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稀泥”者戒
在一次民主生活会上,有位领导同志主动检查了自己违反规定的两件事。没料到,他每检查一件,就有人为他解释一番:“你那次下去吃喝是超了标准,但用的不是公款,是人家单位领导自掏腰包呀。”“你那次收的土特产,不能算做收礼,那是行里代表员工表达的一点心意……”本来是错误行为,经这么一“解释”,似乎就成为“算不得什么”的理所当然之事了。
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并非个别:你要查处某人或某单位的案子吗?有人就会嘻皮笑脸地“辩护”、“解释”;你要按原则办事处罚某人违法行为吗?有人就追着你屁股后讲“面子”说“人情”如此等等,给查案工作设下人为的障碍,实为可恶。
这种和稀泥、睁只眼闭只眼的做法,不禁使我联想到瓦匠和木匠师傅。瓦匠为了堵墙缝不免要和稀泥,木匠为了取直线有时也要闭上一只眼,这完全是工作需要。然而,有些人却把这种“和稀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移植过来,用作对待党内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真可谓事事留心皆学问啊。
纠正党内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是党中央三令五申的,更是广大群众盼望已久的。而“和稀泥”、“睁只眼闭只眼”的做法,却与之背道而驰。
大家知道,“和稀泥”易使人模糊是非界限,难辨美丑善恶,“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睁只眼闭只眼,会使歪风得不到打击,正气得不到发扬,这对党风和社会风气这“两个风气”的根本好转,实在是有害无益。
希望有“和稀泥”习惯的同志,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把自己的思想也认真清理整顿一番,除去思想上的灰尘,发扬大公无私的原则精神。
“麻烦”与“机遇”
少惹“麻烦”,逃避“麻烦”,厌恶“麻烦”,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常见的事。然而,有时善待“麻烦”,也能迎得机遇甚至好运。
我的同事小唐在国际结算处做临时打字员。一个周末快下班的时候,其他人都显得松弛了,盘算着怎么享受度过休息时间。这时,一位陌生人走进来问小唐:“你的字打的不错,周日能否到办公室帮忙,打一份上报总行的材料。因为材料太多,办公室现有打字员无法完成。”
小唐回答:“ 我明后天还真有事,已经答应参加,不去不好。”
但小唐考虑上报总行的材料更是大事,于是她又说:“自家的事我可以推迟。因为以后还能找机会弥补。”
经过一整天的加班劳作,小唐的打字任务完成得很好。办公室主任问:“小唐,应该怎样付给报酬?”小唐开玩笑地回答:“打字是我的特长,如有可能,要给我能调到办公室做打字工作,就是给我的最好报酬了。”
主任笑了笑,向小唐表示谢意。
小唐的回答不过是一个玩笑。但出乎意料,没过多久,办公室真的把她调过来了。小唐的各项待遇,包括工作环境等各方面,都比过去强得多。更令小唐及家人没想到的是,由于工作需要, 又把她由临时工转为了正式合同工。从此,小唐的人生也就有了质的转折与飞跃。
有人曾经研究为什么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无法把握,答案是:因为机会或是问题,总是乔装成“麻烦”的样子出现。“麻烦”来了,一般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逃避。事实上,逃避了麻烦,也就错过了机会。
麻烦,在不屈的人们面前,会化成一种礼物,这份珍贵的礼物会成为真正滋润你生命的甘泉,让你在人生的任何时刻,不但不会轻易被击倒,反而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难得机遇。所以,当你的上司或者别人交给你某个难题让你处理时,也许正在为你创造一个难得的机会呢。
机遇总是留给有预见、有准备的人;而基于效应的释放则是留给有责任、有行动的人。
愚蠢的人等待机遇,勇敢的人抓住机遇,聪明的人创造机遇。
不拘小节碍大事
可能是基于“抓大放小”的准则,生活中,总有不少人忽视甚至是纵容那些在言谈举止中很不雅观的细微与小节。其实,那些看似不礼貌、不雅观、不文明的细微小节,往往是影响一个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大事。
当对方伸出汗津津的手与你相握时;当对方目光飘移,手指似握非握、一握即收时;当对方热情似火双手紧握并左右摇晃时……这些都是不礼貌的行为,易引起对方的反感和讨厌。
一般而言,大多数人不喜欢别人凑到眼前说话,更怕的鼻子嗅到对方嘴里的异味。况且,距离太近,使人缺乏安全感,也让别人感觉暧昧。办公室里,众目睽睽之下,两个人在一边窃窃私语,是最让同屋讨厌的行为。如果有不想让第三者知道的事,你可以换个地方单独聊。
与人交谈,总是把眼睛一直在东瞅西看,一条腿还频繁地上下哆嗦着,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好像自己的心都跟着发起抖来。打电话时,最不喜欢对方一句“打错了”,便把话筒一摔,这一摔,则摔没了礼貌,更摔走了别人所有的好心情;当对方要找的人就在电话旁边时,还不停地追问我是谁?有什么事?在进餐时,旁边食客在不停地发出的巴嗒嘴声,最使人反胃。这时我真想告诉他,咀嚼需要用牙齿而不是嘴唇!
