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的天堂
966400000019

第19章 “苏”是地球人的向往(4)

“不管是产业工人、管理层,还是技术人才,我们都吸引了很多国内、国外的优秀人才。一直以来,我们都把人才引进,尤其是领军科技创业人才的引进,作为苏州对外开放一个很重要的方针。”王荣在参加全国“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据我所知,苏州从改革开放初期就十分重视人才和劳力的引进。早期的“星期天工程师”,到现在的“星期天科学家”都是他们引进人才的特色经验。劳务输入更是苏州在近30年中能够实现高速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据公安部门统计,1985~1989年、1990~1999年和2000~2008年三个阶段,是苏州“新苏州人”增长最快的时期,而这三个阶段正好也是苏州跨上三个重要台阶的大发展时期。

上世纪80年代初,苏州乡镇企业蓄势崛起。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这期间,大批乡镇企业的技术工人来自于上海国有企业的技术人员和退休工程师。他们星期六赶到苏州乡镇,指导这些“摸着石头过河”的乡企上项目、建流水线、出产品,甚至帮助推销产品。后来苏州乡镇企业红红火火了,这些人有的就留了下来,成为第一批“新苏州人”。

苏州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性转折时期,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以大规模引进外资为手段的城市工业化时期,此时各类生产要素以及海外的新技术、新产品向中心城市聚集,外向型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崛起,使得这期间的大量大中专毕业生和外地劳务人员以及到此经营办厂的企业家涌入苏州城乡每个角落,形成了第二波“新苏州人”高潮。苏州高速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是进入21世纪后的近十年,它体现了以IT产业的集聚和发展为目标指向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在这一阶段,苏州承接了国际IT产业的梯度转移,同时,国有企事业单位全面推进改革。现代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纷纷进入苏州的各行各业,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国际化的特征也更明显。此间,大批高层次的国内外人才和有技术的产业工人聚集到苏州,形成了最大的一轮“新苏州人”潮。现今,光是从零成长起来的苏州外资企业就聚集了200多万“新苏州人”……

一个600万人口的城市,接纳和吸收了同样数字的新人,于是有人这样称道“白发苏州青春相”。

苏州是古老的,苏州又是青春的。一个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另一半融入到原有的那一半群体时,这个群体肯定变得青春了!

在今天的苏州,无论城市或乡村,你很难分得清谁是真正的老苏州人,谁是新来安家落户的新苏州人,他们已经完全和这块土地的每一个角落都融为了一体。

这就是我父老乡亲和政府官员们的高明之处:十余年前他们就改口将“外来工”称为“新苏州人”。

一个“新”字,包含了亲切和温馨,包含了尊重和体贴,也包含了期待和希望。

苏州对外来务工者和外来创业者的关心,并非一个简单的“改口”,而是实实在在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和一项项措施,更是如同一家人的那种细致入微的体贴关怀。

看一看2006年苏州市开始实施的“新苏州人计划”的具体内容,你就会明了苏州对外来务工者和外来创业者的那份体贴关怀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政策上的关照,而是真真切切“一家人”的平等相待。这一计划中包括:老有所养——只要符合条件,外来人口在苏州参加社保,与本地职工一视同仁,平等参保,平等享受。从养老、医疗、工伤到生育、失业,五险合一。病有所医——在企业就业的外来工,被纳入城镇职工保障网。在苏州农村种田的5万外来农民,同样也被纳入当地农村合作医疗,他们的子女也享受大病医疗等保险,并享有各种免疫接种。学有所教——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近30万的外来人员子女在苏州中小学就读,占全市义务教育学生数的四分之一。苏州设立面向“新苏州人”子女的定点中小学,仅古城区就有15所。居有其屋——通过政府投资、单位出资、吸纳民资、农民入股等集资方式,在全市建成了4000余处质量高、环境美、租金低的外来人员规模型集宿区(点),共吸引了170多万外来人员入住。尊重城市里每个公民的权利,包括匆匆过客,这是这个古老而新兴的现代化移民城市健康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