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记者眼中的格萨尔故里
849400000034

第34章 (1)

十五天探觅格萨尔故里

杨光

之一:走进康巴

在祖国西南,有一片15万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那里雪山耸立,白云朵朵;那里河流纵横,碧波荡漾;那里绿草如茵的茫茫草原上牛羊成群结队;在人们悠扬的歌声中传诵着千古流芳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伴着蔚蓝天空中的白云飘向远方,这片风光秀丽的圣洁土地就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这里不仅山清水秀,自然景观十分壮丽,而且这里还是英雄格萨尔的故里。

《格萨尔王传》是我国藏族和蒙古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英雄史诗,她同《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一样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格萨尔王传》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她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大杰出贡献。多年来,我国的专家学者们一直孜孜不倦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格萨尔王传》为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经过多年努力,终于获得成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将今明两年定为《格萨尔王传》千周年纪念活动年。

据说,在甘孜藏族自治州18个县广袤的土地上,县县都留下众多格萨尔生活征战的遗址、遗迹;县县都有格萨尔王史诗传说。格萨尔史诗的章节、片段,在众多农牧民口中讲述和说唱,优美的藏戏更是以浩瀚的《格萨尔王传》为素材,向人们演绎着波澜壮阔的历史。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在视察甘孜州时,亲笔题词“中国?四川甘孜州岭?格萨尔故里”。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格萨尔故里知名度,同时向世人展示甘孜这颗镶嵌在川、滇、藏、大香格里拉环游圈上明珠的风采,甘孜藏族自治州特别举办的首届“相约格萨尔故里”学术论坛活动,组织专家、学者和新闻记者,走进格萨尔故里,寻觅格萨尔遗迹,探索格萨尔故里神奇传说。将对甘孜州12个县,由北向南作环形考察,其行程将达三千公里。

6月17日,汽车一声长鸣,载着相约格萨尔故里代表团离开成都,浩浩荡荡向着大渡河上第一城——丹巴急驶而去。坐在车上的我,虽然已经不止一次到甘孜采访,但激动的情绪仍然不能平静。我向往那里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热情好客的人民,那里使我感觉到无穷的创作激情,我期盼此次走进英雄传说的故里,再次寻找回已经远去、淡漠的历史。

随行的新华社记者苑坚更是情绪盎然,他说,在四川工作了几年,已经六七次去甘孜藏族自治州采访,每次都深为“情歌之乡”、“康巴高原”和“最后的香格里拉”的美景所倾倒。 苑坚告诉我,早在6年前,他就在甘肃拉卜楞寺中见过这位传说中的藏族英雄用过的宝剑,心底里已经深深刻下了对它的好奇。当得知甘孜这块神奇、秀美的土地还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主人公岭?格萨尔的故乡时,激动的心情更是难以言表。 其实车上的所有人都意识到,我们这时是在走进英雄的故乡,参加联合国参与的《格萨尔王传》千周年纪念活动的启动项目,去发现镌刻在雪山大川深处的格萨尔的遗迹,去探觅藏族同胞心灵深处的格萨尔伟大身影,以掀开我国研究格萨尔的新篇章。大家激动的心情从飞扬的《青藏高原》中就能体味出来。

从成都到丹巴县,400多公里的路程,却整整花费了10多个小时。沿途民工们按照今年年底前,四川民族地区的通县柏油路全面建成的要求,正在抓紧施工建设。道路暂时的颠簸,令大家多感痛苦。但藏区路边所有的藏族百姓——不论他们正在走路,还是正在田间、牧场里劳作,只要一看见汽车经过,都会停下来,微笑着向我们挥手致意,嘴里大声喊着“扎西德勒”的情景,顿时洗去了所有的烦恼。 最让我们感动不已的,还是那些藏区小学生。每当汽车从他们身边经过时,他们会主动地站到路边,很整齐地排成一列,举手向我们敬队礼。望着汽车卷起浓浓的尘土扑打在他们稚嫩微笑的脸上,大家再也控制不住激动的情绪,纷纷端起摄像机、照相机一阵猛拍,并由衷地赞叹道:“这是多么可爱的群众和孩子!多么美丽的地方!”

