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印度农村初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与问题
文丨孙虎的书房
编辑丨孙虎的书房
在印度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初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一方面,印度是农业大国,与城市相比较,农村地区缺乏充足的资源,因贫困引起的差距反映在教育领域就是农村与城市的教育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别,而这正是印度实施初等教育普及、推进教育公平所需攻克的主要难关,这也将教育公平延伸到了社会公平的层面,深刻影响着印度社会的未来发展。
由于本文中讲的宏观背景是印度城市化,因此本文对印度农村初等教育发展现状的梳理以学龄人口为核心主线,重点对儿童入学率和缀学率、教师配置与学校建设情况进行介绍和分析。
印度201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城乡人口数量明显增长,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更加明显,见下图。
印度初等教育是免费且强制的。
一直以来,印度政府不遗余力地推行并普及免费初等教育。
在相关政策法案的推动之下,印度农村初等教育的入学率正在逐步接近100%。
据2012年的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抽样调查显示,2011年印度农村地区初等教育入学率达到96.7%,而且无论男孩或是女孩,相比90年代,缀学率都明显下降。
这是印度农村初等教育的重要成就,也反映出社会的进步。
在农村地区初等教育入学率提高的同时,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印度各邦农村地区的私立学校(包括需交纳学费的私立学校和免费的政府资助型学校)入学率近年来明显提升,而且近三年来保持平均3%的增长率,见下表。
事实上,私立学校一直在印度普及初等教育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公立体系功能紊乱的地区。
哈佛大学经济系曾于2003年组织过一次抽样调查,样本来源于20个邦2000所农村小学,结果发现全印度有28%的农村村庄有私立学校。
而且,即便在贫穷地区,私立学校也一样非常盛行,公立学校质量差的邦、地区或村庄更可能有私立学校。
这时经过分析后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私立学校入学率增长比较快的邦,例如,果阿邦、北方邦、北安查尔邦等,城市化率都不高,其中不少邦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印度政府为了尽快普及初等教育,大力扶持农村私立学校的发展。
印度的私立学校中有不少是政府资助的学校,所以就读私立学校并不一定需要交学费,儿童在私立学校中同样可以享受免费教育。
私立学校为了获得持续的政府资助,非常注重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学生参加各种测试的表现普遍好于公立学校,而且这种优势是十分明显的。
印度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长期以来都无法得到民众的认可。
1999年,在印度五个邦范围内开展的一项大型调査中发现公立初等教育学校中只有1/4的班主任承担教学工作,1/3的班主任矿工,而剩下的班主任对教学热情不高,并且教学方法守旧,只有1/2的教师对教学有兴趣。
印度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古査兰.达斯也曾在其年出版的著作中指出:“印度公立学校所有注册教师当中有1/4平时从来不上班,而上班的那些教师当中有一半人从来不上课,只有不到一半的小学5年级学生能够达到2年级的语文和算术水平。这就是为什么相当多的印度家庭宁愿花点钱送孩子去私立学校,即使是很穷的家庭也愿意这么做。”
以此可以看出,“能上学”已经不能满足印度普通家庭对初等教育的诉求了,“上好学”成为其选择学校的根本动机。
与此同时,也为私立学校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基于人口的视角来看,本文对印度农村初等教育阶段的教师配置情况分析主要从教师的数量和资质两方面切入。
1.教师数量匮乏
生师比和教室-教师比是印度衡量初等教育的两项重要指标。
统计数据显示,最近三年以来,印度农村地区初等教育的生师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教室-教师比表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2011年,我国小学生师比是17.71,初中生师比是14.38。
同我国相比,印度初等教育阶段的生师比水平过高,缺少教师的问题比较严重,公立学校的生师比甚至达到了100。
而且,表内数据体现出学生的规模越来越大,而教师数量的增长却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长。
中国有研究表明,2004年,印度农村约有的学校只有一位教师授课。
受种姓制度中的达摩法则影响,印度大部分农村人口更情愿遵守“梵”的旨意,选择留在农村地区生活,所以农村地区的人口规模仍然非常大。
而且,印度农村家庭中有10个以上孩子并不少见。
由此,农村地区的初等教育学龄人口的自然增长数量长期处于高位,而2009年出台的义务教育法案从某种程度上讲,更加剧了农村地区缺少教师的窘境。
在教室增量方面,《印度义务教育法》规定“每所学校至少要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一个教室。”
