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是第一财经商业领袖奖的主题词。股市不景气的时候很多人说在股市挣钱的最重要规则是选龙头股,尤其是在低位时候进入,长期持有,总有翻身的时候,真正挣钱讲的是一个韧字。也有朋友给我说,人啊不是简单地争一时短长,非要上那个富豪榜显一下眼,而是在于你是否能长期地活着,说实话你要能活到九十其他人都牺牲了谁还能和你争啊?你要是活一百就算啥事没做还不是人瑞啊?所以人活着关键还是一个韧字,你得扛得住,耐得住。其实如果以每五年来说,五年前注册的企业能存活到五年后的只有大约6-7%,而如果以十年来说,十年前注册的企业能存活到十年后的只有大约2-3%,而如果用一百年来说,一百年前注册的企业能存活到百年后的只有大约不到千万分之一,所以站在一个企业角度活得长才是硬道理。
企业在经营的时候,作为领导人至少会受到六大诱惑:一是有很多苟且的资源,你相信今天可用,等完成了原始积累再立地成佛,殊不知道在大部分情况苟且下形成的利益集团再容不得你改邪归正;二是没有长期的发展战略,有限的资源用在眼前看起来很有利可图的事情上,殊不知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不为未来预备则未来不为你预备,越向前走难度越大;三是看满眼是挣钱机会,恨不得谁的钱都挣,殊不知战线越长漏洞就越多,破败的可能性越大;四是不在特定机会的奥妙上多下功夫,遇难则退,有先行之功,无收获之能,坐看别人发展,最多说一句”当初这事的渊源还与我有关”而已,殊不知商机由生而熟还是有所谓周期的,没有坚持当然就没有水滴石穿的效果;五是成于一时一地一品一策,奉为自己长期成功之不二法门,因此无法在快速变化的新的用户要求、新的商业竞争模式、新的投资者要求与新的政策形势下做出适当的应对,僵死在自己创立的以前的成功经验上,而没有不断持续创新发展的能力;六是过于追求控制感,而缺乏相对独立的品牌企业的运行能力,企业安危系于关键领导人一身,殊不知这种过度的个人掌控方式恰恰成为规模企业发展中的最大风险,企业领导人无法承受对于自己的革命就无法超越,被自己企业的发展势头吞没的可能性。而所有这些因素正是导致绝大部分企业其实就会在有限的时间内消亡的基本原因。
活得长靠啥?韧功是一个基本的因素。所谓韧者何?从词义而论,韧者有强度但又有纤维状的弹性,所以不是脆硬。如果喻之于企业,韧意味着:其一乃是针对目标之持续用力,也就是说有战略、有方向的坚持;其二是着眼于长中短策略协调,资源分配布局的合理的坚持;其三是不轻言放弃大方向,又在动态中对于形势的要求有所回应做适当的对策的坚持;其四是注重学习并以更为高效与新颖的方式革新原有坚持方式的专注;其五是将团队能力建设放在重于个人控制欲之前式的坚持;其五是在坚持中对于消费者与合作伙伴的利益更有包容之心的坚持。有此六者,则企业本身的运行可以不断优化,而企业的命运也会得到更多人的祝福。
很多的企业把做大做强当成做长的实现方式,这是不是正确呢?的确,做大做强在很多意义上有助于做长,首先是因为做大做强了将改变资源的影响面,容易获得多种资源包括政策资源的倾斜;其次做大做强了也更容易从战略高度与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至少是承受更多从这个角度思考与对待问题的要求与压力;最后做大做强了,面对的竞争压力水平就高多了,因此追赶与看齐的对象与标杆都会发生改变。但是,很多想做大与做强的企业往往会活得更短,因为很多企业追求做大但并没有明白做强的道理,因此在片面追求做大的过程中行为模式并没有不断革新改进醇化优化,所以小时没死大时死得更快;也有不少企业规模大了,但是格局模式还是小的时候的做法,因此不能承受做大时候的社会要求与市场压力;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企业做强从中长线来看还是有一定规则的,在缺乏相当的知识、人才与支持资源的情况下片面追求发展中的大跃进,并不能支持企业延续得更长,更别说持续做大了。
