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记者眼中的格萨尔故里
849400000035

第35章 (2)

牦牛谷中,还有让我们称奇的“红石林”。在峡谷中很多地段的石头都是大红色的,据说是因为石头上生长着一种红色的微生物,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去年,有记者曾将此石带了一块回家,几天后,石头竟然颜色尽褪,令其大所失望,我安慰说,可能是它们只适应在特定的环境里生存,总之不是你的拿去也没用。

汽车驶出牦牛谷,就来到丹巴、道孚交界的山口。站在山顶,海拔5820米的亚拉雪山扑面耸立在我们面前。亚拉雪山是康巴地区享有盛名的大雪山之一,在藏传古籍《神山志易入解脱之道》中,把亚拉雪山称为“第二香巴拉”(第一香巴拉为稻城亚丁)。“香巴拉”是藏语发音,意为“人间天堂”,也是现在俗称的“香格里拉”。道孚前来迎接我们的藏族同胞告诉说,亚拉雪山神奇之处是,从不同方位看过去,亚拉雪山的形状各不相同,分别像莲花宝座状、皇冠状、坐佛状。但无论怎样,眼前壮观的亚拉雪山白云缭绕,耸立在蓝天之间,亦真亦幻地像一尊佛,甚是庄严神圣。

当地牧民还有关于亚拉雪山更神奇的传说,据说是格萨尔王在征战一个名为“弥约”的部落时,路经此地,深感风景迷人,特别在山中岩洞中,留下弓箭和盔甲。从此,格萨尔王的弓箭和盔甲就成了亚拉雪山的镇山之宝。就此,也引来了许许多多想一睹格萨尔王宝物的朝圣者,络绎不绝地来到亚拉雪山顶礼膜拜。据说,一直都有人在找寻亚拉雪山藏宝洞,但山洞在何位置,如何进入,一直没有答案,由此形成了一个诱人的谜。

下了交界的山口,一望无际的草原展现在我们面前,草原远处显现出一排白塔,那就是闻名藏区的惠远寺。惠远寺正面的外墙由30多座白塔组成,白塔里面安放的都是高僧的骨灰和经书。寺的正中是大约有三层楼高的经堂,看上去庄严神圣。站在寺庙的楼顶,按照活佛的指点,大家环顾四周,果然像活佛所说,整个寺庙如同花蕊,正好坐落在如同八瓣莲花地形的中间。大家不由得连声称奇。

道孚县的龙灯大草原——当地牧民称之为“格萨尔通”,据说因为当年格萨尔王曾在这里安营扎寨,点兵点将而得名。 四周绵延的群山紧紧拥抱着龙灯大草原,东方的亚拉雪山俯瞰着它,波光粼粼的杂玛尔河从草地上蜿蜒淌过,犹如一条飘动的洁白哈达,围绕在龙灯大草原上。在靠近珠姆措(翡翠海)的草地上,一个长宽各为53米、高近1米的规则土台展现在我们面前。人们又将神奇传说告诉我们,相传当年格萨尔王就在土台上搭建了一顶全藏区最大的帐篷,他与他的妃子珠姆及父母居住于此。每当旭日东升,格萨尔王就在土台上检阅他的军队,人们也将土台称为“点将台”。

在点将台边的草坡下,有一个清澈见底的湖泊,那就是珠姆措,约有06平方公里。相传,原来这里只是一股泉水,格萨尔王的妃子珠姆常在泉水边洗头。一日,她把一块翡翠头饰忘在了泉水边,第二天来找时发现头饰已变成了碧波荡漾的海子,她洗掉的头发变成了海子中的水草。 当地牧民说,湖中这片篮球场大小的水草秋日早黄,春日早绿,甚为奇特。美丽的珠姆措边有一个代表典型游牧文化的小村子,名叫然姑村,只有二三十户人家,至今还没有通电。村子中心,有一块周围立着四根木柱、挂着许多哈达的大石头,上有一个臼状的凹坑,村民说这是一个茶臼,当年格萨尔王的部下把熬过的茶叶放进茶臼,捣烂后再熬。热情的藏族群众自豪地说,龙灯大草原紧挨玉科大草原,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格萨尔王的传说,只要你们走进这里,就决不会空手而归。

告别龙灯大草原后,考察团参观了藏区一绝——道孚民居。道孚民居早已蜚声国内外。道孚民居俗称“崩科”,其建筑学名为井干式,又称木楞子建筑。这种民居是以圆木做房屋的整体骨架,以泥土或片石筑墙,一般二至三层,不仅冬暖夏凉,而且防地震。室内精雕细镂,粗椽巨柱,彩绘更是一绝,每一幅图画就是一个吉祥物或一个传说。一般民居内分为客厅、经堂、卧室,客厅内陈设豪华,富丽堂皇,经堂内青灯长明,一尘不染,卧室陈设温馨而别具风情。 由于时间紧,大家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勉强走出道孚民居,余兴未尽地向着下一站奔驰而去。