只有学识而不拘小节的人,就如同温室里的花草,经不住风雨,也见不得世面。
想干事,干成事,干大事,绝不是凭空想而来的,它对不懂小节的人永远说“不”!
此种“助富”实荒诞
在废物收购价格大幅下降的今天,仍能让不少“破烂王”开心地过好每一天的,恐怕就是春节过后一直延续至今的豪华包装物的回收热了。而在“破烂王”的一张张笑脸背后,是过度包装物让我们一座座美丽城市,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节日走亲串门,少不了要带些礼物。而人们购买礼物时都要图个喜庆吉祥,甚至专挑个大的包装豪华的买。但每当打开这些美丽豪华的“外衣”时,人们几乎都能惊讶地发现,实物只占到1/3左右,结论是豪华的包装在“喧宾夺主”。正是这些豪华的包装,给人们带来了重负效应:送礼人在购买时,不得不为这些不必要的豪华“外衣”埋单,而收礼人在享用这些礼品时,还要发愁如何处理这些豪华包装物。这种荒诞现象的背后,存在着需要医治的某种局部社会疾病。
凭心而言,收废品的人本身并没什么“疾病”,假如城里没有这些收废品的人,豪华大量的包装废弃物会依然存在。甚至会更糟,因为环境污染的大大加剧,将给市民造成诸多不便,会影响健康有序的生活,甚至造成很重的污染。造成不该发生的“疾病”。因此,我们应该感谢那些走街穿巷、不辞辛苦的“破烂王”们。
话又回来,商品过分包装,有追求者,方有制造者,然后才有享受者。追根寻源,它并非是今人新得的“现代病”,而是自古以来一些人追求奢华的一种“心理疾病”的演变和延续。
古人以买椟还珠的故事,嘲笑了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包装”也实在过分,这是两千多年流传下来的荒诞。不要小看老祖宗遗留给我们的成语故事。它们早已把种种荒诞揭示,以待后世贤者一一铲除。
不达目的也可罢休
哲学,使人思辨;哲理,启迪心灵。
记得上初中时,一为哲学课的老师向全班同学提出了一个普通的问题:“当一个皮球掉进洞里,怎样取出来呢?请同学们回答。”
全班同学不约而同举手争答。
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把水灌进洞里,皮球就浮到水面上来了。”
“不行。”老师说,“洞的周围有缝隙,底部漏水,水灌进洞就会流走,皮球不可能浮上来。”
第二个学生接着说:“我用铁钩把皮球钩出来。”
“不行,洞很深,铁钩够不着,即使能够着皮球,也会钩坏的。”老师说。
第三个学生说:“我用竹竿涂上胶,将竹竿伸进洞,把球粘出洞外。”
“还是不行,”老师继续否定。“洞的形状是弯弯曲曲的,你完全没有办法让竹竿靠近皮球。”
第四个学生满怀信心地说:“我用炸药将洞炸开,皮球就滚出来了。”
“仍然不行。”老师再次否定,“炸药的威力很大,皮球会同时被炸坏的。”
最后一个学生说:“各种方法都用过了仍然不行的话,我就放弃那个皮球,叫妈妈另外再买个新的。”
“好!”老师伸出大拇指,惊喜地进行总结。“皮球掉进洞里,你该怎么办?可以采用以上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但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当我们遇到一个难题的时候,如果什么方法都试过,仍然不能解决的话,那就需要放弃。另辟蹊径,换一种思维,丢掉那些行不通的方法,避免走进误区。学会放弃,也许就是你最好的选择!”
