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
904000000020

第20章 保持沉默,是一种厚积薄发的做事风格 (4)

几次小小的成功,使得年轻且经验不足的李嘉诚忽略了商海战场中变幻莫测的特点,他开始过于自信了。他急切地去扩大他那原本资金不足、设备简陋的塑胶企业。于是,他的资金开始周转不灵,塑胶产品的质量开始下降,迫在眉睫的交货期使一贯重视产品质量的李嘉诚也无暇顾及愈来愈严重的质量问题。于是,仓库堆满了因质量问题和交货的延误而退回来的产品,工厂的亏损愈来愈严重,塑胶原料商开始上门催缴原料费,客户也纷纷上门寻找一切借口要求索赔。

这时的李嘉诚每天都忙着应付不断上门催还贷款的银行职员,应付不断上门威逼他还原料费的原料商,应付不断上门来连打带闹要求索赔的客户,以及拖家带口上门哭哭闹闹、要求按时发放工资的工人们。

但难能可贵的是,李嘉诚并未就此而灰心丧气,而是勇敢地面对他所遭遇的失败,坚定地树立起他一定会战胜失败的信心。

经过一系列周密、详细的调查研究之后,李嘉诚发现,在种类繁多的塑胶产品中,自己的工厂所生产的塑胶玩具和小商品在国际市场及香港市场上已经趋于饱和状态,似乎已经没有足够的生存能力了。这就意味着他将必须重新选择一种能救活企业,在国际市场、国内市场中均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实现其塑胶厂的“转轨”。

慢慢地,他发现,如果自己转而生产塑胶花,那么,不仅市场走俏,也能顺利实现自己濒临倒闭的工厂的转产。

但是,当年轻的李嘉诚想要自立门户加入当时正在走俏的塑胶花的市场竞争中去时,他却无法解决他所遇到的技术上的难题。怎么办呢?无奈之下,他想到了亲自去向国外的先进企业学习新产品技术的办法。

于是,李嘉诚怀揣着强烈的雄心和求知欲,登上飞赴意大利的班机,去实地考察和学习那里塑胶花制造的先进生产工艺。

李嘉诚素来知道,当一种新产品投放市场的时候,厂家对该产品的技术是绝对保密与戒备的,不会轻易向来访者提供。

也许应该名正言顺地购买新技术专利?但是,一来自己的长江厂小本经营,付不起昂贵的专利费;二来厂家绝不会轻易卖了专利,它往往要充分占领市场,甚至直到准备淘汰这项技术时,方肯将专利出手转让给他人。

难道就此打道回府么?情急之下,李嘉诚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

由于这家公司的塑胶,一人手不够,急需招聘工人,他连忙跑去报了名,被派往车间做打杂的工人。

在车间里,李嘉诚负责清除废品废料,因此,他可以每日推着小车在厂区各个工区来回走动,双眼却紧紧盯着整个工艺流程,恨不得将它吞下肚去。收工后,他急忙赶回旅店,把观察到的一切都记录在笔记本上。

这样,在不长的时间里,李嘉诚熟悉了整个生产流程。但是,属于保密的配色技术环节还是不得而知。于是,李嘉诚又心生一计。

在一个假日里,李嘉诚邀请数位新结识的朋友,到城里的中国餐馆去吃饭,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术工人。席间,李嘉诚诚恳地向他们请教有关技术的问题,佯称他打算到其他工厂去应聘技术工人。

就这样,李嘉诚通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终于慢慢悟出了塑胶花制作配色的技术要领。

凭心而论,以今天的商业准则衡量李嘉诚当年的行为,似乎有些不太妥当。但在那个时代,偷师和模仿是很普遍的现象,无可厚非。相反,李嘉诚为创大业,不怕挫折,不畏艰难的雄心勇气和他随机应变的精明,确实对我们有所启迪。

在商业竞争的过程中,经营同一种产品的商家越多,就好像跑道上与你同时起跑的对手就越多,你将很难一一超越他们。李嘉诚分析到,塑胶花实际上是植物花卉的翻版,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所种植和喜爱的花卉都不尽相同。而目前香港生产的塑胶花有一个很大缺点,那就是,它们太意大利化了,并不适合香港和国际大众消费者的喜好。因此,他根据时代的需求以及对消费者的不同消费心理,设计出全新的款式,并要求自己的企业不必拘泥植物花卉的原有模式,要敢于大胆创新。

