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初步认识风景园林设计语言?
文丨孙虎的书房
编辑丨孙虎的书房
1、语言的概念
“语言”在《辞海》中被这样定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思维和表达思想的手段,也是人类最基本的信息载体。”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
思想是语言学中研究的主要对象,思想是人们对事物表达的认识,这种认识通过语言来进行表达,通过不同的语汇符号和组合方式,人类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不同种观念和想法。
世界上现今约有5000余种语言,不同国家、地区,甚至村落都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体系,从而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语言也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兴盛或衰落。
人类语言的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人与人交流感情和传输信息的中介;二是作为认知世界和描写世界的工具;三是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储存文化的容器。
因此,语言其实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因人类需求而逐渐产生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工具,在生产生活中慢慢被广泛使用,现在人类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语言。
2、设计语言的概念
设计语言与语言的关联就在于二者都存在着传递思想、表达情感的功能。
根据语言的概念,分析设计语言与语言的相似性,可以看出设计语言也是人类交流、沟通、阐述、表达、传递设计理念和设计想法的符号型工具。
设计语言不具备语言的声音外壳,虽然部分景观中有自然声音的存在,但是总体上来说设计语言是没有声音要素的。
所以设计语言只包含语汇和语法两个体系。
设计语言不仅是各种设计表现手段的总和,而且也是以情感逻辑置换理性逻辑,使接受主体通过直观获得哲理美,并最终实现审美愿望,从而使进人生命之新境界的自然语言得到审美运用。
构建设计语言的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于对设计艺术作品的客观陈述,而主要在于表现现实、表现人的精神实质以及对客体对象的审美接受。
设计语言又分为建筑设计语言、景观设计语言、工业设计语言、园林设计语言、艺术设计语言等多领域语言系统。
不同领域的设计语言系统有着不同的设计语汇和设计规则,但在一定程度上设计语言的可读性是相通的。
就像语言通过学习都能互相理解一样,设计语言也具有可解读性、可传递性和可演绎性。
设计语言就是一种形式上的语言。
而在美国著名景观学者安妮·斯帕恩的观点中,认为景观就是语言,具有语言的所有特征。
自然语言和设计语言都是人们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在设计语言中,形态的基本元素——点、线、面、色彩、形等等,构成了设计语言的“能指”体系;形态所表达的意义,构成了设计语言的语义体系;而它的结构规则和构成关系,就是其语法系统。
但由于设计艺术特别强调“创新思维”,所以,相对而言,图形的结构及其规则容易产生变化。
由此可见,设计语言是一种“有痕性”的实物形态语言,一种具有直接物用性的专业符号语言,一种在信息交流方面已达高度形态化与凝练化的语言。
和自然语言相同的是,设计语言具有设计语言同语言一样,都具有社会属性、物质属性、交流属性和精神属性。
设计语言通过图形来表达语义,从而向受众传达情感。
这就是说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通过一种合理的视觉形式向观众进行传达,这就是将所要传达的信息进行物化(即形式化),从而构建了特殊的含有语义的视觉形态;
同时,受众通过感知设计要素的具体形态,在自己的思维中形成一种对景观的认知,即接收到了设计师所传达的讯息。
景观包含了等同于单词和词性的要素:形状、结构、材料、构成和功能。
所有景观都是以上这些要素的结合体。
像单词一样,景观元素(如水)在被环境塑造之前都只具有潜在的意义。
语法原则控制并引导着景观如何形成,一些语法特定于场所和它们的当地方言,另一些则是通用的。
景观是实用的、诗意的、修辞的、有观点的。它是语言的一种形式。
二、风景园林设计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1745年,杰曼·博弗兰德教授在《论建筑篇》中第一次阐述了“建筑”与“语言”的关系。
1860年,塞札·戴利教授提出“建筑是一种语言”的理论,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的形成,和同时期语言的发展变化结合在了一起。
但是直到19世纪末才慢慢有人提出风景园林设计语言的概念。
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语言的研究过程中,可以参考建筑学设计语言的研究方法,逐步建立相对完善的研究体系。
