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觉得读书无用?
我有一位好友,对读书的建议一向拒斥,甚至还直接相劝,“别读书了。你读书比我多很多吧?读书要有用,你就应该比我强。”可现实是朋友比我强,不管是身份,还是财务状况。因之,很早以前我就不再对他唠叨读书了。
想不到仁兄心里有我,新近专门转给我一段文字以回应我曾经的“喋喋不休”,说是某君参加一读书会,一年读书200本,却感慨没有半点用。“你看,不是我说吧,读书的人也是这样认为的。”朋友说。
阅读有没有用?这是一个愚昧的问题。试想,倘若没有文字以及执着于对文字载体的阅读,往好处说,今天人们一定还在马背和牛车上缓行……
虽然群类阅读的意义毋庸置疑,但作为个体,作为一个具体的人,这个公理一样明晰的道理,却饱受质疑:至今,读书到底有没有用仍然有很多人问诘。
爱书人是否同意这个一般化的判断,应该是相当复杂的论题,这里就不辨析了,以目前流行的阅读劝诫来看,显然没有释疑“有没有用”的问题。
比如读书解疑释惑,这个感性直观的简单判断,很可能就是伪命题。真实的阅读生活实质上更有可能是“越读问题越多”。罗素就说,愚蠢的人确信无疑,而智慧的人(基本上都是因为阅读)却满脑子疑惑。我以为这里明摆着就有这一层面的意思。
而其他的论调,比如阅读优化气质,同样是经不起诘难的臆想说词。我就亲眼目睹过好些平素扮相(气质?)不及油渍麻花工装人士的顶级学问大师,假如他们不开口讲经论道,而您又不认识的话,真的很难将之归类到气质不凡的集合体中。还有美容美颜的诱惑,纯粹是意念构造:锦上添花或有,脱胎换骨绝不会有——虽然自信的确会给自己某些良好的暗示。
当我们排除职业技能训练这种狭隘范畴来谈论阅读的时候,个人的阅读之用,不是功利诉求能够给出答案的。正因为如此,读书无用才成了和读书有用旗鼓相当的观点。
事实上,就算不以世俗的功利视野来看,仅用可见的,或可以直观感知的经验、现象,来证明阅读之用,也完全有可能适得其反,这应该也是绝大多数持读书无用观点的人,觉得读书无用的一种根由。
不过,这只是感觉读书无用的表面现象。
实质上,那些感觉(相信)读书没什么用的人,真正深层的原因是,在他们(曾经)阅读的时候,忽略了阅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思考,是走心的智慧实践。
关于阅读,有很多溢美的赞誉。可以是孤身一人对抗孤独,可以是在他者的智慧之镜中审视自己,可以是自我的找回,更可以是自我的完善优化,是自我的重塑……遗憾的是,这些道理,对个性化的具体角色来说,很难有统一的标尺。
好在针对个性化的体验,我们可以举例来进行或者还算恰当的解析。
就以疫情时刻再热络的《鼠疫》来说吧。
当英雄和圣人没兴趣,里厄在意的只是做人:医生“必须治疗这些病人”。塔鲁建立、奔忙于防疫志愿组织,自己染疫献出了生命。记者朗贝尔“为了爱情”先想逃回巴黎,后转向抗疫活动……里厄、塔鲁、朗贝尔等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人有选择的自由,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故事。
如果只是对情节和故事的记忆,那“读书”确实没什么用。不妨这么说,人的一生不管是看到还是听到,都会经历、记忆很多人、很多事,假如没有着意的整理、思考,并反躬自省,那么,所有这些经历(人和事)都是无意义的碎片,将如尘埃一样随时间流逝慢慢飘散得无影无踪,但那些改变我们人生(世界观)的事件,无不是曾经震荡心灵,让我们不得不反复琢磨、反省的事件。
阅读也是如此。做个最单纯的代入,想一想假如置身“鼠疫”之城,您会是谁?里厄?塔鲁?朗贝尔?还是恐慌群体中的一个符号……设想一下,面对这次疫情,认真想过和迷茫于“未经思考生活”的您会有不同吗?实际上不需要繁复、深刻的思考,只要阅读的时候稍微用心,答案就是不言而喻的。
再进一步,《鼠疫》出版之前加缪就在日记中说,纳粹“像老鼠一样”——这也是瘟疫。想到这些您会不会有所改变呢?
那些未经思考的冲动和泪流满面确实可能意义不大,但在您阅读的时候,多一分独立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机械记忆,您还会觉得阅读无用吗?
现在,让我们扪心自问,为什么会觉得读书无用?想明白了?
(来源:工人日报)
- 0000
- 0000
- 0000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