格萨尔故乡的人们的笑脸像他们心灵一样真诚,他们给予陌生外乡人的,是他们最真诚的敬意和祝福。从繁华的都市走进这蓝天白云下纯洁的高原,不管来多少次,心情都一次次地被这种淳朴的情感所震撼。

丹巴县得知“相约格萨尔故里考察团”到来,人们迎出城外几十公里,为我们献上洁白的哈达,我们再一次为好客的民族所感动。我知道,我是又一次走进了日思梦想的雪域康巴,走进了神秘的格萨尔故里,我感觉我是回到了家,但我不知道,今后15天还有多少激动人心的场面等待着我们?!

之二:神秘的丹巴

大金河、小金河、牦牛河湍急奔流,汹涌澎湃的交汇到一起,在此形成了波涛翻滚的大渡河。在大渡河起点两岸悬崖绝壁下,狭窄的平地突显出了丹巴县城。由此丹巴不仅有了大渡河上第一城的赞誉,更有“崖巅上”的城之美称。丹巴是甘孜州的东大门,位于卧龙——四姑娘山——贡嘎山等省级重点旅游开发区之间,历称嘉绒藏区之圣地,它早以独有的嘉绒文化、独特的人文景观和神奇的自然风光而闻名天下。

整个丹巴县由五条山脉群和五条河流呈三百六十度的辐射状,围绕一个中心形成绿色漩涡,这种独特的地理构造,构成了这里有惊涛飞坠,吼声如雷、峭壁耸峙的大峡谷;集雪山、森林、海子、温泉、草甸为一体的党岭自然生态风光和“天然盆景”牦牛沟风景画廊,加上“美人谷”、巴底土司官寨、天然石英壁画、古石棺群等,使丹巴独特的人文自然嘉绒藏族风景线,绚丽多彩,中外游客纷纷慕名而来,游览后,无不称赞丹巴为“世外仙景”、“人间天堂”。

丹巴不仅自然环境优美,而且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5000年前人类就在此生息繁衍。特别近期在丹巴县中路乡,发现了5000年前的石棺葬墓群,更进一步证实了以前的论断。杨恩洪、降边嘉措等《格萨尔王传》研究专家、学者在参观中路乡5000年前的石棺葬墓群后,激动地连声称赞: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丹巴中路的石棺葬墓群的发现,不仅为5000年前这里已经有人类活动找到了有利佐证,而且丹巴民居建筑中,既有羌族的碉堡式样,又有汉族的楼房模式。这些都充分说明这里一直是多民族相互交融的地方。更让人惊奇的是这里五条山脉群和五条河流居住的人民语言竟是互不相同,大家需要沟通竟然以汉语的四川话才能交流。

走进丹巴,你会发现,吸引你的不仅是闻名藏区的四大神山之一的墨尔多神山、天下独有的奇观丹巴古碉群和“天人合一”的嘉绒藏族民居藏寨,而且还有广为流传《格萨尔王传》和众多《格萨尔王传》人物石刻刻画发现。

清晨7点30分,相约格萨尔故里考察团一行70余人迎着朝阳,乘车前往距县城9公里、海拔2100米的中路乡。在中路乡约两万平方米的古遗址中,寻找三五千年前嘉绒藏族的秘密。据发现,这一地区的土著先民早在那时就已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使用的“石砌建筑”技术比西藏“卡若文化遗址”更趋成熟。 在去中路乡的半山腰上,好客的主人,用手一指隔河远处云朵中显露的山峰,自豪地介绍说,那就是藏区四大神山之一的墨尔多神山。嘉绒藏区就是泛指这座海拔4820米大山周围16万平方公里的地域。

看着气势磅礴的墨尔多神山,耳边立刻响起当地优美的民间传说,相传墨尔多神山是民族英雄的象征。据说很久以前,南亚有一国家入侵吐蕃王国,吐蕃王请求嘉绒藏王相助,于是精良的嘉绒藏兵赶去救应,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但一直难分胜负。嘉绒藏兵在弹尽粮绝之时,大家一起面向家乡的神山祈祷,求神山显灵。他们保家卫国、除害灭恶的决心感动了神山,天空云雾中墨尔多骑着骡子、头戴毡帽,背枪舞剑来到战场,撒下千军万马,赶走了侵略者,全胜而归。从此墨尔多神山名扬藏区内外,朝拜观赏者络绎不绝。