因此,当我们回头看那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那些活得长而且做得大还比较强的企业,那些领导企业走得长还基本上走得好的企业家,从柳传志、张瑞敏、王石、刘永好、郑永刚,到较新一代的马云、张朝阳、潘刚、周成建,我感到他们在资源整合之道上很大程度的反映了中国特色从而保持发展了的高速度,同时又在进步之道上广有学习不断对原有模式进行修正,他们不是没有犯错误,他们透过多元的学习机制拥有对于错误的快速修正与限偏能力;他们不是没有犹豫,但是他们的犹豫增加的是对自己选择的发展方向的更严谨的条件限制,而不是简单放弃,而最重要的一点他们是在坚持中反思自己,在探索中寻找实现自己原来方向的新形式,他们是有理想的改良主义者,同时又是有高度主见的积极学习者,这就是他们对于企业的领导管理中韧的意义与定义的注解,也是他们对于韧的方式的丰富性与能动性的演绎,更是他们向我们展示的韧之可鉴性魅力。
借你妈的钱创业
很多人做创业方案的时候,往往为了获奖或者拿到投资者的钱而把自己的创业构想说得天花乱坠,我会问他们一个问题:这项目在三年五年后真的会那么好么?你爸爸妈妈有那么多存款么?他们的利率才多高?有那么高的回报率为啥不借你爸爸妈妈的钱去投资?是的,当这样问的时候大家才会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方案其实有很多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才驱使他们转移风险。但是恰恰是自我对于风险的敏感与压力才可能逼使自己以超常的勤奋、超常的坚持、超常的发挥寻找到了出路,而转移了压力的投资更可能让你浅尝辄止、知难而退——反正钱也不是我的。我常常想,为啥看起来很多大公司投资资源很充分,但他们也往往很脆弱,而经济周期的下一波总是一些开始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在生意压力论来说,很可能就是大资本往往在项目选择、企业兼并方面有过于充分的融资渠道与富余头寸,而那些小公司念兹在兹的就那几个本钱,往往面临不成功就是死的局面,而恰恰那个局面让他们有了更强的压力逼使他们背水一战。在IT门户网站初起的时候,有个叫亿唐的公司拿到的风投资金最多,而恰恰是那个公司到现在也没有做出来。
在一个湖北企业家与浦东发展银行管理人员的对话会上,一个银行管理人员针对一些企业家提出的银行应该针对那些没有任何抵押与担保的中小企业给予支持的问题上表示,这混淆了资本与资金问题,一个企业没有起码的资本,而希望通过银行提供的资金来替代他们的资本风险本来就是不合适的。这个话其实有一定道理。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有所谓本分与本心,也就是说凭心而论这件事情到底你做得做不得,创业的基本特点是谁也没练过,你最多的可能就是比别人多见点与多想点,因此就本心而论,我们总要自己走开几步,找一个踏实的感觉,再来说事情。
我们大多数的人其实是非常平庸的,甚至就是去一个单位做员工也做不到劳模或者骨干,就是做到退休也就是个平常员工,我怎么知道你平庸的呢,因为你可能不想探索、不想承担、不爱学习、不求进取,因此你就那样了;而到了创业上,那不一样啊,需要你迈开步子,亲自操练,很多人可能就是做个小生意的德行,或者也享受做个小生意,还有些人不行,得去折腾,去寻找更多的资源。拿不拿自己妈的钱或者自己那点钱去创业的区别,就是针对那个钱的用法与用心方法的区别。但我要说这个世界上创业中的绝大部分就是做点一般小生意或者有点样子的一个生意而已,能做到这步就算对得起你妈的钱了。做到这个地步,然后你再去折腾也不错,而这个时候恰恰是你妈借你的起步钱,才让你学会了对投资负责的态度,也在客观上产生了更高的经营成功概率。
自由职业者兴起
我们《头脑风暴》将专做一期自由职业者群体的节目,重点是针对80后中的自由职业者群体。80后具有从小见识多、个性受压制少、想象力相对充分、群体意识弱等特点,而且普遍擅长使用电脑和各类信息技术,催生了他们更多的从事自由职业的可能性。韩寒大概就是一个典型的自由职业者——自由作家,没有单位给自己发工资,靠自己写文字挣钱,也不去组织与管理多大的团队。
