历史。德格印经院至今建筑面积(主体)高18米、宽45米、长60米,3层(不含金顶)合计为883850立方米,占地面积为5896平方米,附属建筑面积为2184625平方米。全院到1998年底共收藏的印版达275000多块,大小画版3500余幅,各类典籍400多部1350余册。所收藏内容可归纳为佛学经典、佛学哲理、佛本生传、诗歌音调、道德修养、文学逻辑、绘画工艺、气功医学、建筑雕刻、天文历算、辞书文法、历史传记等12大类型。

德格是藏医学中南派医学的重要传承地,在历史上曾涌现出众多著名藏学临床医学家和理论家,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疑难杂症的临床宝贵经验,配制了许多疗效奇特的藏成药丸,还撰写了大量的藏医药学理论著作。现在德格藏医院继承了这份宝贵遗产,成为康区屈指可数的著名藏医院,十世班禅大师1986年视察德格时,称赞德格藏医院为“德格文明藏医院”。 不仅如此,德格还是藏区藏传绘画三大画派中噶派的主要传承地,德格麦宿地区被称为“藏传绘画之乡”。同时德格藏戏在康区也是独树一帜,成为独立的藏戏剧种,其特点十分鲜明。此外德格的建筑、制陶、造纸以及语言文化和天文历算都颇负盛名。

早在十年前,德格印经院就已经深深镌刻在我心间,一直向往着亲眼目睹它的风采。今天,终于圆了我多年以来日思夜寐的期盼。伴着在印经院的喇嘛们吹起的雄壮的长号声中,穿过欢迎长队,来到德格印经院庄严的大门前,一位慈祥的年长活佛站在门口,一一为我们献上哈达,心中一股神圣之情油然而生。 这座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盛名的印经院,全名“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站在有点局促的院子里,怎么也无法想像,这座建于270多年前的寺院总建筑面积有近万平方米。

德格印经院的秘密全部隐藏于坚固、华丽的藏式建筑里。一位小喇嘛引着我们上了二楼,穿过漆黑的过道,眼前豁然开朗,印经院的经版库展现在我们眼前。小喇嘛告诉我们说,这里收藏藏族文化典籍最广博、门类最齐全,同时原材料制作考究,技艺精湛,印刷质量高,在藏区三大印经院中位居首位。 这位喇嘛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格印经院一边在进行维修,一边着手对残缺印版和新版本印版的刻制工作,到去年底已补刻和新刻印版8万多块。目前印经院藏有各类典籍830余部,木刻印版29万余块,文字达5亿之巨,这在当今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这里的印版、典籍对于研究藏族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医学、科技、文学、艺术等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德格印经院所藏印版可分为书版和画版两类。在大量书版中,有许多珍本和孤本。如有印度早已失传的《印度佛教源流》,也有《汉地佛教源流》和早期医学名著《居悉》等稀世珍本,又如最古老的版本《般若波罗密多经八千颂》是目前全藏区仅存的孤本。该院所收藏的近400块旧画版虽然数量不算多,但也都很重要且珍贵。

当我们听说德格印经院无论任何教派的经书,都以礼相待,从不拒绝印刷,使得这里成为藏区藏书最全、印数最多的地方。为此,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在康区的高僧大德都给予全力关心与支持。

正是德格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使得德格成为了藏区唯一各种教派同处一地,友好往来、和睦相处的地方。据统计,德格现已开放的57座藏传佛教寺庙中,苯波、宁玛、萨迦、噶举、格鲁五大教派寺庙一应俱全。其中,苯波教寺庙登青寺是藏区苯波教的最高学府;宁玛教的竹庆寺、协庆寺位居藏区宁玛派六大寺庙之列;更庆寺是康区最大的萨迦派寺庙;八邦寺是与西藏楚卜寺齐名的噶举派名寺;更沙寺是康区霍尔13大寺庙的祖庙。在这些寺庙中,众高僧大德留下了大量科技、历史、传记、文论等传世之作。 来到印经院三楼,只见8名印刷工正在飞快地印刷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