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日历 |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节令风物交相促使,各自推陈出新,痴心的人们总是想苦苦挽留住春天。
春天百花凋零,又何必感到遗憾呢?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正称人心意。
注释
晦日: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节物: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何须:何必,何用。可人:称人心意。
赏析
这是宋代诗人秦观的一首迎夏诗。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借助“三月晦日”这一特殊日子,送春迎夏,迎来送往,表达乐于接受,勇于尝试,乐观向上的豁达人生观。
秦少游诗词风格大多婉约感伤,被誉为“婉约正宗”,这与新旧党争有很大的关系。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其成也苏轼,败也苏轼。苏轼劝其读书考进士,又随着苏轼升迁而升迁,随着苏轼被贬而同贬。可是苏轼被贬的时候多,所以秦少游很长时间处于贬谪状态。
这对于诗人的诗词风格有很大影响,“古之伤心人”的称呼也与之有关。“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郴州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大量忧伤诗词风格的另一面,也有“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的少数豁达诗词佳作。这首诗正是其豪放豁达的生动写照。
“晦日”,指每月的最后一天。“三月晦日”,就是春天最后一天。翌日就进入夏天了。属于春末夏初交替之际。“偶题”,就是诗兴顿起,偶然而题,颇有偶得之意。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这两句是说,节令风物交相促使,各自推陈出新,痴心的人们总是想苦苦挽留住春天。
“节物”即节令风物。“相催”,即交相促使、共促共迫。“各自新”,即各自换新光。“痴心儿女”,即指“挽留春”的人们。一“催”一“留”之间,就将光阴无情,与人们痴情形成了鲜明对比。大自然的变化,并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也要学习“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精神,顺应自然,融入自然,接受自然。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这两句是说,春天百花凋零,又何必感到遗憾呢?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正称人心意。
“芳菲歇去”,是对于题中“晦日”的一种呼应。白居易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其“芳菲尽”与这里的“芳菲歇”,说的是一个意思。“何须恨”,即不必恨。为何不必恨?诗人进一步解释道:夏木阴阴正可人。
“夏木阴阴正可人”,正是对首句“节物相催各自新”的一种具体呈现,也是对“痴心儿女挽留春”的一种回应。夏日如此美好,又何必沉迷在春日里无法自拔呢?一切事物都要向前看,每个季节都有属于它的独特风景,没必要沉迷在过去,而是要注重当下,拥抱未来。
纵览全诗,语言清丽,态度乐观,情寄于景,景中含情,小切口蕴藏大哲理,是为迎夏诗中的名篇佳作。
遇见是缘,点亮在看
- 0000
- 0000
- 0000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