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
904000000028

第28章 保持沉默,是一种淡定闲适的生活态度 (2)

人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笨的人活在昨天,蠢的人活在明天,聪明的人活在今天,当我们每天清晨睁开双眼,看到窗外的阳光时要对自己说:今天又是新的一天了。当我们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与朋友们小聚叙旧时,都应该带着一种幸福感珍惜当下的分分秒秒。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拥有一颗平常心,享受当下的生活,不要等失去之后才知道珍惜,不要等灾难降临时才知道平安的可贵。

是的,明天有太多不可预料的事,我们还有什么不能释怀的呢,人生本来就是这样,我们只有心无杂念,将功名利禄看穿,将胜负成败看透,将毁誉得失看破,才能获得真正的“平常心”。

从现在起,不再长吁短叹,不再追悔莫及。从现在开始,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

知足常乐才能保持安宁

知足常乐,宠辱不惊,对金钱、地位、得失淡然处之。一代文豪苏东坡在《答毕仲举书》中说:“来书云,处世得安稳无病,粗茶淡饭,不造冤业,乃为至足,三复斯言,感叹无穷。”

欲望不是太炽,也就不会凡事都斤斤计较,胸襟也为之宽阔,气量亦随之大度,与别人交往,误会、嫉妒、伤害产生的机会也会随之减少。以平静之心应付波谲云诡的社会关系,能时时处于主动状态。

《人物志》在论及得失观时说:“有才德的人知道吃亏受损实际上是有好处的,所以有一份功劳却可以得到二份的美誉;见识浅薄的小人不知道自己占了便宜实际上是一种损失,所以自夸其功,结果功劳和名誉一起损失了。由此看来,不自夸有功的,实际上是真正的夸功;不争名夺利的,实际上是名利双收;对敌方有所让步的,其实是战胜了对方。正是由于这个道理,春秋时的至善于抬举别人,实际上压倒了别人,名望显得更高;王叔爱争高低,结果被逐往他国;蔺相如用引车回避的办法战胜了廉颇。物极必反,这就是君子常说的‘道’。”

不要计较一时之得失,不要得小失大。有得必有失。这已是流传数千年的名言,是指导人际关系的金玉良言,已被数不清的事例所证明。

人生都难免有成功与失败,不能奢望只有成功,没有失败。对失败,同样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能因一些小小的失利,一次失败就一蹶不振。因此,最重要的是平常要培养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以“把酒临风”的潇洒面对一切坎坷。

失败虽然不可怕,但能避免失败、预防失败更好。如何避免失败,应视情况而定,但有一点却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所忽略:那就是如何对待成功的问题。不能正确对待成功,或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或对别人不屑一顾,必于言谈举止中有所表露,以致遭人嫉恨,甚至设计陷害,终至失败,所谓“福兮祸所伏”。因成功而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说:“成功之下,不可久处。”宋代张来在《书钱宣请遗事后》中感叹:“能勇退于富贵急流,去得道不远矣。”古人于此所说的,都是不要为成功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要善于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对成功不妨持淡然的态度。比如,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机遇,多想想客观的有利条件,少想点自己的主观努力。如果只沉浸在自己的才干、意志、聪明机智上,就无法正确分析取得成功的原因。再如,与别人对比一下,找出别人的长处,就会发现自己只有某一方面的长处。

每个人都会或高或低地赢得一些美誉,特别是一些成功人士就会得到大量的称赞,如同对待成功本身一样,对待美誉如果不当,就容易飘飘然,导致失误,离失败也就是咫尺之遥了。美誉有“水分”,有的人可能是真心称赞,有的可能是随声附和,有的可能纯粹是恭维,在难于分辨时要淡泊一些,不妨把自己与取得更大成功、名声更大的人相比较。这样,善于把自己同某种更高的理想或标准相比较的人,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态度对待美誉,既表明了自己的成绩,又表现了自己的谦逊。有人问苏格拉底,为什么别人把他称为希腊人中最聪明的人?他答道:“因为在所有希腊人中;只有我懂得我一无所知。”

要正确对待美誉,与平时如何应付别人的称赞有极大关系,如果心安理得地“接收”,则会慢慢地习以为常了。而是应该谦逊地“婉拒”,久而久之,必然对赞誉淡然处之。例如,人家赞你“很有趣”时,不妨说:“只有与你这样的人在一起才这样。”人家赞你工作很有成绩有才干时,不妨说:“我对这工作很有兴趣。”人家赞你“乐于助人”时,不妨说:“很高兴给我机会帮忙。”等等。

让欲望做到适可而止

人的一切烦恼和痛苦都是与太强的欲望分不开的。不懂得适可而止,过分的贪婪是一种顽疾,极易使人成为它的奴隶,变得不可自拔。

人的欲念无止境,当得到不少时,仍指望得到更多。一个贪求厚利、永不知足的人,最终祸害的将会是自己。

在中国历史人物中,三国时期的曹操当数枭雄之一。他之所以能力挫群雄统一北方,这与他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是分不开的。在历史上,他被誉为:“治世的能臣,乱世的奸雄。”鲁迅先生对之也有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说到曹操,人们立刻会想到《三国演义》,而且他长期扮演奸恶的角色,舞台上也常被当做奸臣的象征,然而这并不是观察曹操的正确方法……曹操确实是非常有能力的人物,至少是个英雄。”

鲁迅先生尚给予如此高的评价,那么足见曹操身上自有其闪光和杰出的地方。大致归纳一下,如下几点或许可以代表他的实绩:一是任人惟贤、知仁善任;二是擅长战略战术,并能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三是极富有决断力。前两者不独为曹操所拥有,至于第三点,曹操做得的确很出色。每逢起兵打仗,或周旋于政治舞台,他一看形势不对,就决不勉强、硬撑,而是见风使舵、及时避险。换言之,他懂得“适时而止,适可而止”。