随着印度在农村广建学校的步伐,教室数量在不断增加,虽然在量上已经超过标准,但实际上使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愈加凸显。
另外,由于农村地区生活条件艰苦、报酬较低、交通不便等原因,印度许多教师,特别是女性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学校教书。
如何推动教师到边远的农村地区投身教育事业?这一议题不仅是印度,也是我国以及全世界很多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挑战。
2.教师资质不够
在印度,教师是一个普遍受到尊重的职业,其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但农村教师的水平却未必能与这样的尊重相称。
全印度初等教育阶段,教师的学历类型涵盖了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副博士以及博士,但不同的地区,教师的教育背景差异很大。
农村地区的教师学历一般只到高中,而有些教师甚至未接受过12年的教育。
根据印度的法律规定,注册为初等教育教师要求接受一年的培训(结束后不颁发学位)。
但在农村地区教师数量极度缺乏的背景之下,学校和村一级教育委员会以及潘查亚特幵始聘用未经训练而工资较低的人担任代课老师,未就业者、失业者、公益事业爱好者及其他对教师经历感兴趣者,均可以申请成为代课教师。
此举有效缓解了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因此在过去10年里,印度农村地区的代课教师大幅增加。
据统计,2007年,将近10%的小学教师是代课教师,而全印度有6%的学校(大多数是偏远地区的农村小学)完全由代课教师来担当教学任务。
此外,不少教师并没有住在学校所在的村庄,上班距离远减弱了出勤的积极性。
相比之下,代课教师的出勤率要高不少,这也成为招募并不具备教师资格的本地村民作为教师的理由。
然而,大部分的代课教师只能获得正规教师工资的25%-40%,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到印度农村初等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聘用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当老师,这对农村初等教育教师水平有直接的消极影响。
另外,轻视对在职教师的提升也是导致教师资质不够的一个重要原因。
纵观印度城乡,大量教师从未参加过教师培训,在曼尼普尔邦,小学教师中只有20%接受过培训,而在像中央邦和西孟加拉邦这些比较发达的邦,也仅有60%的小学教师接受过培训。
三、印度农村初等教育学校的建设布局状况与问题
自从印度政府于1986年颁布实施《国家教育政策》之后,全国各层级的学校都有了大规模的增加,超过90%的农村地区在居民聚集地1平方公里的范围以内都设有学校。
2007年,初等教育学校在农村的比例超过了85%。
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印度农村初等教育学校建设和布局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学校办学条件差
印度评估调查研究中心,2012年幵展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地区的初等教育学校中73%有拥有饮水设施;
一半的学校有操场和图书室,像在西孟加拉邦等发达地区的农村,这一比例超过了60%,10.87%的的学校有计算机;
56.5%的学校建造了卫生间(男女共用),其中有80%的学校设有女卫生间。
虽然与过去相比,不少农村学校的基础建设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但还有很多农村学校至今都没能通电,师生的日常教学活动都会受到限制。
另外,有教室无桌椅的情况十分普遍,学生席地而坐上课是常见现象。
2.小型学校数量多
按照印度的国家标准,学生总人数等于或少于即被称为小型学校。
近年来,印度农村地区的小型学校数量与比例都在增加。
由上图可见,相较于设立1-7或8年级的小学(或称完全小学),初级小学(设立1-4或5年级)当中的小型学校比例较高,增幅也较为明显,这些学校的存在和发展为印度偏远农村地区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3.私立学校比重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下降,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私立学校的比例最近几年都在明显提升。
以位于印度西部的拉贾斯坦邦的农村地区为例,该地区2010年的私立学校比例达到了37.5%,而这一比例在该邦内城市焦特布尔的农村地区更是高达52.7%。
综上所述,在城市化进程中,印度农村初等教育发展明显受到学龄人口的影响,发展至今,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城乡教育差距依然很大,重点表现为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
无论是入学率、教师数量与学历,还是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等方面,农村地区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对此,印度颁布了相应的政策法案,实施了不少项目。
- 0000
- 0000
- 0000
- 0003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