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引申义197:师出有名
师
shī
师,甲骨文

这是臀部坐在地上所产生的一个印。表示人坐在地上,引申为很多人坐在地上,即“很多人”。
金文

,右方增加了

,意思未明。
说文古文

,把

移到了上方,打横写作

。
小篆继承金文,写作

。
简牍文

。
隶书

。
楷书

。
草书

。把

简写成

。
简体继承草书,写作

。
师,本义是“人民、民众”。
《诗‧大雅‧文王》:“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郑玄笺:“师,众也。”
“人民”引申为“大量的人”,因此引申为“数量多、众多”。
《汉书‧礼乐志》:“磑磑即即,师象山则。”
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师,众也。则,法也。积实之盛众类于山也。”
“大量的人”引申为“居住了非常多人的地方”,即“大城市”。
《诗‧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
马瑞辰通释引吴斗南曰:“京者,地名;师者,都邑之称。如洛邑亦称洛师之类。”
“大量的人”引申为“大量的士兵”,即“军队”。
《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脩我戈矛,与子同仇。”
“军队”引申为军队单位,古代军队以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
郑玄注:“师,二千五百人。”
“士兵”引申为“持武器打斗、战斗”。
清顾炎武《莱州任氏族谱序》:“于是乎饮食之事也而至于讼,讼不已而至于师,小而舞文,大而弄兵,岂非今日山东之大戒?”
“军队”引申为“军队在某处休息、防守”,即“驻扎”。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秦伯师于河上,将纳王。”
“军队”引申为给将领出谋划策的人,即“参谋、军师”。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人”引申为“人民中权力最高的人”,即“首领”。
《周礼‧天官‧序官》:“甸师,下士二人。”
郑玄注:“郊外曰甸,师犹长也。”
“人”引申为“专门负责某项工作的官员”。
《周礼‧春官‧大宗伯》:“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人”引申为“专门负责演奏音乐的人”,即“乐师”。
师工(乐师与规劝、劝谏君王的盲人)
《国语‧楚语上》:“临事有瞽史之导,宴居有师工之诵。”
韦昭注:“师,乐师也;工,瞽矇也。诵,谓箴谏时世也。”
“人”引申为“精于某种技术、工艺的人”。
《新唐书‧阎立本传》:“閤外传呼画师阎立本。”
周代三个最大的官职为太师、太傅、太保,“太师”简称“师”。
《尚书‧召奭》:“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左右。”
“人”引申为“传授他人知识、经验、技术的人”,即“老师、教师”。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老师”引申为“以老师之礼相待”。
宋秦观《袁绍论》:“士,国之重器,社稷安危之所繫,四海治乱之所属也。是故师士者王,友士者霸,臣士者疆,失士者辱,慢士者危,杀士者亡。”
“老师传授他人知识”,学生则“向老师学习知识、经验”。因此引申为“学习、效法”。
《尚书‧皋陶谟》:“百僚师师。”
孔传:“师师,相师法也。”
古人十分尊重“和尚、尼姑、道士”等求佛寻道的修行人,因此尊称为“师”。
《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佛印乘机又劝子瞻弃官修行。
子瞻道:'待我宦成名就,筑室寺东,与师东隐。’”
“师”指佛印和尚。
- 0000
- 0001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