有一次,他挥师进攻被蜀汉军占领的汉中,初战告捷后,正在思考下一步部署,此时大将司马懿进言道:“应立即加紧进攻,乘胜追击,否则,就会延误歼灭刘备的时机。”司马懿的意思是乘势扩大战果,将大军推进到蜀地,消灭刘备蜀汉政权。然而曹操却说:“人最苦于不足,既已得陇右,何须再贪蜀焉?”他的这句话是说:不要冒险攻蜀了,应见好就收吧。适时而止,不仅是一种战略,更是低调做人的智慧。

曹操遇事“适时而止,适可而止”,所以,得以维持住了政治军事上的优势,最终奠定了曹魏的基础。不懂得时刻而止,太贪婪常常使人不仅要忍受欲望的煎熬,还会渐渐迷失了自己的生活方向。

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个人路过一家珠宝店,急匆匆地走进去,当着众人的面就开始往自己的衣袋里装珠宝首饰系,众人觉得此人太嚣张,就将他扭送到官府。县官问他为何如此大胆竟然当众偷东西,他却一脸的从容不迫:“当时眼睛里只有珠宝,没有看到其他人。”

此人已经贪婪到“忘我”的境界,其结果只能是被捉。

有一位猎人,他有一个捉猴办法。他在墙中夹了一个竹筒,然后将一个鸡蛋放在竹筒的一端。猴子看见竹筒中的鸡蛋,就会伸手去抓,但是,当它用手握住鸡蛋时,便无法从竹筒里缩回手来。由于猴子贪心十足,舍不得放下手中的鸡蛋,只好束手就擒。

贪婪之心是猴子足以害命的弱点。

有一天,一只狐狸发现一个葡萄园,看着水灵灵的葡萄,不禁垂涎欲滴。可是,葡萄园外面有栅栏挡住,根本无法进入。狐狸眼望着诱人的葡萄,却不能进入园中,急得团团转。后来,狐狸一狠心,绝食三日。减肥之后,狐狸再次走到栅栏前,钻进葡萄园内,饱餐了一顿,然后,心满意足地准备离开。但是,由于吃得太饱,钻不出去了。无奈之下,狐狸只好又饿肚三天,减肥之后,才钻了出来。

狐狸的故事颇像我们的人生过程,人生下来的时候,两手空空,一生可能会得到很多东西,但是等到有一天撒手离去时,带不走任何东西。

做人应该学会满足,若不知足有时就连起码的东西都得不到。可是生活中的人们总是难改贪婪的习性,对于功名利禄的态度,一向是多多益善。比如当一个人有了一千块钱,就想拥有两千,有了两千还想有五千,然后想有一万,两万,这就是一个人的欲望,欲望没有止境。人们以为金钱越多越好,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你永不满足自己现有的金钱的时候,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增加自己的财富,结果必然会给自己带来无形的压力,失去一生的快乐。

聪明的人懂得满足,懂得适可而止。因为他们懂得知足者才能常乐。

天塌下来也要淡定

云居禅师每天晚上都要去荒岛上的洞穴坐禅。有几个爱捣乱的年轻人便藏在他的必经之路上,等到禅师过来的时候,一个人从树上把手垂下来,扣在禅师的头上。

年轻人原以为禅师必定吓得魂飞魄散,哪知禅师任年轻人扣住自己的头,静静地站立不动。年轻人反而吓了一跳,急忙将手缩回,此时,禅师又若无其事地离去了。

第二天,他们几个一起到云居禅师那儿去,他们向禅师问道:“大师,听说附近经常闹鬼,有这回事吗?”

云居禅师说:“没有的事!”

“是吗?我们听说有人在晚上走路的时候被魔鬼按住了头。”

“那不是什么魔鬼,而是村里的年轻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

禅师答道:“因为魔鬼没有那么宽厚暖和的手呀!”

他紧接着说:“临阵不惧生死,是将军之勇;进山不惧虎狼,是猎人之勇;入水不惧蛟龙,是渔人之勇;和尚的勇是什么?就是一个字:‘悟’。连生死都已经超脱,怎样还会有恐惧感呢?”

能在意外变故的惊吓和美好事物的引诱面前面不改色、毫不动心,那么这样的人即使不能有一番非常大的作为,也必将能干大事。没有这冲心理素质,就会心神不宁,患得患失,这样怎么能在混乱中抓住先机,寻找正确的出路呢?

真正把一切都看淡的人才能处事不惊,喜怒不形于色。有些人说,那我在公共场合练习做丢脸的事行不行?这样虽然可以让你锻炼得脸皮厚些,但也容易变得没有羞耻心,到最后不仅不会处变不惊,反而把自己也给练丢了。所以不要想些歪念头,处变不惊需要经历,需要时间的历练,需要去晤。

如果你真想学本事,那么就尝试着让自己高兴时不要得意忘形,碰到难题时也不要急得跺脚,不管别人说什么做什么,都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冷静应对,给自己充分的思考时间,那么自然能理智的应对事物,自然不会把喜怒挂在脸上了。

喜怒不形于色不是一个简单的即兴式动作,不是说就能做到,不是偶尔有兴趣时不形于色,而是在大是大非之时,在切身利益之前,甚至在盛怒盛喜之时要能不形于色。生活源于体味,性情显于细节。一个人有了切身的体验才能明白生活的真谛,琐碎的小事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