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的天堂
966400000050

第50章 牵“牛鼻子”让姑苏光芒四射(5)

“如果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你们认为我们苏州外向型经济还能有更大的发展·”高德正书记和俞兴德市长问。

“这是板上钉钉子的事!”外贸部门的人回答得很肯定。

“那我们到省里去争取到这个‘外贸进出口权’。”高德正和俞兴德说。

到了省里一谈,书记韩培信和省长顾秀莲听后感觉苏州提出的建议有道理,便立即召开了全省几大市的书记、市长会议,并郑重其事地同各路“诸侯”商量此事,指出省外贸公司将向无锡、常州、南通和苏州四个基础比较好的下放进出口权,条件是相应承担省外贸公司的债权。没想到这四个“兄弟”除苏州外没有一家愿意接受省里的这个方案,并形成四种结果:常州坚持原来的体制,无锡认为外贸不如内贸,实际上也维持了原来的做法,南通说:“你们三市的做法我们一家也不学,南通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有多少就做多少。”

江苏省领导开明,说省里尊重大家的意见。这给苏州带来巨大压力,因为他们一方面得到了进出口的自营权,同时也必须承担省外贸公司的债权——那债权老实说很沉重。但两年以后的结果是:拿到进出口自营权的苏州虽然花了高价“买”得政策,外贸却如虎添翼,迅猛发展,并且一跃成为了全省外贸第一名且将这种优势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这是后话。

这个时候的苏州还遇到了一个很鼓劲的“机遇”——党的十三大后,中央领导来到苏州视察,并在调研苏州的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后,亲自主持了在苏州南园宾馆召开的华东片外向型经济的相关省市领导参加的座谈会。高德正代表苏州在会上作了发言,他在汇报中提出了一个沿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即着力解放思想,实施外贸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央领导对苏州的经验和思考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苏州的外贸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外向型经济正“悄悄拉开序幕,好戏即将连台”。

苏州的干部们精神大振,尤其是处在徘徊之中的众多乡镇企业家如被打了一针强心剂,纷纷开始将目光转向国外市场……这其中,素有“老外贸”之称的张家港西张镇更是一马当先,他们在70年代时就开始做外贸出口产品,先是出口工艺鞋,后来是乳胶手套,年创外汇四五十万美金。西张镇有个“贝贝”公司做得最出色。开始的时候有人讽刺说“老农”搞外贸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贝贝”的总经理奚也频不服气,盯住国际市场不松眼,结果生意越做越好,尤其是在苏州市委提出要把外向型经济当做“牛鼻子”抓住不放的精神鼓励下,企业产品和海外销路不断更新、扩大,一直做到胶鞋销售额达4亿多元。西张镇的双龙村专为外国市场做乳胶手套,年销售量也一直做到了55亿美元!

在50年代就以民间工艺品“花边”作为我国出口产品著称的常熟更是在“牛鼻子”精神的鼓舞下,发挥“老外贸”的优势,上下齐动员,许多乡镇企业家开始“脱掉布鞋着皮鞋”,“从跑田岸到跑口岸”,“中装换西装”,积极参与和投身到外向型经济的大潮之中,尤其抓住“切块承包”的政策利好,大举开展“借梯上楼”、“借船出海”的经济活动,以外贸、外资、外向型经济为代表的“三外”风起云涌,频频出击,而且积极向海外进发,并在泰国创办了全苏州、也是全中国第一家县级海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