当李嘉诚从国外考察回来的前夕,他跑了好多家花店,了解销售情况。最终,他发现塑胶绣球最畅销,他立即买下好些绣球花作为样品,带回香港。

回到香港后,李嘉诚不动声色,只是把几个部门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召集到他的办公室,把带来的样品展示给大家。众人都为这样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塑胶花拍案叫绝。

这时,李嘉诚宣布,长江厂将以塑胶花为主攻方向,并且表示,一定要使其成为本厂的拳头产品,借助它使长江厂更上一层楼。李嘉诚将样品交给他们研究,要求他们着眼于三处:一是配方调色,二是成型组合,三是款式品种。

明察秋毫的李嘉诚知道,塑胶花的工艺并不复杂,因此,长江厂的塑胶花一旦面市,其他塑胶厂势必会在极短时间内跟着模仿。之后,其他厂家也会一拥而上,那时,长江厂的市场地位就难得稳定。所以,李嘉诚在经营策略上提出“人无我有,独家推出”的方针,在极短的第一时间内,以适中的价位迅速抢占香港的所有塑胶花市场,一举打出长江厂的旗号,掀起新的消费热潮。

卖得快,必产得多,“以销促产”,比“居奇为贵”更符合商场的竞争原则,如此一来,即使效颦者风起云涌,长江厂也已站稳了脚跟。长江厂的塑胶花也深深植入了消费者的心中。

就这样,李嘉诚在香港的市场竞争中洞识先机,快人一步研制出塑胶花新产品,填补了香港市场的空白。另外,由于李嘉诚执行不按物以稀为贵的一般道理卖高价,而是着眼于占领市场份额的经营策略,因而一举成功,成为香港塑胶花的“生产大王”。

有雄心成大事的人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客观地分析,然后想出很高明的办法以最快的速度重新崛起。只有燕雀之志而甘愿平庸的人往往在失败中丧失斗志,放弃成功,因而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迂回前行方能成大事

味须减三分,路要让一步。叔孙通是被秦始皇征召的文学博士。秦灭六国后,把六国的文化名人收罗到厂阳,组成了相当于现代最高决策人身边的智囊团。但这些人大多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被消灭了,不知叔孙通是用什么办逃过这一劫难的。

秦二世继位后,陈胜、吴广造反,二世召集当时只剩下30余人的博士们问:“听说有人造反,真的吗?”

博士们早就想向皇帝提意见了,这时正好借题发挥,把天下的乱象说了一遍。惟有叔孙通说:“没有的事,不过是些小毛贼。郡守正在捉拿,不足为患。”

二世听了很高兴。下令让法官追查那些说造反是实情的博士,对叔孙通反倒大大嘉奖。众博士走回馆舍,责问叔孙通:“先生说话怎么能这样拍马屁呀?”

叔孙通说:“诸位不明白,我是虎口逃生啊!”

他说完后,看见秦王朝没希望了,赶紧收拾行装溜之大吉。

叔孙通后来投奔汉王刘邦。刘邦向来看不起读书人,拿儒生帽子当便壶,见了读书人就骂。叔孙通最初连饭也吃不上,什么气都受。刘邦见叔孙通穿着一身儒生服装,一看就不顺眼。叔孙通见势不妙,马上回去换成楚人的短装,刘邦才高兴了。

叔孙通投告汉王的时候,跟随他的弟子有100多人,但他谁也没有推举,只捡那些出身群盗的强壮之徒加以推荐,弟子们偷偷骂他:“服侍先生几年,却不推荐我们,一味举荐那些大强盗,这是什么道理嘛?”叔孙通听到后对他们说:“汉王现在冒死打天下,你们能打仗吗?现在还用不着我们读书人。你们耐性些,我不会忘记大家的。”

刘邦建立汉朝后,大臣们议事时没有秩序,没有规矩,乱七八糟,喝醉了酒就乱喊乱叫,有的甚至拔出剑来砍柱子。刘邦为此很担忧。

叔孙通知道时机到了,就去见刘邦,建议他制定礼法。汉高祖斥责他:“我的天下是马上得来的,你们读书人算什么?去你的!”

