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记者眼中的格萨尔故里
849400000004

第4章 (1)

康巴一路“格萨尔”——“相约格萨尔故里学术论坛”甘孜纪行(上)

伍松乔

正当其时、得其所哉的格萨尔故里行。

上千块石板铭刻的格萨尔方阵在大渡河首城初露峥嵘。

6月16日晴

明天出发去岭·格萨尔的故乡甘孜藏族自治州。

“格萨尔”其名,在内地知道的人未必多,知道的人大多也语焉不详。四川大学已故著名学者任乃强先生是国内最早向内地传播格萨尔文化的先驱之一,他最初对其的称呼是《藏三国》,可谓精到,点明了其人其事其史诗真实性与文学性的俱存,以及在藏区家喻户晓、无处不在的巨大社会影响。2001年10月联合国第31届会议通过了“会员国关于2002年-2003年期间教科文组织可参加的周年纪念的建议”,“史诗《格萨尔王传》千周年”纪念活动名列其中,它也是此次会议通过的有关中国的唯一项目。2002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铁映郑重题写了“中国?四川甘孜州岭?格萨尔故里”的题词,使曾有争议的这一话题尘埃落定。在以上背景下,此次由全国格萨尔办公室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联办的“相约格萨尔故里学术论坛”甘孜行,可谓正当其时,得其所哉。

此行以专家为核心,有来自北京、拉萨、西宁、兰州、成都和甘孜各地的近20名格学、藏学专家,其中不乏重量级人物。这让人高兴,借他们的眼光看康巴、访格萨尔,定然会有异样的风景。作为“热身”,下午在西南民族学院听甘孜东道主介绍情况,还参观了设在该院博物馆的格萨尔文化艺术展,《雪域骄子——岭·格萨尔的故乡》画册同时首发入耳入眼,一个亦人亦神、周身盔甲、横枪跃马的勃勃英姿,正穿越千年,于雪山草地,扑面而来……

6月17日晴

离开成都,由都江堰经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翻过阿坝州小金县境内海拔6250米的四姑娘山,下午到丹巴(县城海拔1800米),这是北线进入甘孜的第一县,也是大渡河畔第一城。

甘孜全境,正在热火朝天地全面铺开“油路工程”,要让每县之间都以标准的柏油路贯通,从前的高原行路难,由此将有质的改观。时逢此举,论坛一行,不得不经受“历史性”的颠簸与倍增的险阻,甚至只好望路兴叹,舍弃某些令人向往的目标。

6月18日晴

在丹巴文化馆看到的《格萨尔王传》人物石板画,令专家一行兴奋不已。它以确凿的实物,证明了《格萨尔王传》的深远影响及其规模。

《格萨尔王传》人物系列石板刻画是在丹东乡莫斯卡村,由前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书写寺名的金龙寺一带发现的,总计上千块。其内容均为史诗中的人物骑射、征战等情状,大的有一人多高,小的也有半人左右高。作品采用了平面浮雕、阴刻、阳刻、线刻等多种技法,并随石板的形状因材施刀,自如构图,雕刻形体准确,夸张适度,个性鲜明,形神兼备,民族特色浓郁。

据介绍,这批石板刻画已有200年以上的历史。当地系省级自然保护区,离县城尚有两天的车程、马程。“文化大革命”期间,寺中僧侣及当地牧民将其反扣在庙宇屋檐上,才使它们保存至今。2002年5月,西南民族学院博物馆馆长杨嘉铭教授等在现场考察后拍摄了金龙寺石板刻画,由此,远藏深山古寺多年的文化瑰宝这才重新亮相于世。

道孚龙灯大草原比比皆是的格萨尔遗迹,展示出康巴文化的一种承传。炉霍的“

忌讳”,则是格萨尔史实的另一种反证。

6月19日晴,夜雨

上午沿牦牛谷前行。下午从八美镇出发,进入道孚县龙灯乡,在龙灯大草原流连。龙灯大草原谓之“大”,不只在辽阔,更因为其大有来头,它一向被称为“格萨尔通”,是格萨尔王征战弥约国时大军的安营扎寨之地。史诗有吟,遍地皆“格”,格萨尔王搭帐篷的点将台、珠姆王妃翡翠头饰变成的珠姆措(海子)、当年的茶臼、坐骑蹄印、试箭处……景点多多,引人大发思“格”之幽情。这些景点是民间传说还是确有来由,请教中央民族出版社藏文室主任江嘎,他说兼而有之,在地广人稀、文字难以普及的藏民族历史长河中传说与史事的糅合,人们对遗迹的尊崇,恰是康巴文化一种真实的承传。

到炉霍已是夜间。炉霍古称“霍尔章谷”,在格萨尔时代之前就有了“霍尔”这个名称,并有距今千年的“霍尔王”城堡遗迹。当地人研究认为,炉霍是格萨尔王征服过的霍尔沽嘎王部。《霍岭大战》是《格萨尔王传》史诗中最为精彩而又少有虚幻神化、多为真人实传的一部,民间流传的格、霍双方遗迹(包括珠姆王妃被霍尔王劫持的故事)颇为丰富。历史上,炉霍从民间到官方都忌讳说唱《格萨尔王传》,这种霍尔巴人的自尊感,恰是格萨尔其人其事真实存在的一大反证。