大家还沉浸在神奇的传说中,中路乡的男女老少已经排成长队,为我们献上哈达和美酒,欢迎我们的到来。在前往一座喇嘛寺中观看格萨尔藏戏演出的途中,雄伟古碉下金黄的青稞地里,藏族农民正在收割青稞,看见我们,他们扬着手中的青稞向我们致意问好。寺门前,身披红衣的喇嘛们排成一列,隆重迎接我们,并一一与我们握手。

会场上,个个容貌端庄的藏族群众,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佩戴上各种金银珠宝装饰,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下将所有记者的注意力吸引过去,大家各自抢占有利地形,选择最佳角度,端起摄像机、照相机猛烈“轰炸”。在这里,我惊喜的发现去年采访过的嘉绒藏族的“金花”——迪基卓玛。这位今年初中毕业的小姑娘在去年的嘉绒藏区选美比赛中,被有声望的老人们评选为嘉绒藏族最美丽的姑娘。“丹巴出美女”,而丹巴的美女多出自“美人谷”,迪基卓玛也是来自那里。

“丹巴出美女”康巴藏区流传甚广的这句话不假,但丹巴也出英俊男子!拍摄后,记者们一致直抒心怀地说。大家余兴未尽地说,今天收获真不小,不知道又有了多少获奖作品了。 然而让记者们始料未及的是,下午丹巴古碉群的参观,再一次让大家领略到丹巴的神秘。 坐落在距丹巴县城5公里外的梭坡乡,青山从大渡河边拔地而起,散落在山中的村寨,处处可见高高耸立的古碉直插云天。远远望去,好似传递信息的风火台,又好像守卫疆土的勇士。据统计,丹巴古碉总数达343座,居全国之首,已被专家誉为“东方金字塔”。

有关丹巴古碉的修建更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古代丹巴人为了防御敌人而建;也有人说,是防止野兽袭击和存放粮食的。但不论哪种说法,有一点是有历史考证的。据说,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派兵攻打金川时,就吃过丹巴古碉的苦头。仅为这古碉就攻打了八年之久。为此,当皇家军队班师回朝之时,带走了800丹巴青年,将他们派遣到北京郊区西山建卫营,专门修筑丹巴古碉,并日夜训练士兵攻打。据说现在那里还有丹巴古碉的遗迹,对此我深信不疑。

我们在梭坡乡看到的古碉散布在山坡上的村庄里,高度多在30米至50米,它们都是用片石砌成,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多种形式。站在古碉下,可见碉角如刀锋,墙体光滑,上面有射击孔和瞭望孔,虽然不少古碉周身已经布满青苔和野草,但伟岸的身躯仍旧让人肃然起敬。

在村寨里观看了民间情歌对唱和藏族独有的少女成人仪式后,我们顺着蜿蜒的山路离开。

回望淡淡的云雾中,古碉群与藏寨相依相偎,感觉只有一个:“天人合一”!无与伦比。 晚上,大家在丹巴县文化馆参观有关格萨尔石刻的文物古迹,更是让大家受益匪浅。这些规模罕见的《格萨尔王传》人物石板刻画石刻的发现,是国内外知名藏学专家杨嘉铭教授最近在丹东乡莫斯卡村的金龙寺发现的,总数有一百多块,大的有一人多高,小的也有半人高,表现题材均为格萨尔王与他手下著名大将们征战藏区各部落时的骑射英姿等。 此时,我真真切切地再次感受到,这些栩栩如生的格萨尔王人物,仿佛又一次,伴着我们走进了这神秘的丹巴。渴望了解丹巴,探明丹巴神秘的思绪一直久久在我脑海中回旋荡漾。

之三:来自雪山、草原的传说

每次离开丹巴时,总是云雾弥漫、细雨纷飞。今天仍不例外,大家开玩笑说,这是丹巴舍不得这些珍贵的客人,是在挥泪相别。

7点半,考察团乘车出丹巴县城,沿着风景秀丽的牦牛河溯流而上,进入了山清水秀的牦牛谷。当年胡耀邦同志到丹巴视察工作,途经牦牛谷时,深深被这里奇异山石形成的独特景观吸引住,连声称道这里是“天然盆景”。在几十公里长的峡谷中,四处都是温泉、飞瀑、奇峰、怪石,让人赏心悦目的景观。最叫绝的莫过于飞云朵朵的山腰上,时隐时现的藏寨民居,远远望去,不由人想起那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面对如诗如画的景象,大家岂能放过,各显神通地将此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