叔孙通委婉地说:“陛下天下可以马上得之,但不可以马上治之。”

刘邦一听这话有道理,就问他该怎么办?叔孙通于是向他提出制定上朝礼仪的计划。叔孙通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把他所规划的“朝班”礼制都演习好后,请汉高祖出来坐朝。

天还没有大亮,朝拜皇帝的仪式就正式开始了。准备上朝的文武百官按照官职大小,在宫门外排除等候。宫门外悬排着五彩缤纷的旗帜。雄壮威武的卫士手执刀枪斧钺排列两边。传令官发出号令后,大臣们肃穆恭敬地顺序快步上殿,然后跪拜山呼:“吾皇万岁万万岁!”

汉高祖见了这等气派,这等威严,十分高兴,情不自禁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贵!”也便知道了读书人的用处。高兴之下,他当即任命叔孙通为太常,赏赐黄金500两。追随叔孙通的那些儒生们也都一一受到了赏赐和提拔。

叔孙通为汉高祖建立的“朝班”制度,虽经历代沿革,但一直到清朝末年,实行了近2000年。从此,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思想一直受他的影响。像叔孙通这类知识分子的艰辛经历和非凡贡献,也只有遭遇比他更不幸的司马迁才能理解。

有人在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或许会说:“叔孙通顺着秦二世的心事拍马屁,这难道不是厚颜无耻的小人吗?”

这种话问得十愚蠢,因为忽略了外部的环境。

朱云和张禹都是汉成帝的老师,当时正是王莽家族用权的时候,民间怨恨到了极点,各地的奏章报到中央,都被张禹压下来不给皇帝看。

朱云当着皇帝的面诘问张禹:“下面那么多奏章你不让圣上看,像死人一样占着一块地方,只想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什么都不干,使上下的意见、消息无法勾通,该杀!”

读书人处世真是太难了,跟着社会大潮流走吧,就违背了自身的兼济天下的信仰;如果超凡脱俗,逆潮流而行,马上就会举步维艰,危机四伏,乃至这辈子没有饭吃,把自己给饿死。

如果我们一天到晚地讲求道德理想,可能连谋生的办法都没有了,连饭也吃不上;如果不顾一切求功名,为了当官发财连命都不要,那么理想道德也根本谈不上了。

在生存和理想发生冲突时,并不能一味地贪生怕死,舍生取义有时也是一种选择。但是如果相信自己生存下来还可以扭转局面,干出一番更大的事业,即使是苟且偷生也没有什么可耻,因为这比死更有价值。

因此古代有些饱学之士,当道者给官也不做。为什么不愿做官?并不是仅仅因为清高,而是他自知一旦出来做官,就必然想对社会有所贡献。可是如果当时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自己出仕后不仅可能一无所为,甚至还有生命危险,又何必强出头呢?保存革命的本钱不是更重要吗?

叔孙通在观察到秦二世是个昏愦无能的家伙之后,决定明哲保身,退而求全,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选择。

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价值,期待着能够在太平盛世好好做一番事业,因此才韬光养晦。在秦始皇时代,他没有办法,只好迁就环境。到了汉朝建立,他也能以最强的应变能力达到目的,最终成了一代儒学宗师,开创了几千年的儒家礼仪制度。

有些志士仁人,品格高洁,像挺拔的大树,当所有的树都被弯曲折断的时候,只有它还直立着,但是太挺拔了却容易折断。

真正成就大事业的人,有时挺拔如树,但挺拔中却带有柔韧,在受到重压时能够曲而不折。他们不完全同流合污,心中始终坚持一贯的理想。但是同时,在那样的乱世生存,不学一点随波逐流,就会显得与众不同。为了不吃亏,只好迁就世俗。所以,他们往往表现得大智若愚,看上去好像不会说话,畏畏缩缩的,曲里拐弯的,但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自己的理想。

果面临生死抉择,首先要审时度势,斟酌利害,能曲则曲,能伸则伸,而不是盲目地随波逐流或舍生取义。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

不可处处显示精明

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人若精明,确能占得不少便宜,但太过精明,别人也必定会以精明加以防范,精明的人往往也是糊涂之人。

精明的人,可以精明一次,也可以精明两次,但很少有人能精明过三次的;因为一次精明是启发,二次精明是教训,三次精明就是警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