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伤亡三分之一就需要休整?粟裕,非战斗员的训练得抓紧
能连续作战,是评价一支军队战斗力强弱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标准。在许多书中都将某支部队能连续作战作为表扬夸赞之词。但是要能做到连续作战却并不容易。
首先是兵力问题。打仗就总会有伤亡。粟裕曾经做过计算一个士兵负伤需要两个人去照顾,如果一个班一场战斗有三个人负伤,就要去掉九个人。所以很多时候就有伤亡三分之一部队就缺乏攻击力的说法。这是因为伤员需要后送,还有一点是部队的战斗兵是少于部队的员额的。1944年攻下松山的第八军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公式。第八军注意到日军的师团伤亡人数到了三分之一就要调到后方进行整顿,为啥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伤亡三分之一即步枪兵已伤亡殆尽,部队无突击能力矣。而这一点和粟裕提出的一个班伤亡三个人,就要去掉九个战斗兵颇有异曲同工的感觉。
粟裕
第八军还总结到我军步枪兵,因人员之补充不易,疾病者较多,故步枪兵每不能达编制上之比例数。在步兵营约占其人员之半数,在步兵团约占3/8,在师约占9/32,概相等于1/4(1/3.5)。这样算下来一个师之伤亡数于达1/4,就很困难了,但这个时候如果还要打,就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补充人员,比如战前国军精锐的调整师36师在淞沪南京战役中经历了5次补充,参战人员总数达18401人伤亡失踪达14565人,可以说两战下来最初的一线老兵基本上都换了一茬。这是战时补充,但是如果战事紧急没无法给你及时补充,那就需要采用另外的办法。
比如从重武器人员中抽调一部分作为班长骨干编成队伍从杂役夫役非战斗人员中选出人来补充第一线。但是如果一支部队超过二分之一的伤亡,那么就意味着这个部队的干部都伤亡殆尽,意味着被打断了骨头。
凡此种种的核心都是在于战斗兵过少。那一支部队的战斗兵究竟有多少呢?在这里我用八路军120师来谈一下战斗兵的比例问题。120师1937年开赴山西抗日前线时全师各类人员合计9595人,但是战斗员指挥员有多少呢?根据参谋长周士第的统计战斗员5757人指挥员1043人。指战员的比例为百分之七十。这个比例是高于蒋系中央军和日军的。当然这其中也有比较苦涩的原因。
八路军的装备太差,全师的武器中大部分为步枪,全师有马步枪4091支,重机枪35挺,轻机枪143挺,驳壳枪788支,手枪91支,手提机枪67支,花机关1支,迫击炮4门。而当时中央军的嫡系部队的装备为步枪4000支,轻机枪324挺重机枪72挺,迫击炮24门,高射重机枪24挺,2公分高射炮10门,37高射炮4门,37战防炮24门,75毫米山野炮12门。当然大部分德械师高炮,战防炮,山野炮都未足编。比如88师有8门2公分高射炮,12门山野炮,6门37战防炮。但即便是缺编,德械师的迫击炮是120师的6倍,轻重机枪均是两倍以上。
弹药上更是遥遥领先,120师的弹药全师只有79步枪弹180586发,65步枪弹16932发,68步枪弹790发。重机枪子弹一共有20604发,轻机枪子弹有30395发。而同时期的德械师36师自身携带步枪弹50万发,轻机枪弹32万发,重机枪弹20万发,迫击炮1000余发,山野炮弹1500发。弹药量是120师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可以说优势明显。
再回到战斗员的问题上,很多人会问为啥不全部都是战斗员呢?因为打仗除了战斗更重要的是战场补给,而中国军队的后勤运输很耗人力。1944年第五军军长邱清泉做过统计。中国军队每个步枪兵需要背负子弹100发,重量约为三公斤,米约三公斤,战斗装具手榴弹背包这些约为六公斤,一个士兵的战斗负重为十二公斤左右。这个负重和其他国家的军队比是什么概念呢?英美部队一个步枪兵每个士兵只携带五十发子弹,其他行李全部放在车上。机枪和迫击炮,中国部队是每个轻机枪要携带一千发子弹,重机枪要携带两千发子弹,迫击炮携带二十发。而英美部队呢?轻机枪携带五百发,重机枪携带一千发,至于迫击炮炮弹就全部放在车上。
从弹药携行量来看,中国军队的携行量是英美部队的两倍,按理说中国军队应该比英美部队更能持续作战。但是情况却恰恰相反。我国步兵连因无输送工具之故,每攻击前进或转移阵地,辄将所有被服器材弹药遗弃殆尽,以致次期作战即失去战斗力。翻译过来就是中国军队虽然负重多,但是战场情况瞬息万变,一遇到紧急情况需要轻装就经常将被服全部丢弃,首战之后就失去了战斗能力。
这个原因最关键的就是中国军队缺乏辎重部队,步兵连没有行李队,步兵排也没有辎重部队,到了步兵团才只有一个连的辎重部队。这个连还是人力输送兵,只能运3吨物资,还不如英美军队一辆卡车的运送量,而当时的美械部队一个团的物资就有步机枪弹25万发,迫击炮每门20发,一团有步机枪约二十五万发,迫击炮每门20发,合六○及八二砲共六六门,炮弹一千三百二十发,即全团物资为弹药十四吨。一个输送连是肯定无法承担的。而分散给步兵,又会增加部队负重,造成战斗力削弱。可以说后勤运输的瓶颈是阻遏军队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军队由于后勤运输方式落后,军队要打大仗的时候只有增加非战斗人员这个方法来增强后勤能力。但勤务人员多了必然造成战斗人员下降,这就成了一道走不出的魔咒。
针对这个问题,粟裕提出训练非战斗人员,让这些人在战时也能成为战斗兵的补充力量,粟裕说在敌人炮火威胁下面。假如敌人一打,我们的非战斗人员乱了,用不着敌人冲击,行李担子就会冲垮自己的部队,这是很危险的。所以非战斗员是一定要进行训练的。粟裕提出要对非战斗人员进行战斗教育,使他们做到在炮火连天的情况下,镇静自如,听从指挥,很好地完成战勤任务。无独有偶,在湖南战场上第十军也提出要训练非战斗员增强部队的整体战力。后来第十军在衡阳血战48天,恐怕在战前有意识对非战斗员进行训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而邱清泉认为需要增加辎重兵的比例,并改善运输条件。比如步兵连应该增加小车和驮马,步兵营应该编制一个辎重排,使其能自行携带重火器之弹药补给,步兵团的输送连应该配备驮马和小卡车,让其能携行十五吨至二十吨的物资,师属的辎重部队应该能携行五十吨的物资。按照邱清泉的计划一个师配备20辆两吨半的卡车就能解决问题。
但是现实是骨感的,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是明显达不到这个要求的。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一个师拥有的载重车往往只是个位数比如1938年87师有载重车6辆乘车4辆辎重车2辆,88师有载重车2辆。这还是嫡系部队,至于其他的部队那就更少了。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