有时,放弃是人生的一种智慧。放弃之苦,能更及时更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也能换来甜蜜之果。
损人利己与自取灭亡
任何私利都不能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企业经营应以德为本,损人利己的最终结果是自取灭亡。
从古至今,谁都不能脱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谈发展,社会责任是企业存在的前提,是企业价值的体现,是市场信誉的积累,更是我们创建世界名牌企业的基石。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企业发展的道德基础,更是做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鲁冠球创建万向集团30多年过程中,十分重视维护企业的诚信,彰显以德为本。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发现企业产品的质量问题,曾毫不犹豫地将价值43万元不符合标准的产品,送往废品收购站。此举既提高了职工的认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又得到了社会的赞誉,在汲取教训和限期整改之后,很快使企业走上了健康、科学,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
曾有人说“经济不需要道德干预”,“经济与道德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将义与利割裂,为不良商人只讲利不讲义提供托词。事实上,商品具有为他服务性——不能为他服务就卖不出去,就不能实现商品生产销售者为己谋利的目的。一个企业务如果道德缺失,见利忘义,丧失诚信,结局必然是身败名裂。近日一次全国的性地毯式大检测,对凡有毒物质的企业一律停业停产并严肃问责,对相关责任人作出重罚重处,甚至绳之以法。此例就是道德缺失与自取灭亡最有利的证明。
一个严守职业道德的企业,将会进一步融入社会,得到社会各方面更多的帮助与支持,从而使企业更加兴旺起来。
业无信不立,人无信难行。遵守职业道德,是市场经济高效运行的基本保证,企业遵守职业道德,不仅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费用,而且有利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最终使自己、使公众、使整个社会受益。否则,就会使企业本身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损人利己的自私者,总是企图拥有整个世界,结果却输掉了一切本应属于他的东西,反而变得更加贫穷了。这,都是损人利己惹的祸!
感动点为何低
如果说生活中真有一种值得你感动的东西,那一定是我们相互关心与关爱的证明。感动首先是一种爱,一种提示,一种收获。
一个永远也不能感动别人的人,也永远不会被别人感动。
一个人要想让别人感动你,你首先要学会欣赏和感动别人。
据报载:黑龙江省的一位孝子拉着板车步行万里,游览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及名胜风景,目的是为了满足年逾七旬的老母亲一生“旅游大都市”的夙愿。这一孝心的举动闻所未闻,前所未有,感动了千千万万个人。视频在网上发出后短短的一天时间里,就获得两万多网友的热心关注和支持,不少人跟贴说:“也有网友说:“这是多么平常的孝心啊,根本不必大惊小怪,没什么好感人的。”但事实是,我确实被感动了,在我周围的很多人也被感动了。
或许,这是因为我们对父辈总是怀有一丝歉意。或许,还因为我们越来越不善于表达,不想去表达。市场经济下被恶化了的社会人情关系,使得一些人总是陷在自己的小家庭和小圈子里无法自拔,宁愿与朋友大醉一晚,也不愿与父母亲多说上几句话。崇拜金钱铜臭的利欲在不断膨胀。于是,使以往正常的亲情和友情的情感世界开始荒漠化。使得冷库之心替代了感恩之情,甚至有老人为了让子女能回家看看,竟不得不拿出了悬赏的办法……在我们的身边和周围,有一种人,他谁都不感动,只感动自己。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种暗示,实质上是一种狭隘与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