走进德格,真有种朝圣般的感觉。“天德格,地德格”并非诳语,作为史诗《格萨尔王传》的源头,还可以加上一句:“《格》德格”。

6月20日晴,夜雨

过甘孜县城,再到交通要道的德格县马尼干戈,这里新旧杂陈,有一种美国影片中西部小镇的纷乱与活力。

今天的目标是岭?格萨尔的出生地德格阿须草原,论坛行程的重中之重。时逢藏历之春,正是草丰花盛“耍坝子”的时候,大约还因为所来专家们的分量不轻,让人有机会充分感受到了康巴牧民好客热情的浓烈:一入德格县境,便是连绵煨燃的桑堆(用柏树枝熏烟,表示祈福、欢迎),伴随着一拨一拨的哈达,所经各乡“接力”一般迎接嘉宾。每一“站”都有马匹、摩托车绕着“论坛”的车辆盘旋,临近阿须,更是摩托成行、飞骑成阵,剽悍的康巴骑士吆唱着“阿呜呜”,挥舞七色彩旗,于桑堆烟雾中出没,在公路两侧的草地上穿梭疾驰,变换队形,展示着格萨尔王故里的万丈豪情。

6月21日晴,夜雨

雨过天晴,阳光灿烂,走出帐篷,这才看清我们置身于何等美好的一片祥瑞之地!雅砻江在阔大无垠的草地绿毡中温柔蜿蜒、低吟浅唱,江岸卫士一般的藏柳错落成阵,树冠苍翠昂然,与远处蓝天白云绿坡映衬出的岔岔寺白塔红墙、四围逶迤的群山呼应,支撑起英雄之乡的雄浑。

在格学家们的眼里,这方雄秀别有深意,不同凡响。史诗《格萨尔王传》之“英雄诞生”部中所述:

要说觉如的出生地,

名叫吉苏雅格康多。

两水交汇潺潺响,

两岩相对如箭羽,

两个草坪如铺毡。

前山大鹏凝布窝,

后山青岩碧玉峰,

右山如同母虎吼,

左山矛峰是红岩。

诗中吟唱与此处(阿须乡熊坝吉苏雅格康多)名称、地貌皆相契合,格萨尔诞生地所在,尚有被当地藏民敬奉千载的多处胜迹。在格萨尔家族后裔岭葱土司1790年在阿须修建的格萨尔王庙遗址上,20世纪末由这里的巴伽活佛辛苦罗,重建了格萨尔王纪念堂。巴伽活佛其人,高大沉静,严谨谦和,智者之气与行者之态集于一身。他为今天的格萨尔巨型铜像奠基仪式开了光,宾主一行又在纪念堂前种植生态林,作为史诗之源的千周年纪念。

格萨尔童年在阿须放牧,16岁赛马称王后进驻德格俄支乡的都城森周达泽宗(尚有较多遗迹)并娶珠姆为妻。在150多个部落纷争不息、百姓渴求安宁幸福的背景下,格萨尔率众将南征北战,除暴安良,终使岭国归于一统。在德格县境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格萨尔传奇、遗迹、典故家喻户晓,以说唱、手抄本、刻印本、藏戏、故事等多种形式汇成的格萨尔文化宛如大海,经当地专家考证筛选后绘制的专门地图,便集纳了120处格萨尔文化资源点;县内涉及格萨尔、珠姆及30员大将的行政及自然实体老地名,便有33处(未计乡、村重名);全县57座寺庙,几乎都收藏有相关文物;全国藏区发现的7部《格萨尔王传》史诗刻本中,6部都是德格版;在格萨尔建都的俄支,阿俄给宗是岭国的神山,史诗《格萨尔王传》的传唱中,均以“阿俄”作为起头的发音词。

一片汪洋,千年活水!由源而江而海的庞大史诗,发轫于此,真是神奇而伟大。参观纪念堂时题词,不禁写下:“穿透千年,力量无穷”。

中午原路返回马尼干戈转至新路海,这座由冰川掘蚀而成的湖泊,有新疆天池的模样且更具原始风貌,它的神秘与格萨尔王妃珠姆有关。在湖畔草地近看著名的竹庆、腰热寺的格萨尔藏戏表演,阵容庞大。

暮色中,进德格县城更庆镇。

6月21日晴

在四川西北角金沙江边(对岸就是西藏了)的德格盘桓,举步芬芳。“天德格,地德格”

是当年领地延及青海玉树、西藏昌都的德格土司的自诩,换个角度,对这个藏区三大古文化

中心之一的“善地”而言,并非诳语。

艺人阿尼与格萨尔的“兵工厂”。

6月22日晴

午餐后从德格县城到龚垭乡去看格萨尔同父异母哥哥、大将甲察的城堡遗址。出发时上来一位同车前往的德格藏民,就坐在我身旁,一问之下,竟是在北京领过奖的《格萨尔王传》民间说唱艺人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