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心悦诚服
979600000025

第25章 做沟通的好榜样

一位妈妈的日志:早上孩子爸爸问我吃什么早餐,我说:“和东东说了,吃麦当劳、真功夫或者喝早茶。”我又说,“很久没喝早茶了,要不喝茶吧。”过了一会儿,我听到东东发脾气,对爸爸大喊:“我不去喝茶,出去,不准进来!”我跑进去一看,他正趴在床上,我问:“你干吗对爸爸大叫?”东东说:“爸爸要去喝茶,我不想去喝茶。”我说:“你不想去可以好好和爸爸说,不用发脾气的。”他说:“如果你想要去麦当劳吃早餐,盼望了一个晚上睡不着,那你会怎样?我昨天就想去麦当劳吃早餐,高兴得到早上5点才睡着,可爸爸一来就说去喝茶。”我说:“那你和爸爸说啊,你就说想去麦当劳,不去喝茶。”东东说:“他不听!”我说:“你没说出来,爸爸不知道,你怎么知道他不听呢?”东东说:“他就是不听!”我去问孩子的爸爸,爸爸说东东没有说自己想吃什么,爸爸只说了喝茶,东东就发脾气,我说:“东东想去麦当劳。”孩子的爸爸说:“那就去麦当劳吧。”

我和这位妈妈一起分析这件小事,爸爸说去喝早茶,东东听了就直接发脾气。可以感觉到,在日常沟通中,东东不习惯平静地表达不同意见,不知道怎样表达心中的愿望并说服对方。别人的建议一旦不符合他的想法,马上就会表现出负面情绪。妈妈说:“可能我们平时对待他的错误时也是带着怒气,他也学会了这样的沟通方式。”

其实妈妈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去吃麦当劳的路上,就给孩子讲了一番道理:“你想吃麦当劳直接和爸爸说就行了,不需要发脾气的,你说了爸爸才知道,如果爸爸同意你的意见就最好了,他不同意你一定会很失望,但也不需要发脾气。爸爸想去喝茶,你拒绝了他,他也会失望,可是他没发脾气啊。发脾气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容易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你有理也会变无理的。”妈妈甚至还举了一个明星因为在媒体面前说错话而遭封杀的例子,告诉孩子要学会控制情绪。

从对话内容来看,妈妈已经把道理讲得很透彻了。不过妈妈并不指望这番话能改变孩子,因为道理已经讲过无数遍了,孩子却依然故我,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还是首选用发脾气来解决问题。

我问妈妈:“我们能否让孩子在沟通的过程中学会沟通呢?”

妈妈说:“如果他能很好地控制脾气,才有机会学习沟通吧。他一发脾气我们都不理他的。”

这位妈妈说出了很多家长的困惑,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父母觉得无法和孩子沟通,通常都是先不理孩子,事后再讲道理。这样做可以避其锋芒,多数时候都是有效的,不过,孩子也要承受双重的不愉快——冲突时被冷落,事后挨批评。我们也不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冲突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契机。

我说了我的思路:首先,假设你听到这个情况后,来到他的房间,先用平和的态度问清东东的愿望:“东东,你不想去喝早茶,想去吃麦当劳,对不对?”

第二步,告诉他:“今天可以满足你的愿望,不过,你必须好好地和爸爸说。”

第三步,孩子恳求爸爸之后,还可以追问孩子:“今天,你想吃麦当劳,爸爸想喝早茶,结果,爸爸满足了你的愿望,跟着你吃麦当劳了。下次,你愿意跟着爸爸去喝一次早茶吗?”

妈妈说:“你真行,我怎么就没想到?急着帮他解决了问题,却忘了把机会给他。”

妈妈说的没错,她做的是替孩子去沟通,而不是教孩子学会沟通。

我对妈妈说:“我们要求孩子‘好好和爸爸说’,孩子很少用这样的沟通方式,尽管方法很简单,但孩子未必会用。你希望孩子怎样好好说呢?”妈妈回答:“爸爸,我今天想吃麦当劳。”这样说已经把意思表达清楚了,但还可以再完善一下:“爸爸,我不想去喝早茶,我想吃麦当劳,您陪我去吃麦当劳吧!”妈妈说这样听起来挺舒服的,想拒绝都难。是的,我们教孩子用“我不想……我想……请求您……”的句式,把意思表达完整,这样更容易得到许可。

这样简单的一句话,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说一遍呢?在我看来,说教十遍不如体验一遍。此前孩子一直认为爸爸不会陪他去吃麦当劳,孩子请求爸爸,爸爸痛快地答应了,孩子自己就可以领悟到,原来把愿望说出来爸爸是会听的。这自然修正了孩子原有的认识,他亲自验证了“好好说”的效果。并且,这样和颜悦色地请求比发脾气更简单,也更容易达成目标。下次他会主动放弃发脾气的方式。