之四:朝日夜雨到阿须

离开道孚民居后,随车的《南方日报》记者老陈又开始发表感叹了:“真没有想到藏族

同胞竟有如此能工巧匠,建造的房屋简直就是宫殿,我一口气拍了好几卷。”“这不算什么,

在康巴地区每一个县的民居都各有特色,到时候,就怕老陈的胶卷不够用!”《甘孜报》记者战堆友好地提醒老陈。

“今天的目的地是哪里?”大家关切地问道。

地震废墟上重建的城市——炉霍。

晚上8点,我们走进了海拔3250米,有着“康北中心”之称的炉霍县城。1973年,一场7.9级的大地震,将整个炉霍县城夷为平地。进入县城后,大家努力想搜寻昔日炉霍县城的模样,但令大家大所失望,映入眼帘却是一座充满生机、民族特色颇浓的现代都市,在这里,人们再也找不到茶马古道上,那个曾经享有盛名、马铃丁冬的藏区小镇的模样。 热情的炉霍人,早在下午3点就一直等待我们的到来,他们在县上的灯光球场为我们准备了藏戏和歌舞表演。大家匆匆吃过晚饭,就急忙赶往演出现场。在灯光照射下,满天飞舞的杨絮花,星星点点,好似轻莹的雪花飘飘。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老天给我们开了一个大玩笑,演出不到十分钟,一场大雨立即倾盆而下,炉霍群众确不为之所动,坚持要看演出,他们说,格萨尔是他们心中的英雄。炉霍政府答应明天重新演出,他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去。由于我们必须赶路,大家都只好仰天长叹,连声说:可惜!太可惜了!

整个一夜,雨就没有停息,早上7点半我们出发时,老陈一个劲儿地问,雨还会下吗?今天能见到太阳吗?我安慰说,在藏区一天过四季都经历过,不用担心,或许翻过前面的山就是云开雾散,阳光明媚了。不出所料,当我们走出炉霍几十公里后,天气陡然变晴,一缕阳光穿过如絮的云团,洒向绿油油的层层梯田,让人感觉高原仍然还是春意盎然。 此时,新华通讯社记者苑坚却酣然大睡,我知道,昨晚他写稿,几乎一夜未眠。所以,尽管风景如画,也没去叫醒他。等汽车到达甘孜县城时,他才醒了,开口第一句话,就把全车人逗乐了。他说:“这一觉做了许多梦,怎么净是格萨尔王跃马征战的身影。”大家说:“看来你已经成了格萨尔迷了。 ”

1995年,我曾到甘孜县采访,可眼前宽阔整洁的街道,民族风格鲜明的建筑,我怎么也找不到上次甘孜城的身影,我不由感叹道,短短几年时间甘孜也发生了大变化。汽车顺着新建的街道,一直走到尽头,一座与布达拉宫类似的建筑展现在大家眼前。这座规模宏大的喇嘛寺坐落在县城边上,其层叠的建筑几乎占满了面向县城一面的整个山坡。《甘孜报》记者战堆就是甘孜县人,他说这是甘孜县里最大的寺庙,在甘孜县相当有影响。战堆说,甘孜有许许多多有关格萨尔与甘孜县相关的传说。比如,康区最好的良马出自于甘孜县绒坝岔,传说是因为格萨尔王曾把他的战马寄养在这里,这里的马都是他的战马留传下来的马种;在绒坝岔来马乡康果觉母寺的山脚下有格萨尔王与珠姆的“亲热石”;在世界七大神山乃龙神山上,还有格萨尔王曾经修行的山洞和赛马处……

说起乃龙神山确实让人感到神奇,许多专家把乃龙神山称为用黄金堆筑起的宝山。专家怎么也不明白,乃龙神山的含金量早已超出一般的富金矿。大家说,这里随便捡一块石头都是金子。由于尊重藏族同胞的信仰,政府一直不去开发,一直给予了很好的保护。

