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思路花雨
982600000012

第12章 ·时事评说 (1)

“世界第一”也要看实质意义

不再走那种依靠大量消耗能源、用能源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不能走粗放发展、低质增长的“旧路”;不能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弯路”;不能走经济发展较快、老百姓得到实惠较少的“狭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实事求是,注重质量,这是我们各级政府、各级部门都比必须牢记。

现在很多人已对“世界第一”产生了一种天然的警惕性,总以为这是形象工程。不怪人们生性多疑,实是大而无当、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太多了。重庆市规划建设高度超过68米、投资约为1000万元的“世界第一航标塔”,就遭到了不少网友的质疑。

质疑主要集中在:投资要不要这么高?长江重庆航道局航道处解释说,建塔的首要目的是导航,因为三峡水位上涨张,库区最高的15米导航塔已不能适应导航之需。建超过68米的高塔,首要功能是导航,其次才是景观效应。

只是这座航标塔经过了严密公开的科学论证,那么这个“世界第一”就没必要去指责。但问题似乎恰恰出在“论证”环节。很明显,这个塔成为“世界第一”的必要性仍然没给大家交代清楚:为什么投资必须“约1000万”?为什么高度必须是68米以上而不是67米?这些都是技术性很强的问题,不是一句大而化之的“导航需要”就能交代得过去的。事前事后不交代清楚,只是一味声称“这不是面子工程”,大家不质疑才怪。

这似乎成了一个怪圈:但凡投资大一点的工程,基本上都只是很简略地告诉大家要投多少钱、大概什么时间建成。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出了问题怎么办,总是轻飘飘地一句带过,好像政府永远不差钱似的。人们为什么动不动就质疑某项投资是不是政绩工程,根源就在于这种“简略告知”的决策不透明。但要命的是,“简略告知”几乎已经成了一种行政习惯。

近些年来,在日常的工作中,一些领导和部门追求什么“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好高骛远,喜欢最表面文章,诸如不顾条件是否具备、社会是否需要,也不顾能否做到,什么都要高级、高端、高标准、高规格,什么都要最大、最快、最优、最佳,什么都要国际一流、世界一流;动不动就是“新口号”、“新概念”、“新思路”、“新规划”,动不动就是中心、核心、龙头、高地,动不动就是集群、体系…… 一些“重点”工程,不计成本、不惜代价,热衷于建设声势大、规模大、影响大的“路边工程”、“形象工程”,这样的“政绩”好看不实用,却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世界第一”、“国际一流”并非都是具有实质性的好事情。好大喜功,劳民伤财,对百姓、对民族、对炎黄子孙没有啥好处,或好处不大的“世界第一”,我们宁少勿多,宁无勿有,这其中很明显然的一个原则就是实事求是,科学发展。

“延安精神”代代传

这是一份民族的自豪,更是一种由衷的使命。

初春时节,我用休假的空闲,去革命圣地延安旅游。当列车在绿意葱茏的陕川大地穿行时,我就开始激动的向车窗外不停地张望。

“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我虽没有诗人贺敬之对延安如此真切的感受,但60多年来,延安播撒着革命先辈、先烈的热血,播撒着先辈先烈的激情,播撒着先辈先烈的梦想,像春雨般哺育和影响着中国的几代人。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尽管我们在延安逗留只有一整天的时间,但首要的就是参观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宝塔山”。当我们漫步南泥湾的稻田,流连宝塔山的倒影时,我们追昔抚今,感慨万千。

陪同我们的延安朋友介绍说:说起延安,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外地人,都会感到十分的亲切,这不仅是因为延安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我们党的指挥中枢和战备后方,党中央和毛主席在这里运筹帷幄,作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是因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延安精神,虽然产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特定的地域环境,但它已超越了时空,具有永恒的精神魅力。

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我们依靠延安精神,战胜了内外强敌,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依靠延安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然依靠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成为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成为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

经过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国民经济繁荣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综合国力增强了。就是说,今天我们面临的形势与条件,虽然同延安时期相比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仍要保持本色、居安思危,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应当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我深切感到:延安是本读不完的书;用不完的教材;是取之不尽的宝库。在短暂的一天里,我们登上了延安的象征—宝塔山;参观了培养军政首长的革命摇篮—抗大纪念馆;原党中央所在地—枣园和杨家岭革命旧址;大生产运动的发源地—南泥湾。在枣园和杨家岭,毛泽东、朱德、***旧居的窑洞前,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一一拍照留念,倍感对先辈革命领袖的敬仰之情。

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延安精神,正是在民族的进步和不断奋斗中得到彰显、升华和创新的。60年来,中国人民不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又不断赋予延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建国创业为核心的延安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交相辉映,为伟大的延安精神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元素。

从当年的南泥湾,到今天的新延安,60年的创业发展,60年的沧桑巨变,延安人民在并不富饶的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巍巍宝塔山,诉说着往事情怀;

清清的延河水,流淌着岁月的歌声。

延安,给我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坚守信念,传承精神,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也是每个炎黄子孙的应尽职责,传承延安精神,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在未来的道路上,延安精神就像一盏灯,引领中华民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阔步前进,开创更为美好的明天。

不愿看到这样的“新闻”

“教书育人”,本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的天职。可我却听到一位老师说了一句非常令人震惊的话:“他做人好坏和我无关,他成绩好才是我的收获。”重知育轻德育的后果,常常导致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就被家长打击,老师否定,这是太多孩子失去信心和希望、走下坡路,乃至堕落的一个诱因!