许多家长都爱给孩子讲道理,甚至同一个道理讲了十几年,“重播”了几千遍。一个道理要讲那么多遍吗?事实上,一个道理讲过三遍以后我们就不妨反思一下:这个方法有效吗?毕竟天底下没有那么难的道理,也没有那么笨的孩子。当然,如果我们及时反思,及时改变方法,天底下也没有那么多唠叨的父母。

讲道理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造成知行分裂。很多家长无奈地感慨:道理都明白,就是做不到。事实上这不怪孩子,讲道理,就仿佛在旱地上教孩子游泳。我们只是在讲道理,孩子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但依然不知道该怎么做。为了获得好的效果,我们容易危言耸听,把危害扩大化,人为地制造恐惧,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从体验者的角度来说,听别人讲道理,特别是反复听同一个道理,绝对是一种折磨。所以,孩子会说“耳朵都起茧子了”。

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非常反感父母讲大道理。通常,他们讲一句,我在心里反驳一句。到头来往往是白费唇舌。有了这样的体验,我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尽量避免讲大道理。我发现,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把我们认同的道理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算我们不多说什么,孩子也能很快学会。在与曼曼和鹏鹏的互动中,我更加坚信这一点。只有在他们完全不懂的情况下,我才会讲道理,而且会尽量讲得通俗易懂。我让孩子直接学习怎样做,让他们通过做的过程自己揣摩其中的道理。自己揣摩出来的道理属于孩子的直接经验,孩子不但可以反复运用,还可以举一反三。

这位妈妈问我:“孩子为什么老是发脾气?”当天的另一件事情,恰好回答了妈妈的疑问。

这位妈妈的另一段日志:吃完早餐后孩子爸爸说带我们出去玩,东东说不想去。我说:“我们可能去捉螃蟹和钓虾,很晚才回来的。”东东说:“我就是不想去!我玩电脑的时间怎么办?”我说:“这样吧,晚上回来给你加20分钟。”他还是拒绝,我一听就生气了,我说:“爸爸妈妈有时间带你出去玩,你不去,然后你又说爸爸妈妈都不带你出去玩,都不理你。我们什么时候不理你了啊?几乎每次叫你出去玩你都说不去,反倒说我们不理你!”他说:“就是不想去!”我说:“电脑密码改了,电视卡我也要收走了,你在家也没钥匙,不能出门,我们可能晚上8点才回来,你自己想清楚啊!”他见我生气了,于是说:“说就说嘛,发那么大火,去就去啊!”然后就穿上鞋子出去了。一路上还比较乖,只是晕车时说:“我都说不去了,你们又逼我。”

我对这位妈妈说:“刚才,东东认为自己遭到了拒绝,所以他发了脾气。这一次是你遭到了东东的拒绝,看看你自己用了怎样的办法呢?”妈妈说:“是啊,我也是发脾气,所以孩子才会这样。”我问妈妈:“如果你想让他去,怎样说怎样做,才能达到目的呢?”妈妈说:“发脾气。我就是觉得很难说服他才发脾气的,因为这个办法比较直接。”妈妈这句话,也道出了孩子的心声。

我问妈妈:“如果说服不了的话,就允许孩子在家里,还会觉得难吗?”妈妈说:“那就不难了,但是会很失望。”很快妈妈又补充了一句,“不过可以给孩子做一个沟通的榜样。”的确,给孩子做一个沟通的榜样,比捉螃蟹重要多了。

妈妈用发脾气、取消看电视和玩电脑时间来要挟孩子,最终孩子虽然也去了,但并不情愿。其实妈妈完全可以用更温情的方式说服孩子,比如用请求的语气把孩子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儿子,你要是不去,妈妈会觉得捉螃蟹没意思……”后来我和妈妈一起把这个思路完善为:“东东,你不去,我感觉……你去了,我感觉……所以非常希望你能一起去。”我们用语言打动孩子,而不是胁迫孩子。如果孩子依然不去,就尊重他的选择。妈妈又重复了一句:“是的,反正尽力了,他不去也由他了,最关键是父母为孩子做了沟通的榜样。”

爸爸没遂孩子的愿,孩子发了脾气。孩子不如妈妈的愿,妈妈也发了脾气。将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梳理,不用多费唇舌,道理就摆在那里了。

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父母们不妨冷静地观察一下,他身上有没有自己的影子?

大人不发脾气,孩子跟谁去学发脾气的本领呢?

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如果我们说一套,做一套,通常,孩子会按照父母做的做,而不会按照父母说的做。如果父母知行分裂,讲再多的道理,结果都是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