通过进行园林设计语言体系的建立丰富设计理念,增加园林设计经验。
景观语言大会是较早研究景观语言的。
新西兰林肯大学先后于1995年和1998年召开了两次会议。
研究了景观语言中叙事、隐喻手法的运用,也探讨了风景园林设计实践和理论中景观语言的作用。
1998年,安妮·W·斯帕恩教授在《景观语言》的写作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诗学不仅与都市景观有关,与建筑和所有景观都有关系。
她还充分意识到要界定这样一种美学理论,首先是要描述和规范出景观语言的要求,从而提出了“景观是语言”的观点。
她认为,景观是所有生物的母语,人类的数字、文字、图画等语言都是由景观语言衍变而来的。
她在《景观语言》中不但论述了景观语言的意义和特征,也构建了景观文脉、元素语汇、语法,并阐述了景观语言的应用。
景观语言可以交流、对话、描述、提供阅读,带给游人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也有学者进行了景观语汇、景观语法、景观文法等方面的研究,对景观设计语言进行全方面的研究和分析。
如MarcTreib在美国风景园林杂志上发表了有关植物、水景、石头三个语汇的研究。
MaleneHauxner在《OpentotheSky》—书中,总结归纳了现代主义大师们在园林设计创作中使用的景观语汇,分析了这些语汇的成因和影响因素,并用景观语汇的美学意义上探讨了其在其他相关领域内的应用。
凯文·麦·梅奥尔(KevinMilesMayall)在《景观语法》提出用空间语汇和句法规则来描述景观的特征的研究体系。
乌多·维拉赫(Weilacher)编著的《景观文法——彼得拉兹事务所的景观建筑》(SyntaxofLandscape:TheLandscapeArchitectureofPeterLatzandPartners)一书从理论到实践详细解读了彼得拉兹教授景观设计作品,形成了具体的文法导引。
书中分析,任何一种文化背后都有着独特的结构体系,景观的构成是对信息的重构。
拉兹的作品深度体现在景观形式与内涵的梳理、转换和再建。
拉兹创造了将废弃的传统工业区转变为生态景观公园的设计理念,给城市空间发展带来了新的阐述方向。
丹麦著名风景园林设计师斯腾.霍耶认为景观是一种特殊的视觉语言。
景观语言的设计元素就源自于自然生活和人类的社会生活。
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都能成为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元素。
正如安妮·斯帕恩教授在给其2006年出版的专著《景观艺术》(Landskabskunst)的前言中写到:“通过斯腾.霍耶的视觉思考来看世界,将看到一种崭新的景观语言。泥泞的小路、成捆的麦杆、堆积的泥土、散落的石块、天空星星等元素,他都会用其独特的视觉去发现其景观价值。”
在斯腾.霍耶的景观设计语言中,景观是开放性的,设计师进行设计的目的是为自然景观注入一种无边界的、无穷的意义。
在当代,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不断交融与碰撞,给予了人们一个开放、自由的体验与感受的机会,这也使景观在叙述、表达与理解上获得了丰富的意义。
在当代,景观语言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运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景观语言的含义、特征,景观元素、文脉,景观空间的组织法则,以及景观语言的运用,多个角度论述了景观语言的特点。
另一方面从设计师的个人设计语言出发,研究其设计思维的理论根源,总结设计师善于运用的经典语汇和语法规则,并从设计实践作品的角度挖掘深刻含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人们交流和沟通更加便捷。
缩短的距离带来文化的碰撞,碰撞产生的火花给世人带来一种自由、开放的感觉。
因此产生的多元化景观也在设计方法和语言表达上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不同国家和地区虽然语言不同,但是景观的交流是没有国界的,不同文化背景下景观的叙述和表达也可能给大家带来相似的感受。
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我国学者翻译了大量国外关于建筑和风景园林的专著文献,将西方对设计语言的研究内容和先进的理论引入中国。
通过研究相关文献逐渐发现,语言学已经逐渐与建筑、艺术、景观等多种学科相结合,作为交流的工具,对这些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设计和语言是如何建立联系的?
应当说是与当代设计学界的思想文化交流、传习和发展的需要,与语言学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作为人类交往思想的语言学,被一一拓展到多种学科当中,对科学和艺术思维起到了推动型的作用。
对风景园林设计学来说,同样需要在普通语言基础上,参照姊妹学科(建筑、规划等设计行业)的语言研究进度和应用成果发展出独特的设计语言体系,以有助于风景园林设计语言的建构和正确理解设计知识以及对设计思维的成长与交流。
丹麦第一代风景园林设计师布兰德特和索伦森,他们的设计实践形成了丹麦现代景观设计的传统。
- 0003
- 0000
- 0000
- 0000
- 0000