更多的自由职业者可能是在家宅着但开个网店、在家里做软件或者广告设计、承接翻译或者资料编辑工作、提供心理咨询或者其他咨询服务、人文旅游的导游服务,将来我们更多的电话调查员只需要在家里就可以做电脑辅助的电话调查,而且更多的艺术家与设计师变成了没有单位或者懒得管理团队、而靠自己吃饭的自由职业者。他们可以承接别人委托他们的业务,也可以自己设计东西然后通过网络推销。与传统的自由职业者——律师、专栏作家、画家、独立学者比较,新的自由职业者群体所能从事的职业工作范围更广,类型更多,创造性也更强。现在的青年创业有一种趋向就是一开始就把大家往上市、得到风险投资的思路上引,其实那种小概率事件进一步缩小了成功的可能,恰恰相反,那些与自己的爱好与专长结合的自我雇佣性质的自由职业,倒不失为一种更为实际可行的创业之路,也许不一定要做大做强,但的确更有可能做上手做开心。
自由职业者群体的兴起是一个时代社会空间增加的表现,它提供了既不同于传统的公有单位的官僚化就业模式,也不同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效率性单位的就业模式,而更接近于自由爱好式的从业模式,是一种新的职业选择;自由职业群体也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在我们开始初步富裕、从苦力劳动很少享受的时代到讲究消费品质与生活质量的时代,我们的服务开始有了更多样与更精细的要求,这样就需要我们有更多的人在服务领域别出心裁,提供独特、个性化的服务创造;自由职业者因为不受制于团队,所以他们通常较少为公司政治或者大组织的人际关系磨掉太多棱角,他们会在自己成长的同时更多保留自然的个性,这也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独立主张。自由职业者虽然看起来是个体,却也未必不存在重大的商业资源,尤其他们在创新方面的努力很有可能在群体规模的效应下产生某些只有很个体的追求才能产生的突破,这样他们也可能会得到资本的青睐或者为其他规模企业收购,从而进入规模化的方向,而自由职业者在这种情形下可以选择换跑道,也可以选择拿了现金继续做自己的自由职业者。总之,自由职业群体值得我们关注,也值得我们肯定,也值得我们的政府给予支持。我们也要习惯将来更多地与自由职业者合作,与他们成为商业与社会上的朋友。
铁疙瘩中的低碳创业
我与钢雕是一见钟情,几年前来参观南湖商业环境的时候参观了铁哥们,虽然那个时候他们更像小作坊生产,但我马上就喜欢上了他们的作品,后来我就在装修房子的时候买了他们的一组钢雕乐队,现在这组乐队在我们家门口的竹林掩映下,透着独特的味道。在我们今天的低碳思路中,新能源、清洁生产、生产过程节能、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构成了一个循环,而在这个循环中,前两个环节会热一点,而后两个环节就没那么热,一如中国人重视进口的吃货,而不重视拉出来东西的处理一样。实际上,我们的热闹如果不能贯穿这四个环节,很多事情就要事倍功半。而钢雕正处在这样的第四个环节上,实际上今天废旧物资处理与城乡垃圾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也日益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有的地方甚至已经成了政治问题。十二五规划将推动的绿色工业革命,必将对于循环经济全环节的问题给予更多的重视与支持。
铁哥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他们不只把回收的废旧钢铁简单地处理,而且加工出了艺术品位,甚至开发出可与青少年教育与大众娱乐做更多的结合的项目,这样就让废旧材料有了更多的附加值与更多的创造使用的空间,他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做法也推动了自己的产品的规模化前景,是一种产业化操作的方式,这比较一些艺术家纯粹艺术创作的做法(比如大家在世博的宝钢大舞台看到的用废旧材料做的凤凰)更具有对于经济低碳化的贡献能力。所以他们不只是对于废旧钢铁的回收处理有帮助,也对于其他类别的废旧材料的回收艺术化处理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