一天,偶拨电视寻找节目,在一家电视台正播放这样的画面:三个女生当街打一个同龄的女孩子。边打边往下扒衣服,被打的女孩子拼命拉着衣服。上衣被扒下来,女孩子死死地护住前胸,满脸惊恐和无助地哀叫着……可是,所有这一切,都不足以让那三个女孩子有丝毫的怯手,反而更加残忍——三个人“齐心协力”扒女孩儿的裤子,包括内裤一并剥光。旁边摄像的男孩子一边摄像,一边说些“助阵”的话。整个过程不足几分钟,那个被打的女孩子已经是赤身裸体……

我惊愕地盯着电视屏幕,虽然从电视上看到类似这样的事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仍然让我感到喘不过气来。当我气愤地和身边人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感慨地说,“这样的事在网上一搜,多了去了……”是的,这样的事儿已不再稀奇,这样的话题已不再新鲜。我也曾经为类似事件写过文章。但今天给我带来的刺激和愤怒仍是那么不可抑制:“怎么会这样?!”这个强烈的问号让我无法安宁。看到这些正值花季的女孩,本应是在校园里增长知识,在书的海洋中汲取养分,提升修养和素质的大好时光,却在外面干这种野蛮、下流、无耻而又丧失人性的勾当!她们的行为就如同一盆浑浊发臭、比硫酸更有腐蚀性的脏水,泼在了自己如花似锦的年华上!这一幕,如同给自己打了一个让人憎恶一辈子的广告,让自己成了世人共同声讨的丑类!看到她们那副“得意”的样子,我痛心疾首地感到:她们那鲜活的生命里包裹着的是“霉变的灵魂” !可悲的是,她们自己全然不知!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女孩子不是父母培养和学校教育出来的吗?怎么可能让她们堕落到这种程度竟无人问津?一个人不可能是一天就学坏的,也不可能瞬间就堕落的,肯定有着从“高地”滑向“深渊”的过程,这个“过程”恰恰是家庭和学校施行挽救和教育的最好契机。当她们需要有人“拉她们一把”的时候,家长干什么去了?老师干什么去了?所以我认为不是家长“心盲”,就是老师“眼瞎”!这就是只看成绩、不教做人造成的恶果!

本文的这几个女孩子,十有八九是厌倦学习,以撒野、称霸来找到一点点“成就感”的边缘女生。而那个被打的女孩子要是能踏踏实实在课堂里读书,怎么可能会遭受这种欺侮呢?所以打人的和被打的都是“有问题的受害者”。但无论如何,她们是“女孩子”,是被我们称为有着天然母性善良和爱的“女孩子”。当“母性”演变成“兽性”,当“善良”蜕化成“凶残”的时候,对男人,对孩子,对世界将是怎样的一种灾难?谁之过?!

每一个对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有一点点良知和责任感的人,都会从心底发出一种呐喊:救救孩子!如果说“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那么拯救女孩子,就是拯救母亲,就是拯救这个世界!

从“说话”看“变化”

说话,是人应有的一个生理功能。但说话说什么内容,说话的角度、说话的态度,不仅能看出一个人的才能水平,也能反映出社会的新动向和生活上的新变化。

“现在的地方领导,越来越会说话了”,这是我日前看到《黑龙江日报》整版报道全省“两会”盛况的消息时,得出的一个结论。

会说话,指的是说话更生动了,更抓人了,更有个性了,更有冲击力了,下面是我在报道中,节录“人代会”上的说话内容,供大家欣赏:

“不重视环保工作的领导干部,人民群众不信任你,自然法则会惩罚你,子孙后代会责骂你。”

“我们不要冒着浓烟、流着黑水的GDP。”

“经济发展不像运动员比赛,不是谁跑得快谁就是冠军,还必须跑得好,并且能够持续地跑,而且还不能犯规。”

“我们的职务是暂时的,但绿水青山是永恒的。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为官一任,就要致富一方,文明一方,平安一方,生态一方。”

“小康在哪里,多问问百姓。要让老百姓感到,小康就在我身上,就在我家里,就在我身边。”

“我对自己的定位和要求是,做一个平民市长,知民情,交民友,解民忧,保持平民本色,多做惠民之举。”

“在发展的问题上,要急,要抢,要争。急的是责任、效率;争的是项目、政策;抢的是机遇、时间和速度。”

“天上十只云雀,不如手里的一只麻雀。”

……

细细品味这些话,相对从前“两会”代表的发言,发现至少有这样两个变化:一是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用发展统揽全局,讲科学发展、环保发展、可持续发展讲得多了;二是单纯讲经济指标、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少了;三是关于民生的话题谈得多了,以人为本的意识强了。

相比从前领导在会上所讲的“官话”、“套话”,这些领导的“亮语”着实让人久久不忘,因为它实在、具体、真实、管用。这是各级领导讲话的新变化。这样的变化让人觉得踏实,感到欣喜。当然,他们的“言”很精彩,他们的“行”更值得期待。

可见,地方领导干部在公众场合的说话,不仅反映的是自己的水平,更反映着领导在社会上的公众形象。所以,说什么样的话,采用什么心态说话,话能否说到点子上,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以及执政理念新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放开眼睛量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