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规矩和爱
966100000033

第33章 规矩和敬畏:周公的故事

教育从训练敬畏开始,这个道理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百姓对子女的教育强调敬畏,帝王对王子的教育更是如此。要知道在古代能否培养一个小王子的贤能之德会关系到江山社稷的繁荣和黎民百姓的幸福。所以,历代历朝对小王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视,会有专门的机构,设立专门的课程。但是无论在哪个朝代,第一重要的教育还是让他学习敬畏。而让小王子学习敬畏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孩子很小就知道自己的地位是在一人(老皇帝)之下、万人之上的。所以,这就更需要皇帝要有教育智慧来培养王子的敬畏之心。但是万一皇帝不幸去世得早,谁还能教育年幼的王子学习敬畏呢?《礼记?文王世子》里就记载着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当周武王去世的时候,儿子成王因尚年幼而不能马上继位。朝政由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姬丹(周公)来主持。这个周公既有高尚的道德,又有过人的智慧,是一位孔子也十分敬重的圣人。但是这样一位圣人在教育小成王时也遇到了很大的困惑,因为复杂的身份和地位让敬畏教育所必需的权威受到了挑战。首先,周公和小成王为叔侄关系,这样做起规矩来就已经不像父子之间那么名正言顺。更麻烦的是两人还有一层君臣关系,臣怎么可以给君做规矩让他学习敬畏呢?最后周公想了一个极富智慧的办法把血缘关系上的长辈权威和政体中的君臣之礼做了绝妙的结合。

周公让小成王和自己的长子伯禽一起生活、一起学习,周公对自己的儿子伯禽规矩很严,这样做一方面让伯禽学习敬畏,更重要的是让在一旁的小成王耳濡目染受到教育。最让我动容的是,当小成王出现违反规矩和不敬畏的行为时,周公不打成王,却打自己的儿子伯禽。这就是着名的“成王有过,则挞伯禽”的典故。这样的教育放在现代西方教育语境中是典型的不公正和虐待儿童,会对其身心造成创伤。然而,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却成了敬畏教育的典范。就连孔子知道了这件事情后也对周公大为赞叹:“周公优为之。”(周公做得太好了)所以,我们要好好分析这个案例,细细体会其教育原理。

首先谈谈周公。有很多的历史记载表明,周公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在此仅举一例。当初武王伐纣成功之后,在如何处置殷商遗民和上层贵族的问题上一时拿不定主意。他首先问军师姜太公。太公的意见是统统杀掉。周武王又找来弟弟周公。周公说:“让殷人在他们原来的住处安居,耕种原来的土地。争取殷人当中有影响有仁德的人。”后来,武王采用了周公的建议,殷商之地不仅民心安定,社会也迅速得到繁荣。周公对敌国的人民尚且如此仁爱,更不要说对自己的长子伯禽和侄子成王了。其实周公有很多儿子,独独挑伯禽入宫,足以见伯禽从小的品行和父亲对其之钟爱。所以,我一直在想这样的情景,当周公看到成王犯错时,却要鞭打品学兼优的爱子伯禽,面对年幼的长子那委屈而茫然的眼神,慈爱的周公如何下得了手呢?后来孔子对周公的行为作了这样的解释:“作为大臣,如果牺牲自己的生命,对于国君有利,也可以实行。何况仅仅是身体力行地做些对君主有利的事呢?!”所以在孔子看来,周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心中第一位的是对君王和社稷的责任和大爱。这样带有大爱的教育能否让成王懂得敬畏的道理呢?这对伯禽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再来说说成王。在这样一位慈爱的长辈教育下,我相信成王和伯禽很可能是情同手足的好伙伴。但是当小成王自己犯错时,无辜的堂哥伯禽却要代其受鞭打。看到叔叔严厉惩罚伯禽,成王也一定会产生对长辈的敬畏。然而看到无辜的堂兄常常为替自己受罚,成王心里会对堂兄伯禽产生内疚,从而产生对兄长的尊敬。当然,小成王也会感受到叔叔周公这样做的无奈。在这份无奈中,成王可以感受到叔叔两方面的敬畏。首先是叔叔对规矩的敬畏:即便你是小皇帝,犯了错误仍要惩罚。其次是叔叔对你这个小皇帝的敬畏:既是君臣,即便是叔叔也无权责打你,所以只能让爱子替你受过。这份看似软弱的无奈,体现的却是规矩和爱的教育智慧。最后成王不仅自己成为一代明君,也把儿子康王培养成贤能的仁君。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成康之治”。

最后来说说这样的教育对伯禽造成怎样的影响。自己没有任何过失却要挨打,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中伯禽一定是很委屈的。他可以有很多自然的想法:父亲很不公平;父亲更爱堂弟成王;父亲爱弟弟们不爱我,把我召进宫当替死鬼;自己真是可怜,整个就是父亲培养小王子的牺牲品……这是典型的现代西方心理学对这个案例的分析,其结果当然是伯禽的心理受创伤甚至会变得畸形。但是伯禽不愧是周公的儿子,他小小年龄就有非常的智慧,能透过这表面的不公正而看到父亲内心的大爱。在这个过程中他非但没有心理受伤,反而学到了很好的敬畏的功课。除了对父亲和规矩的敬畏,伯禽也从父亲的行为中学到了对小君王(当时的玩伴)的敬畏。果然后来伯禽不仅成为成王的好帮手,而且在鲁国尊贤重德大施仁政。伯禽在位共46年,把鲁国治理成为着名的“礼仪之邦”。

掩卷长思,我不禁动容于周公的苦心大爱和教育智慧,而且对敬畏教育之重要有了更深的理解。孔子对这个教育案例,做了精辟的理论总结:“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无论为人父还是为人君,首先要学习的都是敬畏和谦卑。

需要指出的是,周公对成王和伯禽的敬畏教育不是停留在对教育者本人的敬畏,而是引申到对规矩和天理的敬畏。例如,当成王马上要执政了,周公特地写了《无逸》来告诫他要敬畏上天赋予的王位,不要重蹈覆辙像纣王一样荒淫堕落。当伯禽要去封地鲁国上任时,周公是这样告诫伯禽的:“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我在天下不能算低贱了。但是我洗一次头常常几次握住头发,吃一顿饭常常几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来接待求见之人,很怕与天下的贤人失之交臂。你到鲁地以后,千万谨慎,切莫以属国而骄横待人。”这里,周公非常明确地用自己的例子告诉伯禽,现在你应该和我一样因为敬畏智慧而去尊重天下贤达之士。

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教育中,虽然强调对教育者的敬畏,但这样对人的敬畏,是敬畏教育的开始而不是终点。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固然需要敬畏父母,但是作为被孩子敬畏的父母不要把这作为教育的目的,而是需要有一个神圣的使命,因着孩子对自己的敬畏最后把孩子带入对规矩和真理的敬畏。要完成这个神圣的使命,我们为人父母者自己首先要敬畏规矩。在第一章的为人父母的四项基本原则中,有一项就是和孩子共同成长。或许在孩子到来之前,我们对规矩还没有足够的敬畏。为了孩子的幸福,也为了自己的幸福,我们要重塑自己的敬畏之心,在孩子面前做一个好的榜样。父母自己有敬畏之心,这是做规矩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