当汽车进入德格县境内,考察团全体成员受到了无比隆重的欢迎,沿途只见藏族同胞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骑着俊马,手持五彩斑斓的彩旗,从远处飞驰而来,跟着车队又奔向云天深处。而从此后的经历,更是让人难忘,我们一行享受了连大活佛都难以享受的最高礼遇。从措阿降比桥到马尼干戈有100多公里,每隔五六百米,便有藏族牧民在路边燃起一堆冒着白烟的柏树枝,并向我们招手致意。战堆说,牧民们燃起的是“熏烟”,一般只有在迎接大活佛时才点起,这是藏区最隆重的欢迎仪式。而从马尼干戈到阿须草原的90多公里路程,“熏烟”的间隔缩短为三四百米。 享受了这最高礼遇的我们受宠若惊。漫天都是白烟,空气中飘荡着柏树枝的香味和牧民们“扎西德勒”的祝福声,僧侣们有的手捧哈达,祝福我们吉祥如意;有的吹起长号,有的敲锣打鼓,气氛十分庄严隆重。一队队牧民骑着马和摩托车,高举着印有格萨尔王的五彩旗,在我们前后奔驰。

面对如此隆重的仪式,我们激动难耐。藏族记者战堆真诚地说,藏区的牧民们十分崇拜英雄格萨尔王,他们知道我们是来寻访他们的英雄的,所以他们才把这最高的礼遇送给了我们。大家听后,连连感叹,不虚此行!真是今生今世不会忘怀!

抵达海拔3800米的阿须草原已是暮色沉沉。著名“格”学专家杨恩洪说,经过考证,这片草原就是格萨尔的诞生地,具体地点在岔岔自然村的吉苏雅格康多。在《格萨尔王传》“英雄诞生”中,这样描绘格萨尔王的出生地:

名叫吉苏雅格康多,

两水交汇潺潺响,

两岩相对如箭羽,

两个草坪如铺毡。

前山大鹏凝布窝,

后山青岩碧玉峰,

右山如同母虎吼,

左山矛峰是红岩。

这与我们在阿须草原上看到的景致完全吻合。

德格县本来在草地上搭了一个“万人帐篷”,可惜因为风太大,支撑的柱子被刮折了,所以草原晚会只能露天进行。 草原晚会也是藏戏演出,但最高兴的事情是有幸被邀请到巴伽活佛家做客。我们到达巴伽活佛的帐篷时已下起了毛毛细雨,雨点把这个足有400平方米的帐篷打得“啪啪”作响。帐篷正中的高处悬着格萨尔王的大幅唐卡和华盖,四周是早已备好的藏式小桌。我们在小桌子后面的垫子上盘腿而坐,小喇嘛立即端上了酥油茶、酸奶、牦牛肉。不尝一点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已经吃过晚饭的我们只好再接再厉。

巴伽活佛戴着一副近视眼镜,一看就是那种饱学之士。他的名片是大红色的,印着8种不同的职务:岔岔寺第六世古杰噶举丹增活佛、岔岔寺密宗修行院院长、禅印寺寺主活佛等。他一一为我们献上哈达,并赠送我们每人一件短袖衬衣和一把雨伞,并说是表示他自己的一点心意。

从活佛家出来,雨还是很大,我们回到了休息的帐篷,已经十二点了。在吃晚饭时,当时征求意见,许多人都报名睡帐篷,大家都想体味一下在英雄的诞生地睡帐篷是什么滋味。在草地上密密麻麻的帐篷中,我和苑坚找了半天,却发现每一个帐篷都是满满当当的。后来才知道,大家都想体味一下,结果,没报名的也挤进了帐篷。好不容易找到属于我们的帐篷时,发现已经没有了被子、床垫。岔岔自然村的村民闻讯后立即把自己的被子、床垫送了过来。再三推辞,村民们说,你们是尊贵的客人,应该接受这样的款待,我俩再也没有推辞的理由,怀着万分感激的心情,钻进了温暖的被子里。 帐篷外滴答细雨透过帐篷,细细地打在脸上,我只感觉丝丝凉意,这时,帐篷中开始了混声合奏,有人打酣,有人说梦话,最好笑的是小胡,竟然大声问:“我拍摄的格萨尔录像磁带,谁看见了?”话语未完,却酣声突起。我明白几天的藏区感受,已经深深震撼着大家的心,想着、想着,眼前慢慢浮现出蓝天白云间,格萨尔纵横驰骋的英武形象……

之五:英雄诞生地

清晨,滴答的雨声渐渐消失,淡淡湿润的草花清香飘进了五香味十足的帐篷中,我努力睁眼环顾四周,同伴们都还睡意正浓。我一跃而起,冲出帐篷,心想我可成了第一个领略英雄诞生地——阿须草原风光的人了。 草原上,飘浮丝丝云烟,晨雾中远处群山刚刚朦朦胧胧依稀可见,注入阿须草原的雅砻江水,映照着天边一线朝霞,显得明光闪闪,格外引人注目。我走到名为“扎曲”的河流边上,捧起平静而明澈的江水洗脸。顿时,一股沁人心脾的凉爽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